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础研究是旨在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性理论性研究工作。目前一般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对于增强国家的知识、创造、吸收、利用等能力至关重要,但由于基础研究自身的特点,很难得到企业界的充分资助,一般由各国政府设立专门的科学基金或机构拨款予以扶持。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历史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构成上都有很多的创新,其中现代化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是最具的一种创新,其影响所及不仅仅在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的开拓和创新,而且影响到整个近现代史研究体系。在研究的主体线索方面,从阶级斗争、反帝斗争的主线向社会发展的主线转变;在研究的解释体系方面,从一味地以阶级性、革命性和民族性为评判标准,转为评判其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和化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方向;在研究的内容结构方面,从以研究重大政治事件为主,转向兼顾社会、经济、化、科技、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并分析其现代性、科学性、合理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跨世纪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研究在发展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和特点;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研究的先导性、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提出了跨世纪AMTR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实习生考评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在实习生考评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院校对酒店实习生的考评偏于总结性考评、酒店没有针对实习生的考评方案等。可以通过制定适用于高职院校和酒店的实习生顶岗实习考评方案、以量化考评为主、总结性考评和过程性考评相结合等方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实习生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机界面信息显示最新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人机界面上信息显示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振环境中信息显示的可知觉性研究;针对带整合任务和非整合任务仪表布置规则的研究;仪表混合布置和单一布置规则的研究以及最新的生态人机界面设计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公路教育是指为公路交通行业培养人才和为提高行业职工素质所进行的专门教育。我国公路教育从其主办的隶属关系来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交通部门主办的称为部内公路教育;二是由非交通部门主办的称部外公路教育。我们在研究公路交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及如何发展公路教育时,不可忽视部外公路教育对公路交通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旨在对部外公路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晓谈 《交通高教研究》1990,(4):F003-F003
近年来,教育研究兴奋点开始由学科研究转向以学校为整体,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教育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埃里奥特最近指出:教学是教育研究过程的一个方面,教育研究是高质量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可以提高研究成果在教育体系的基层产生变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离散元数值模拟中,不同的制样方法会导致土体孔隙比和均匀性存在差异,进而对浅基础承载力的模拟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分析不同制样对浅基础承载力影响的问题.本文分别使用粒径放大法、Distribute法、GM(grid method)法和欠层压实法对无黏性砂土进行制样,且试样在10g的重力场下进行地应力平衡;利用测量圆对不同位置土体孔隙比、水平应力和竖直应力进行监测,得到试样平均孔隙比e和小于1的侧向土压力系数K0值;通过在试样表面放置刚性墙体并以相同的速度加载来模拟浅基础承载力试验,研究不同制样方法对浅基础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M法与欠层压实法生成的试样,其孔隙比接近最初设置的目标孔隙比,误差约为3.5%;而粒径放大法与Distribute法生成的试样,其孔隙比会小于目标孔隙比,误差为20.0%左右;在试样整体均匀性方面,GM法得到的试样均匀性最好,随后依次是欠层压实法、Distribute法和粒径放大法;由于不同制样方法所得的试样孔隙比和K0不同,在浅基础承载力模拟计算中不同制样方法得到的承载力关系为:GM法<欠层压实法<...  相似文献   

9.
由杭州市高速公路管理局、中交三公局和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ERS钢桥面铺装技术在江东大桥的应用研究"于2010年12月22日在杭州通过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中以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领域的应用现状为研究基础,从车辆技术、经济指标两方面进行车辆技术与使用要求的匹配性分析,得出新能源汽车在广东省城市公交领域推广应用的适应性研究成果与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