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有效控制环境敏感区域和软土地区中深基坑的开挖变形及其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在上海外滩通道紧邻风貌建筑群的长大深基坑工程中采用了地下连续墙围护体系、地墙两侧土体三轴搅拌桩预加固、加大地下连续墙插入比、坑内加固和降水,以及通过封堵墙和加固墙将长大基坑分隔成较短的基坑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减少了地面沉降和周边建筑的变形.通过对保护建筑的专业检测、评估,确定了基坑施工的保护标准;通过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及数据分析,为制定和实施深基坑周边风貌建筑群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施工中,如何确保始发洞口土体的稳定是保证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深圳地铁二号线南-科盾构区间为例,通过对搅拌桩法、旋喷桩法等传统的土体加固工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地下水、施工环境以及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提出了选用两道800 mm厚素混凝土墙并配以搅拌桩对盾构隧道始发洞口土体进行联合加固的技术方案.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在盾构始发前和始发推进两个阶段对土体加固效果进行检验证明,这是一种适合软弱土层的较好的土体联合加固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某在役双曲拱桥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该桥在加固前、病害状态下,以锚喷混凝土法和变拱肋为箱拱法加固后的有限元模型,对该双曲拱桥加固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病害对该类桥型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锚喷混凝土法和变拱肋为箱拱法的加固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病害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变拱肋为箱拱加固法的稳定系数是锚喷混凝土加固法的3倍左右,一阶稳定系数达到70.025;采用变拱肋为箱拱法加固后的桥梁刚度明显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岜肯隧道浅埋偏压段洞口施工中出现的塌方及初衬开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施工实际提出了地表加固及平衡土体偏压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变形及隧道沉降开裂,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杭州某人行地道工程为例,介绍了在繁华城区饱和软土地层条件下,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地下通道的若干关键技术。在掌子面超前预加固方面,TSS工法具有注浆压力易控制,浆脉分布均匀的特点,同时注浆管对土体存在加筋效应;在开挖工法方面,采用CRD六部开挖,宜先中间后两侧,预留核心土长度应结合土体注浆预加固和锁脚锚管控制侧墙变形效果加以综合确定;在临时支撑拆除风险控制方面,可通过加密纵向连接筋和设置全断面径向小导管来提高结构刚度和土体强度,并控制地层沉降。  相似文献   

6.
针对浅埋超小间距隧道盾构施工,文章以特拉维夫红线轻轨工程西标段双线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从隧道加固施工、盾构掘进控制、监测控制与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固施工在小间距盾构隧道施工中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隧道施工风险;对未加固的小间距盾构隧道施工,应保持土压平稳,加强土压精细化控制;严格控制出渣量,做好渣土改良,控制土体损失率低于0.3%;在盾壳外部注入膨润土或克泥效,可有效地减少邻近隧道的位移量;应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控制回填注浆量及注浆质量;隧道施工过程应加强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当前双曲拱桥加固施工实际,总结出双曲拱桥加固施工的关键流程和控制技术,并通过双曲拱桥加固施工顺序对主拱内力和位移的影响分析,确定了双曲拱桥加固施工的最优顺序,对可利用的双曲拱桥进行加固、改善和维修,提高桥梁结构的荷载等级和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土体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盾构推进时开挖面的稳定对控制沉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作为开挖面支撑介质的土砂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软稠度、内摩擦角小及渗透率小等特点,但是一般土壤不能完全满足这些特性,为此需要对开挖面土体进行改良。目前土体改良技术主要是在土体内加入膨润土、泡沫等添加剂来改善土体的性能,但是该技术对于超大直径、工程环境敏感的上海外滩通道工程是否适应值得探讨。为此,以上海外滩通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室内试验、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土体改良技术对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泡沫和膨润土对上海典型土体的改良效果;根据模拟推进试验结果确定了添加剂加量、发泡率等参数;最后通过现场试验探讨了改良效果。通过在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中对土体进行改良,有效地保持了开挖面的稳定,减少了盾构推力与扭矩,刀盘磨损和机械负荷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盾构在土体改良后出土流畅、推进匀速,从而验证了土体改良技术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在江中段采用盾构法修建,其内设上下层双向四车道,直径为14.5 m.该隧道江北盾构出洞时主要穿越淤泥质粘土,土体含水量大,承载力低,若采用普通加固方式很难保证盾构出洞破壁时土体的稳定和有效隔水,设计采用人工地层冻结加固技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利用数值方法,就冻结施工时土体冻胀效应对地下连续墙安全性的影...  相似文献   

10.
树根桩是一种既可以承担竖向荷载,也可以承担水平荷载的小型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灵活机动,加固滑动土体,增加抗滑力及形成平衡拱的优点。文章结合青秀湖北岸边坡加固工程实例,介绍了树根桩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工艺。  相似文献   

