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传统液冷电池包内电池组散热不充分及表面温度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风冷和液冷耦合 冷却策略的新型电池包结构,利用Catia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运用Fluent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液冷 结构在2 C和2.5 C放电倍率下存在电池组过热问题,风冷液冷耦合的冷却结构在不同放电倍率下将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 分别控制在45 ℃和5 ℃以内。探究了不同流体进口速度对电池组散热的影响,并选取风速5 m/s,冷却液流速0.5 m/s的 最佳配合,在此基础上对流道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优化后电池组在同一工况下最高温度从27.95 ℃下降至26.82 ℃。这种 新型结构将为后续的电池的热管理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48V轻型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一种48V锂离子电池包风冷系统,通过在常温(25℃)和高温(45℃)环境下循环运行实车采集的工况,模式实际道路情况并对比其温升。结果表明风冷系统冷却效果明显,可以将动力电池系统温度控制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同时从降温能力、寿命、风扇噪音、成本等几方面评估,该套风冷系统具有较高性价比。  相似文献   

3.
电动汽车内电池组热管理十分重要,能够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保持电池包温度的稳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动汽车自燃爆炸的问题。论文设计一种电池风冷散热结构,通过对串行及并行风道进行一系列的优化设计,得出一种散热性更好的散热结构。通过ANSYS Fluent软件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通过附加散热孔、改进进风口位置及倾角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进风口倾角为8°时散热性及结构最优,其生热情况为在1 C充电倍率下电池组最大温差为3.9℃,最高温度为33.7℃,最低温度为29.8℃。  相似文献   

4.
电池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惟一的动力来源,其热管理设计对电动汽车工作性能至关重要.采用隔热材料、空调压缩机散热、半导体制冷风扇散热3种方法进行电池组热管理设计,进行高温环境下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隔热设计可有效减少高温热辐射进入电池箱内部,降低电池组温度受外部高温环境的影响;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隔热材料未明显增加电池组的温升;相对其他两种设计,隔热设计的热管理效果明显、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在开发中出现的电池包风冷散热性能不良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散热风道结构中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特性,借助CFD有限元法,进行流场速度矢量图和温度云图的比较,分析了散热性能和温度分布均匀性特性。讨论了风道的设计对电池组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试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电池组整体压力较小、风速较高、温度均匀性较好且散热特性优秀,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电池组在高环境温度下以高倍率放电时,电池组温度过高、温差大,极易引发安全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耦合式电池热管理系统。以采用纯石蜡冷却模型作为初始模型,首先探讨不同膨胀石墨质量分数的复合相变材料对于电池组热性能的影响,得出:在30℃的环境温度下,电池组以4C倍率放电时,采用EG质量分数为12%的复合相变材料对电池组进行冷却最优。在最优复合相变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液冷系统,构建克里格近似模型,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对耦合系统寻优,得出的预测结果精度较高误差最大仅为0.21%。利用算法寻优得出的最优解与初始模型相比,电池组最高温度下降5.29℃降幅为11.46%,最大温差下降0.12℃降幅为54.09%。结果表明:相变材料与液体冷却耦合热管理系统对电池组控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分析双电池组的优缺点,设计一个车型的双电池组的特征参数与电池布置,设计双电池组系统的切换控制电路及切换控制策略,有效实现双电池组系统的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纯电动汽车普通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系统性能衰减严重,甚至停止工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PTC辅助加热的低温热泵空调系统,运用KULI软件对其采暖工况进行一维仿真模拟,并将其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放置在整车环境模拟试验室中,进行环境温度为-20℃、-10℃和-5℃的采暖性能试验。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此组合式采暖系统可以实现在低温环境下的采暖需求。并为实现热泵空调系统在整车中的量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一、概述混合动力汽车集机械装置、动力电池、高压配电传输、变频器、驱动电机/发电机、电力空调系统等为一体,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移动综合体。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的动力电池模块由多个电池组串联而成,其电压一般在直流200V以上,所以电池组与车体之间的绝缘性能就成了重点考虑的问题。其次,混合动力汽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和恶劣,振动、酸  相似文献   

