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对壬基酚(NP)污染水环境进行生物修复,丰富高效降解NP的微生物资源,从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中,分离得到两株NP高效降解菌SLY7和SLY8,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SLY7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SLY8为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通过摇瓶实验考察NP的初始浓度、p H、温度以及投菌量等因素对菌株降解NP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LY7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0℃,p H为8.0,接种量3%(V/V),振荡速率120 r/min,在此条件下,历时3 d,对初始浓度为10 mg/L的NP的降解率可达72.83%;菌株SLY8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5℃,p H为7.0,接种量5%(V/V),振荡速率120 r/min,在此条件下,历时3 d,对初始浓度为5 mg/L的NP的降解率可达64.43%.  相似文献   

2.
一株茄镰孢菌对菲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焦化废水生物处理装置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菲的降解优势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了鉴定.考察了菌株对水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该菌可在以菲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在蔡司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菌丝呈树枝状,颜色呈白色.通过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所得菌株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或该菌的一个株系.所得茄镰孢菌为好氧真菌.投菌量、初始菲浓度和H2O2浓度对菲的降解影响较大.菲的最适宜降解条件为:投菌量8%~10%,pH值为6.0~8.0,H2O2用量为70 mg/L.在此适宜条件下,对于初始浓度为40 mg/L的菲溶液,在转速120 r/min、水温为30℃的摇床中培养5 d后,菲的去除率可达86.7%.  相似文献   

3.
溢油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利用低温菌降解石油污泥物是治理低温下溢油污泥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获得更好的生物修复效果,需要考察菌株的性能。对菌株Halomonas sp. DH1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下菌株Halomonas sp. DH1可利用多种碳源产生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到28. 4 m N/m,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E24可达60. 1%。菌株Halomonas sp. DH1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显著促进石油烃的降解和洗脱。在菌液接种量5%(体积分数)、柴油含量1%(体积分数)、120 r/min、10℃的条件下降解20 d后,与未加表活的对照组相比,添加表面活性剂可将柴油降解率提高22. 3%。添加了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可将黏附了原油的沙子上82. 1%的原油洗脱。  相似文献   

4.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对其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TiO_2-沸石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X-射线衍射)和SEM(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其形态和结构组成进行表征;研究自然光条件下复合材料对甲醛气体的吸附及光催化综合降解性能;同时考察焙烧温度、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Fe-TiO_2-沸石光催化材料,其TiO_2主要以锐钛矿相形态存在;自然光条件下该材料对0. 5 mg/L甲醛气体的去除率高达80%,比单一纯沸石的吸附去除效果提高了20%.该复合材料具有光催化和物理吸附的协同效果,对高浓度甲醛气体具有良好的降解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氯酸盐的污染问题,采用化学还原法和同步修饰法成功制备了高稳定的强还原剂CMC-纳米铁(CMC-Fe)微粒.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研究表明,CMC-Fe平均粒径小于20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ClO4-还原降解研究表明,反应遵循表观一级动力学规律,表观速率常数与还原剂用量和温度呈正相关,而与pH值呈负相关;当ClO4-初始浓度为20 mg/L,降解初始pH值为4.0,CMC-Fe用量为0.5 g/L,反应温度为35℃时,辅以超声波作用,ClO4-降解率可达95.2%;与普通纳米铁相比,CMC-Fe对高氯酸盐的降解率和反应速率分别提高了2.9和6.5倍.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酶固定与催化技术上进行广泛运用,将其应用于真菌毒素酶降解领域之中.选择沸石咪唑酯类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ZIF-8对赭曲霉毒素A的降解酶羧肽酶A进行负载与保护,并对负载前后以及不同体系条件下羧肽酶A的降解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证明ZIF-8材料可以通过负载有效提高羧肽酶A的降解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用果汁实际样品验证该复合产物对赭曲霉毒素A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重金属铜离子对土壤抗生素抗性菌抗性的影响,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链霉素的抗生素抗性菌S-2,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鉴定、Cu~(2+)对细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及抗生素和铜离子的交叉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性菌株S-2对Cu~(2+)表现出一定的抗性.药敏实验还表明抗性菌株S-2具有多重耐药性,能够耐受链霉素、头孢拉定、庆大霉素、新霉素以及氨苄霉素;抗性菌株S-2对链霉素和Cu~(2+)、青霉素钠和Cu~(2+)及磺胺噻唑和Cu~(2+)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步煅烧法制备了碳量子点修饰氮化碳(CQDs/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TEM、XPS、UV-vis、FT-IR、稳态荧光光谱(PL)及电化学阻抗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可见光下催化剂对水中四环素(TC)的光降解活性.结果表明,少量CQDs的沉积不仅增加了g-C_3N_4的活性位点,而且加快了g-C_3N_4表面电荷的转移,抑制了载流子的复合,进而提升了其光催化降解活性.在优化条件下,1 mL CQDs溶液(1 g/L)修饰的g-C_3N_4(1CCN)对TC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为纯相g-C_3N_4的1.5倍;通过探究其活性增强原因发现,光催化活性的提升主要归因于CQDs在复合体系中的沉积,及其可作为电子储存器加快g-C_3N_4光激发所产生的电子转移,有效地抑制电子-空穴对的重组.  相似文献   