11.
南宁地铁3号线金琅区间联络通道所处地层主要为圆砾,其自稳能力差,易发生涌水冒砂、围岩扰动过大而使隧道变形的情况,设计采用人工冻结法施工。文章详细介绍了冻结过程中冻结孔布设、冻结参数选取以及土体在自然解冻后的融沉控制注浆参数优化等工艺。在积极冻结施工过程着重对盐水去回路温度、土体温度、泄压孔孔压进行分析,总结出土体温度变化、冻结壁形成的规律,准确判断通道开挖的时机,并针对联络通道冻结施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人工冻结法在该区间隧道富水圆砾层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围岩量测的目的旨在收集可反映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的信息,据此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状态,以及所定支护结构参数和施工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对某特长大断面双线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等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利用图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基本变形规律为急剧变形—缓慢增长—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并且具有变形较均匀、收敛速度快、变形小、拱顶下沉较水平收敛变形大的特征,这是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监控量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自稳能力和支护结构较强。围岩变形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贵红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84-88,95
文章采川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偏压连拱隧道不同施工顺序下拱顶下沉、中墙稳定性及初期支护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先开挖浅埋侧时,拱顶沉降较小,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安全系数较大、弯矩较小,初期支护受力较大;对于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变形及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性控制更为重要.所以,从有利于围岩变形、中墙稳定性控制以及中墙受力的角度出发,宜采用先开挖浅埋侧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渗流规律与冻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隧道的温度和水流量测试成果,得出了寒冷季节隧道水流量和隧道衬砌后浅层围岩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防隧道冻害应有系统观念,一味提高隧道内温度或衬砌壁后温度未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试验隧道中采用了冻害综合防治措施,即:(1)加强拱顶围岩注浆;(2)选用低温柔性好的防水板;(3)喷射混凝土表面降糙;(4)采用LV法铺设防水层;(5)施工缝设置可排水止水带;(6)采用直接通至中央排水管的环向排水管并进行局部保温;(7)在衬砌下隅角背后设置保温层;(8)在衬砌壁后预埋电热带穿线管等,取得了良好的综合防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贵阳南垭路三号隧道为两座分离式的单跨四车道市政隧道,最大开挖跨度21.878 m,最大开挖面积为245.7 m^2,处于喀斯特地貌区,地下岩溶和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且施工工期紧。基于以上施工背景,文章开展基于工期目标的软弱破碎围岩单跨四车道市政隧道施工优化研究。首先利用强度折减法对裸洞围岩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发现Ⅳ级围岩裸洞具有自稳条件,Ⅴ级围岩裸洞则不满足安全系数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工法的施工模拟和工期推演,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南垭路三号隧道在Ⅳ级围岩地段采用三台阶五步法施工,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方案;最后对洞身Ⅳ级、Ⅴ级围岩地段工法转换进行优化,将施工工期提前了9个月,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泸高速公路高烈度地震区某山岭隧道为背景,对山岭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隧道洞口段模型土表层裂缝均先从隧道拱顶偏向两侧45°角位置出现,然后斜向向上扩展;在隧道洞身段进出口纵向及斜向裂缝数量较多,大部分裂缝延伸至环向裂缝后终止。在隧道洞身段试验中,拱顶内缘和两侧边墙中部衬砌外缘出现拉裂性裂缝;在仰拱部位出现剪裂性裂缝或压裂性裂缝,并有不同程度的错动,是受地震影响最大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水平旋喷桩预支护在软弱黄土隧道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软弱黄土隧道地基承载力,针对研究项目洞口段围岩的特点,提出水平旋喷桩预支护方案.经计算分析,参考水平旋喷桩在其它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初步确定水平旋喷桩加固体的直径、长度、纵向间距等.结合围岩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灰水比、注浆压力、钻机提升速度等施工控制参数开展大规模现场成桩试验.对所有成型桩体直径、长度、3 d及28 d强度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调整预设计参数,得出了水平旋喷桩设计控制指标、施工工艺参数.工程应用表明,采用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软弱黄土地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可为软弱黄土地区公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隧道拱项沉降机理的分析,提出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隧道拱顶沉降进行预测,并结合重庆市轨道交通I号线7标大坪车站工程隧道拱顶沉降预测实践,验证了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具有简单、经济、预测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合理的预测隧道拱顶沉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海外滩通道圆隧道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难点,介绍了通过采取隔离桩、土体改良以及控制盾构正面土压力等一系列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使直径14.27m土压平衡盾构顺利下穿外滩万国建筑群及外白渡桥、轨道交通2号线、南京东路人行地道和北京东路人行地道等建(构)筑物,为今后超大直径土压盾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湿陷变形方式下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量变化规律,研制出一种测量黄土在均匀湿陷、不均匀湿陷时沉降量的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由模型箱、流速控制系统和沉降量测量系统组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黄土在遇水后的湿陷变形规律进行总结,并对黄土地层在两种不同浸水方式下隧道围岩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大于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说明不均匀湿陷对地铁结构物的危害更大;两种湿陷变形方式均为隧道中线附近沉降最大,因此,施工时应该重点加强隧道中线的位移监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均匀与不均匀湿陷对黄土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结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建设中施工把控及灾害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