10.
1.当室外温度在10℃以上时,空调系统每周至少开动一次,工作数分钟,使各部分的防漏垫圈保持湿润以防开裂,这对防止冷冻剂泄漏特别有效;冬季天气寒冷,每隔两周也应起动一次,使空调系统各部件总成保持良好工作状态;车外气温适宜,空调冷气不需开放时,应当关掉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汽车上,特别是轿车上都装有空调,对空调系统做维护保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室外温度在10℃以上时空调系统每周至少开动一次,使制冷剂循环运行,各部分的防漏垫圈保持湿润而不会开裂,对防止制冷剂泄漏特别有效;冬季,每隔两周也应起动一次并工作数分钟,使空调系统各部件总成保持良好工作状态;车外气温适宜,不需使用空调制冷时,应当关闭空调系统。 2.汽车停驶,发动机怠速运转时,使用空调不宜过  相似文献   

12.
刘峙 《摩托车》2012,(17):92
目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可分为风冷系统、水冷系统和油冷系统。风冷发动机利用了高速空气直接将汽缸体、汽缸盖等零件外表面的热量吹散到大气中,以保证发动机在较为有利的温度下工作。风冷可分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并联式风冷电池系统的温度场进行计算,然后通过在与冷却通道相对的会聚静压室壁上增设二次排气口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在恒产热率的情况下,二次排气口的位置对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二次排气口设置在靠近入口的冷却通道上有效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均降低了2k以上。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加,动力电池的热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电池温度过高会影响电池的性能,严重时会导致热失控的发生。为研究锂电池的放电特性,探究不同因素对电池组往复流风冷散热的影响规律,基于外接UDF的Fluent仿真计算,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入口风速、冷却空气温度、往复流周期三个参数对电池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往复流周期对电池组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最大,入口风速对电池组最高温度影响最大,而冷却空气温度影响则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往复流散热性能的最优匹配参数。  相似文献   

15.
王尚义 《世界汽车》2005,(6):112-113
故障现象一辆林肯城市轿车,空调时工作时不工作,故障现象频繁出现。故障诊治该车空调时工作时不工作,没有规律性,与温度无关,检查空调机械系统正常, 由此怀疑是电气故障所致。首先用该车空调系统“EATC”的自诊断功能进行检测。在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不低于60℃时,同时  相似文献   

16.
尹清华的“内部强制风冷发动机”一文在本刊刊发后,反响强烈,许多读者希望对内部强制风冷发动机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尹清华又撰此文,对内部强制风冷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热平衡等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文章在大量试验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和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为核心的电池组温度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电池组温度的实时监测与采集,采集得到的数据通过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利用LabVIEW图形界面可以实时显示温度的变化过程。试验证明此系统工作迅速可靠,能够较好完成电池管理系统温度参数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唐化程 《隧道建设》2009,29(1):54-56
地铁车站运营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一直是影响地铁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实施之后,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有了新的途径。对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空调设计中新风量的取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较。新标准解决了目前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新风量取值偏大、从而导致新风冷负荷占空调负荷比例过大的问题。该标准在武汉地铁二号线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峙 《摩托车》2012,(9):92-92
目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可分为风冷系统、水冷系统和油冷系统。风冷发动机利用了高速空气直接将汽缸体、汽缸盖等零件外表面的热量吹散到大气中,以保证发动机在较为有利的温度下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故障现象:一辆2 013款奥迪Q 5,搭载型号为C DZ的2.0T发动机,行驶里程1 889km,车辆在行驶时水温偶尔达到130℃,电子扇出现不工作现象。故障诊断与排除:车辆怠速时开启空调,7min内水温达到130℃,观察电子扇出现间断性工作,运转几秒钟后随即出现停止现象。用5052A进行检查,发现空调系统及发动机系统均存在与故障相关的故障码。故障码1:发动机系统故障显示为散热器风扇驱动器1对地短路;故障码2:空调系统故障显示为制冷剂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