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配筋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重庆某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利用拉压杆模型法进行配筋设计.根据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的主应力矢量图和主应力云图确定转向块设计的B区和D区,然后运用"弹性应力法"和"拓扑优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转向块D区设计的拉压杆模型.再由平衡条件算出拉杆和压杆内力,根据美国ACI-318-05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设计公式、规定进行转向块D区的配筋设计和压杆承载力检验.最后,给出了体外预应力箱梁桥转向块相应的配筋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ANSYS对醴潭(醴陵-湘潭)高速公路白马垄桥体外预应力T梁现有转向块进行了空间弹性应力分析,继而进行拓扑优化,得出转向块合理的构造形式,并结合主应力迹线和拓扑优化结构图对转向块进行了拉压杆模型法配筋设计.  相似文献   

3.
斜拉桥索塔锚固区是典型的应力扰动区(D区),常规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符合平截面假定的规则区域(B区)而不适用于D区。拉压杆模型是对D区进行设计的有效方法,但难以在大量可能平衡的拉压杆结构中找到正确的模型。为解决索塔D区预应力配束问题,文中采用拓扑优化方法,根据拓扑优化构型建立拉压杆模型,通过该模型指导索塔锚固区预应力配束设计,并采用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配束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拓扑优化建立拉压杆模型指导索塔锚固区预应力配束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钢束锚固区作为预应力构件的关键受力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量化计算的盲区,缺少成熟的设计理论。为了探寻一种较为准确、通用的设计方法,首先,对多种锚固区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整理了拉压杆理论的计算过程,总结了拉压杆模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接着,对一些关键参数的取用作了探讨与修正。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拉压杆设计思路,为后续D区混凝土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体外预应力桥梁锚固块构造分析及拉压杆模型法配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春玲  王强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1):71-76,80
采用3种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体外预应力桥梁锚固块的应力分析,分别考虑角钢、钢垫板、体外预应力钢管,钢筋网和分布钢筋对锚固块的影响,并对3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另外,对单孔锚固的T梁锚固块直接利用美国ACI-318-05混凝土结构规范中的拉压杆模型进行配筋设计;对多孔锚固的箱梁锚固块,忽略横向应力和竖向应力的相互影响,利用弹性应力法建立箱梁锚固块的横向和竖向配筋的拉压杆模型进行配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预应力锚固块与主梁相接部位中设置角钢有效地降低了这一位置由于大吨位张拉力引起的应力集中;设置了钢垫板、角钢、体外预应力钢管以及锚固区钢筋网和分布钢筋后,锚固区是安全的。因此,运用拉压杆模型法对体外预应力锚固块的配筋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基于应力扰动区(D区)刚性拉压杆模型给出了短悬臂盖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方法,但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未进行规定。如果按刚性拉压杆模型进行抗裂验算,则拉杆钢筋的应力往往偏大,配筋将过于保守。实际上拉杆和压杆刚度相差较大,按有限变位的柔性拉压杆模型推导了拉杆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采取有限元实体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柔性拉压杆模型计算结果精度更高,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更吻合,相关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设计是一种定位环压入装置,属于柴油发动机喷油器装配件。其特征在于:底板上装设两个导向杆,两导向杆顶端上装设可沿杆体上、下运动的压装板,在压装板两端与底板间的两导向杆段上套装结构相同的弹簧;在压装板的居中处装设由定位杆,导向套,导向心轴,弹簧、压装套、角向限位销和定位销共同组成的定位环定位装置;与被压定位环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相对应的底板上装设由定位板,上料板,定位块、弹簧柱塞和弹簧式的滑动定位组成调节阀的定位装置。本设计结构紧凑,定位准确,既可以机械化替代手工劳动,提高装配效率,又可通过定位机构的准确定位,实现高精度定位,从而确保装配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非公路用车转向杆系,根据相关设计参数,利用Motion View建立转向系统运动仿真模型,验证车辆转向特性。进行相关转向杆系角度关系及强度校核,为系统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转向盘力矩转角传感器是一款专门用于转向盘参数测量的设备,由于传感器结构的设计缺陷会导致非同轴安装时产生角度测量误差。本文针对非同轴安装后的机构对转向盘转矩以及对转向盘转角测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最大角度误差出现的位置,最大角度误差和偏心量之间的关系,角度基准杆长度变化和转向盘转角的对应关系以及基准杆长度变化量的最值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0.
