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危害性 柴油机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耐久性和排放性等优点,汽车柴油化已成为国际潮流.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有害气体HC、CO的排放量相当低,柴油机的CO排放大约只有汽油机的1/10,柴油机的NOx排放量和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微粒排放已经是制约柴油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向民 《世界汽车》2002,(10):22-23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产生的有害气体H C、CO排放量相当低,一般只有汽油机的几十分之一,柴油机NOx排放量和汽油机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柴油机微粒排放约为汽油机的30~80倍.因此,微粒排放是柴油机的显著特点.研究已经证实排气微粒能引起慢性肺炎,并加重支气管炎.美国环保局(EPA)的试验证明,吸附在微粒表面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具有诱变作用,其组分的90%以上为致癌物质.绝大多数排气微粒的粒径在0.01~0.1μm之间,能长时间悬浮在大气中,很容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中并沉积下来,较小的微粒甚至可以进入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柴油机的优势 柴油机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热能动力机械中热效率最高、能量利用最好、最节能的机型。柴油机的低速扭矩和燃油经济性比汽油机好。柴油机的有害物排放总体上低于汽油机,如不采取任何排放措施,则柴油机的CO、HC、CO_2有害物排放远低于汽油机,NOx排放与汽油机相当,但微粒排放(PM)则远高于汽油机,约为汽油机20~70倍,这些小颗粒(<2.5μm)由吸附了无数化合物的含碳  相似文献   

4.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39):30-32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有害成份主要有CO、HC、NOX及PM等,与同等功率汽油机相比,虽柴油机HC、CO排放较少,但NOX与PM排放较多,柴油机微粒排放约是汽油机30~80倍.在柴油机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排放污染物中,PM和NOX分别占22%和21%.NOX主要是NO和NO2,N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相似文献   

5.
王轶苏 《汽车维修》2004,(12):50-51
近年来,柴油发动机由于其种种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总体上看,由于柴油机的负荷调节方法采用定量质调节方法,使柴油机的CO和HC排放量要比汽油机低得多,但微粒排放量却比汽油机多几十倍。为控制碳烟微粒的排放量,可对车辆进行自由加速排气烟度的检测,但该方法对排气冒蓝烟或黑烟无法测量。  相似文献   

6.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39):30-32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有害成份主要有CO、HC、NO_x及PM等,与同等功率汽油机相比,虽柴油机HC、CO排放较少,但NO_x与PM排放较多,柴油机微粒排放约是汽油机30~80倍。在柴油机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排放污染物中,PM和NO_x分别占22%和21%。NO_x主要是NO和NO_2,N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能形成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即NO_2。NO_2对血液有毒性作用,会使神经麻痹,对肺部有刺激作用并有毒性,还会在强烈阳光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少  相似文献   

7.
博世最新柴油喷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文 《汽车与配件》1998,(27):17-18
汽车发动机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降低其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受到重视。柴油机特别是直喷式柴油机因其燃油经济好、CO_2排放量低而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柴油机的NOx排放较高,尤其是具有很大潜在危害的微粒(PM)排放也很高。 欧盟计划在10年内将使用柴油发动机的车辆的NOx的排放减少90%,PM的排放减少70%。柴油发动机的商用车辆的PM和NOx排放量要求10年内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ESC稳态排放试验循环,分析了取样流量、稀释比、稀释温度等取样条件对柴油机PM比排放量测试的影响。试验表明:取样流量的不稳定使每工况点通过取样滤纸稀释排气量偏多或偏少,以致微粒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一、二级稀释通道稀释比的增加最终都导致微粒比排放量降低,一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通过改变微粒分布形式来改变微粒的比排放量,二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除了改变微粒的分布形式外,还减小了取样流量波动引入的不确定性;稀释温度在低于50℃时对微粒的比排放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1先进的柴油机技术 当前汽车依然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商用汽车广泛使用的柴油机与汽油机相比,热效率高20%~30%,但另一方面,NOx、黑烟及颗粒(PM)的排放量却大很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远远超过汽油机。因此,日本、美国等国大幅度强化了柴油车的排放法规,  相似文献   

10.
温雯 《北京汽车》2008,(4):35-38,42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紧缺的现实,迫使人们必须降低内燃机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柴油机的排放性能优于汽油机,但加上三元催化转换装置后的汽油机,其排放性能大大提高。文中分析了柴油机产生氮氧化物(NOX)、微粒、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的条件,根据排放物的生成原因,从柴油机的机内净化角度,阐述了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以及掺烧对NOX和微粒等排放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1台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了一种壁流式陶瓷微粒过滤器对其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工况,测取了不同挂烟量时的微粒过滤器对该机前后烟度、NOx排放量及燃油消耗率和燃油消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安装了微粒过滤器后,总体上燃油消耗率有所增加,但幅度非常小;烟度值及PM排放量显著降低,完全可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NO排放上升幅度很小,但仍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柴油机的动力性要好于汽油机,但柴油机的颗粒排放是汽油机的几十倍之多,这会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当前柴油机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其微粒排放的控制。当前,柴油机的微粒排放控制技术主要分为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两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必须利用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能降低柴油机的微粒(PM)排放量,文章提出了DPF催化再生技术方案,将氧化催化器(DOC)与DPF相结合,通过DOC催化氧化未燃HC等来提高排气温度达到微粒着火温度500~600℃,点燃微粒从而完成再生过程。以YN4100QB–1A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喷油量下的DPF升温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喷油量大于60mL/min时,再生系统能迅速将排气温度提高到500℃以上。可变喷油量的喷油控制方案可使DPF升温平缓,降低再生造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及炭烟等。在相同工况下汽油机排放的CO、HC和NOx的排放量比柴油机大,因此目前国家标准中对汽油机主要限制CO、HC和NOx的排放量。而柴油机由于其燃烧时混合气形成的时间非常短,在空气不足或混合气不均匀的情况下主要是产生炭烟污染,因此排放标准中主要限制柴油机排气的烟度。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燃气再生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柴油机排气微粒捕集器的再生技术 ,即利用燃气与排气中的O2 燃烧清除微粒捕集器中沉积的微粒 (PM)。根据燃气的物化特性和排气中的含O2 量 ,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 ,为解决柴油机PM排放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导报》2006,(2):55-56
共轨式直喷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柴油机的性能,但如果说柴油发动机还有不如汽油机地方,这指的就是柴油机的某些排放指标,特别是微粒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的燃料供给系是在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汽油机的不同,故取代汽油机化油器的装置是喷油器、喷油泵及调速器。西德的波许公司是批量生产柴油机喷油泵最早、最大的厂家,现在仍生产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离心静电技术的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该装置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和静电装置产生的电场将碳粒从柴油机废气中分离,并通过红外加热板将碳粒加热使其燃烧。设计了离心静电碳烟微粒收集装置、碳烟微粒燃烧再生装置和碳烟微粒燃烧控制装置,并对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柴油机废气碳烟的净化和消声同时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的微粒排放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微粒 (PM)的组成、结构特征及生成说明了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的PM的生成机理 ,介绍了PM捕集器技术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49):23-25
柴油车的排气污染物主要有CO、HC、NO_x、PM等。由于柴油机采用的是过量空气燃烧和高压缩比,因此CO排放比汽油机低得多,大约只是汽油机的1/10;柴油机在冷机工况下,没有HC蒸发排放,在燃烧工况下,HC排放比汽油机低得多;NO_x排放在汽、柴油机差不多;CO_2排放,由于无毒,一般未在控制之列,但随着CO_2大量增加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后,它的控制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