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GMMC)某型车气味改善为研究课题,通过整车气味测试,气味风险材料筛选,材料气味溯源分析整改和整改后整车效果确认,重点探讨了采用气味抽查法和气味溯源方法在乘用车气味改善的可行性。通过最终效果确认和对比分析,整改后整车气味由原来的3.5级降至3级,同时相比常用的整车-零件-材料3级正向气味溯源分析法,整改费用降低78%,整改周期减少70%。  相似文献   

2.
文章找出影响整车气味性的气味性高危零部件,分析高危零部件气味性差的原因,找出对应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测试结果表明:气味性高危零部件经过整改后,气味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气味性等级均≥3.5级,满足江淮企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气味性等级,找出气味性不达标的零部件。通过提升零部件总成的气味性,以达到提升整车气味性等级的最终目标。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整改零部件装车,整车气味性等级达到3.5级,满足江淮企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气味性等级,找出影响整车气味性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气味性,以达到提升整车气味性的最终目标。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气味性等级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满足Q/JQ 13128-2016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各大汽车主机厂越来越重视整车气味质量的提升工作。本文介绍了批量生产过程中整车气味的优化控制方案,包含气味问题的分析、优化措施的制定、优化效果的验证和优化成果的稳定等内容。通过实践验证,该方案可有效优化并稳定批量生产整车的气味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净化舱内空气,提升车内空气品质,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基于高效安全的滤网吸附技术和离子净化技术,并采用车联网技术,配备必要的传感器,开发出一套智能车载空气净化系统。  相似文献   

7.
车内空气质量已成为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汽车企业只有创造安全、健康的车内环境,才可使其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文章简单介绍了车内空气动态净化技术,以某款车用动态空气净化装置为例,验证了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为核心的动态净化技术对车内空气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采用"全谱分析+主观评价+GCO(GasChromatographyOdor)"工作思路,发明了一种整车气味性溯源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锁定整车主要散发恶臭物质,通过零部件散发物质与整车散发恶臭物质匹配,确认重点部件并进行整改提升,完成整车气味整改达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11.
对照整车开发流程建立了车内气味的正向开发流程,并制定了气味开发的方法即通过材料、工艺和仓储3个方面进行。以某车型为例,采用该流程和方法进行气味开发,结果显示该车型车内气味达到了开发初期设定的气味目标。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总结了注塑零件、座椅表皮和地毯等复杂工艺零件的气味改善方法以及仓储环境改善方法。为主机厂进行车内气味正向开发和零件气味改善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密封条的碳氢散发特性及气味特性,并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进行了溯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封条种类不同,其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量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差异,造成不同密封条的气味性及主要散发物质的差异。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的溯源分析研究,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产品碳氢散发性能提供技术路线和方向,从而保证整车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性能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车内异味问题,本文依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 270《气味性测试参考标准》,主要从气味强度、气味性质和气味是否可接受3个方面考察零件或材料的气味状态。对几种内饰零件的异味改善方法进行探究,为改善车内异味提供技术思路。经过实验验证,气味改善思路对气味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久陵 《汽车与配件》2009,(18):14-16
在所谓"自主创新"的内容中,其中之一主要涉及到"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掌握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突破碰撞安全性、NVH(振动、噪声、平顺性)等关键技术;控制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更客观的反应汽车行业对整车、部件及材料的气味评价,介绍了典型物质气味强度曲线的建立过程,并着重对1种材料和2种特征气味物质的气味强度曲线进行分析,提出了1种基于气味强度曲线对整车、部件及材料气味水平进行管控的方法,此外该曲线也可应用于气味评价人员的培训以及适合中国人群嗅觉特征的气味评价用标准气体浓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用户痛点、品牌调性、品牌溢价三方面介绍了开发整车专属气味的必要性,以某研发车为例,介绍了某研发车的定位、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确定了专属气味的种类即薄荷味,通过气味带入与植入两种方式进行验证,经过迭代,确定最终方案为将香精微胶囊植入到B柱下护板中,对植入香精微胶囊的B柱下护板进行香味持久性试验与物性试验。结果表明,气味植入技术在满足B柱下护板物性要求的同时可以长期有效改变车内刺激性气味,使顾客气味感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气味营销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介绍了未来整车专属气味的可实现性,通过集成于人工智能的行车电脑与随车钥匙的物物互联,继而控制香氛发生器的开闭,实现不同时间区段、不同出行目标的专属气味散发,最终实现人、车、生活的科技交互。  相似文献   

18.
对某系列客车车内座椅、顶内饰、地毯等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部件进行测试及分析。通过对不同治理方案的对比,确定采用以纳米磷酸锆钠为载体的纳米复合材料喷剂,首先对车内污染源的主要零部件治理,然后对整车内饰等部件进行全面的净化治理。根据治理前后的反复比对及用户车辆的跟踪测试,结果表明经治理后的车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显著下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ISO 12219-7:2017《道路车辆的室内空气.第7部分:道路车辆内部空气中气味的测定》和国内标准T/CMIF 13-2016《汽车车内空气的气味评价规范》中整车气味评价方法的一般试验流程,在从试验操作和检测结果 2方面进行比对的基础上,总结了2套标准在整车气味评价时的差异。同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气味评价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为实验室在进行整车气味评价时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纳米二氧化钛对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分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汽车尾气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尾气治理方面除了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发动机性能、采用机外净化技术之外,近年来具体催化分解有害气体效果的纳米二氧化钛也逐渐被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之中。本研究针对不同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对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的分解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评价了其在室内、室外自然条件和紫外光辐照下的尾气分解效果,并对影响其分解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对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具有显著的分解效果,但不同晶型的纳米二氧化钛其分解效果是不一样的;温度、光照等因素对其催化分解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