转向块是体外预应力桥梁中一种传力构件,由于转向块形状不规则,且要承受预应力筋对转向块中预留孔道的巨大作用力,所以转向块会出现受力集中的情况,其预留孔道周围应力分布复杂,是控制设计的关键部位。转向结构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大桥的安全和稳定。该文应用Ansys软件对一横隔板式转向块进行仿真分析,揭示了转向块的应力传递路线和受力特性。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横隔板式转向块在抵抗预应力筋转向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预应力筋孔道上部受压、下部受拉的应力分布,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发生在预留孔道的下缘和上缘处。提出了在设计中应优先选用整体加厚的转向块,能改善转向块的受力特性,保证大桥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应用拉压杆模型进行后张法预应力桥梁锚固区设计的具体方法及试验研究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密集横隔板UHPC箱梁隔板连通式齿块(即齿块锚固在相邻隔板上)锚固区的应力分布特征及配筋设计方法,以某拟建UHPC连续箱梁桥为工程背景,应用ABAQUS对其锚固区进行了多种参数分析,并基于参数分析结果、力流特征及力流平衡关系对锚固区进行了配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应力的作用下,隔板连通式齿块锚固区存在隔板弯曲效应在内的6种典型拉应力集中效应,其中隔板弯曲效应主要表现为横隔板内侧面与齿块交接区域的拉应力集中;齿块部位的压应力沿纵桥向先逐渐增大随后逐渐减小,核心受压区位于靠近锚固端部位;与独立三角齿块相比,隔板连通式齿块由于隔板的锚固作用使得其锚固区的拉应力集中效应大为减弱,其中对于径向力效应的减弱效果最为显著;增加隔板宽度及隔板间间距会有效降低锚固区的应力集中效应,但当隔板宽度超过6倍齿块宽度时或横隔板与横肋之间的间距超过2 m时,拉应力的下降趋势变得不明显;多齿块锚固在同一横隔板上对锚固区的不利影响较小,当齿块间距增大到6 m时,多齿块锚固效应转变为单齿块锚固效应;基于已有规范提出的拉压杆模型基本构形及配筋设计方法可用于指导密集横隔板UHPC箱梁锚固区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东圃某特大桥的检测与加固设计为背景,通过对体外预应力加固中的大吨位端部锚固块进行有限元分析,给出了端部锚固块在新增混凝土前后的纵向应力、横向应力和竖向应力,并对这些应力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端部锚固块在新增混凝土后的加固效果非常明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一些局部加强建议。最后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利用拉-压杆模型进行了锚固区的配筋计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混凝土索塔锚固区承载力准确计算及预应力设计难题,提出拓扑优化拉压杆模型,以龙川枫树坝大桥为背景,采用变密度拓扑优化法构建索塔锚固区拉压杆模型,分析索塔锚固区压杆和节点的承载力、计算环向预应力需求数量,建立索塔锚固区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预应力构造优化分析,确定预应力沿高度方向布置方式、预应力盲区设计及预应力配置数量,并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应力验算。结果表明:分散布束较集中布束产生的锚固区主拉应力更小;在导管处预应力盲区增加短束可均匀提高塔侧壁的预压应力;受材料泊松效应影响,索塔锚固区预应力钢筋必须适量配置;按提出的拉压杆模型及构造优化方式布置预应力钢束可较好满足索塔锚固区受力要求。  相似文献   

15.
某商用车转向拉杆在整车下线极限转向测试工况后,出现转向直拉杆弯曲变形现象。本文通过对直拉杆弯曲塑性变形问题的原因解析、方案验证,表明转向直拉杆的临界稳定性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来了一套转向直拉杆压杆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安全系数的选取原则,可以有规避决该类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在调研分析、介绍拉压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拉压杆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用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拉压杆理论的设计思想是直接依据有限元程序分析得到的结构内部应力分布图及应力曲线图,分析出整个结构内部的“力流”,将同一方向上主要承受压应力的混凝土区用压杆模拟,而主要承受拉应力的区域用拉杆模拟,交汇区以结点模拟,建立一个替代原结构拉控压杆模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铁路桥梁向大跨、高强方向的不断发展,稳定问题已经与强度问题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构造引入铁路钢桥压杆设计中,<铁路桥涵钢结构设计规范>钢桥压杆设计的有关条文有时并不能满足设计需要.目前工程实践大多采用规范、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铁路钢桥压杆设计及验证.在介绍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和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铁路钢桥压杆稳定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建模方法和设计流程。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是对空间问题的简化分析,既能解决空间效应问题,又易于工程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人们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结合某氢燃料车型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就该系统中的转向器和电动转向泵压力和流量进行匹配设计,对转向器垂臂摆角、转向油管的内径和油罐的容积、转向直拉杆的间隙和强度等进行设计和校核,确保了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FSAE方程式赛车弯道车速和弯道稳定性,提出了一种转向梯形联合优化设计方法。首先使用MATLAB软件,建立平面转向梯形运动学模型,进行初步优化。然后使用ADAMS软件建立前悬架和转向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一步进行优化。还对转向杆系和悬架导向杆系的运动干涉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出的转向梯形机构方案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对FSAE方程式赛车转向梯形设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