9.
以五水硝酸铋和氯化钾为主要原料,水为溶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BiOCl粉末状光催化剂.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高压汞灯为紫外光源,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对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系统考察了催化剂添加量、甲基橙初始浓度、光强、pH值、电解质等因素对BiOCl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效率的影响.S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末为纳米片状结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初始pH值、染料浓度、光源功率以及不同电解质等因素对BiOCl的光催化性能均具有一定影响,在较大功率光源照射条件下,在pH为2,添加NaCl或者Na2 SO4电解质溶液时,BiOCl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船闸紊动水体降解有机物的机理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场监测验证表明,葛洲坝船闸在不同的运行工况状态下产生的水流紊动强度和动能差异大,水体复氧速度、有机物降解速率不一,其生化需氧量浓度呈明显的变化.紊动使水文流场更加复杂,河流水力学性质由层流转变为紊流、回流、混合流,表现了典型的非线性机理特征.认为紊动动能k对降解速率k<,1>的影响关系符合"一级反应"理论,建立了影响关系函数表达式.应用紊动水体对有机物降解机理关系,可利于水体的充氧,改善船闸水域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将注射成型的聚-L-乳酸/超细β-磷酸三钙(PLLA/超细β-TCP)复合材料圆棒(=4.0mm)分别在青紫蓝兔背部及37℃,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12星期体内、外降解试验,研究了棒材的力学性能、PLLA的黏均分子量、复合棒材的重量和降解液的pH值随降解时间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复合棒材降解样品的横截面及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体内降解速率明显快于体外降解;β-TCP粒子对PLLA的降解有明显的延缓作用;体内、外降解12星期后复合材料棒材的弯曲强度分别为106MPa、127MPa。  相似文献   

12.
从红豆杉中分离到206株内生真菌,经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确定有一株真菌(编号BJ-11)可以产生紫杉醇.利用蔗糖为碳源发酵10 d,紫杉醇产量可达127.20 μg/L;而且该菌能够利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生产紫杉醇,发酵16d产量可达110.3 μg/L,有望大大降低发酵制备紫杉醇生产的成本.该菌株生长快速、紫杉醇产生时间早(2d)、孢子产量大,是一株优良的紫杉醇产生菌.经形态鉴定,BJ-11为炭黑曲霉.  相似文献   

13.
通过CV法(循环伏安法)在铅笔芯电极上成功制备了聚L-苏氨酸修饰膜,研究了铅笔芯修饰电极上的最佳聚合条件和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应用于流动注射不可逆双安培检测体系中性能良好。作为普通的电极材料,通过电化学修饰方法使其性能更加优化,具有潜在实用价值。由于体积微小、响应灵敏,故有利于在此基础上研发新型简易的生物及电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采用还原法制备纳米电催化剂,探讨了影响反应及粒度的因素,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粒径为2~5nm左右的Pt晶粒,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催化剂中Pt晶粒直径减小,电催化剂活性得到提高;电催化剂的反应条件与其晶相结构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化学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生态效应。根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环境自净中起的重要作用,从生物工程角度论述了微生物控制POPs污染及其作用的机理,阐述了微生物降解及降解性质粒控制POPs有机污染物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三聚氰胺和过硫酸铵为原料,利用简单的一步热聚合法,成功制备出硫元素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CNS),并以四环素(TC)作为目标降解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考察所合成的光催化剂的性能.采用XRD、XPS、UV-vis、FT-IR、SEM及PL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形貌以及元素组成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元素掺杂后,体相块状的CN逐渐呈现出分散性良好的二维纳米片状,可提高CN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降解实验数据表明,CNS在可见光照射下展现出高效地降解TC的光催化活性,即在120 min后,最优化CNS的光催化降解率可达到80%,其速率常数为0.012 5 min~(-1),约为纯相CN的3倍.CNS光催化活性提升的原因主要归功于S元素的引入不仅促使CN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强度增强,同时也加快CN光生电子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歇式酶膜反应工艺水解牛乳蛋白制备抗菌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做指示菌,考察了酶膜耦合时间、底物浓度、加酶量、温度、pH值和出肽速率等因素对蛋白转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影响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间歇式酶膜反应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耦合时间120 min,底物浓度2%,加酶量3%,温度30℃,pH7.5,出肽速率6 mL/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蛋白转化率为0.293%,牛乳蛋白酶解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8μg/mL.该法通过消除产物抑制效应,有效地避免多肽过度降解,从而提高产物活性,较好地强化了反应过程,为酶法制备乳源抗菌肽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含难降解有机物的港口化学品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体系最佳运行参数及对废水降解效果,得到最佳运行方案为:体系pH为9,臭氧投加量700 mg/L,活性炭投加量20 g/L。以该方案连续运行30 d,废水COD_(Cr)去除率在55%~63%,出水COD_(Cr)在800~1 250 mg/L,且B/C比由0.29提高至0.43,可生化性显著提高,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疏水脆性聚合物/水溶性添加剂复合材料在水中的降解失效机理,建立了此类材料的降解失效理论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计算了PE/PEO复合材料在模拟海洋环境的盐溶液中降解10周后的拉伸强度,与相关试验结果相吻合,并由此得出结论:PE/PEO复合材料吸湿后的拉伸强度与其孔隙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该模型为此类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氟化钠吸附氟化氢最佳工艺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化钠(NaF)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有着吸附氟化氢(HF)的特性,在电子气体的生产中经常被用来吸附HF,在含氟电子气体的纯化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本文通过正交实验测定氟化钠在不同的吸附条件下吸附氟化氢杂质的吸附效果,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评价了各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NaF对HF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在最佳的操作条件下,吸附率达100%;适合的吸附温度为20 ℃~80 ℃;吸附率随气体流量的增大而降低;压力对吸附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