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运用金相、透射、拉伸测量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快冷温度和卷曲温度对C-Si-Mn-Cr系热轧双相钢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最佳冷却工艺为终轧后空冷到730℃,然后水冷至250℃卷取。该工艺下,可以得到抗拉强度为650 MPa,延伸率为24.6%,屈强比为0.8的铁素体+马氏体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2.
通过连续退火中淬火过程的实验室模拟,探讨了连续退火工艺(保温温度、淬火温度和过时效温度)对980MPa冷轧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淬条件下,钢中只需加少量的合金元素就可获得980MPa的马氏体钢和高屈服型的双相钢,大大降低超高强度钢板的冷轧轧制抗力;若要获得很低屈强比的低屈服型双相钢,采用高速喷气冷却的方式较好,此时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要高于水淬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首钢生产线条件,采用C、Si、Mn合金体系开发低屈强比980 MPa级冷轧双相钢,并对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及退火过程中合金扩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双相钢屈强比可低至0.5及以下,80 mm标距延伸率达到16%。开发钢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与(34±2)%的马奥相组成。相变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加热温度为760℃或800℃,该钢种在快冷前奥氏体含量趋于一致,由此可知工业生产中双相钢的性能对退火温度波动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采用SEM、EBSD和XR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连续退火时间对温轧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锰钢经温轧连续退火后组织为铁素体加奥氏体双相组织。当连续退火时间较短时,奥氏体较少,呈点状、小块状或针状分布;随着连续退火时间延长,奥氏体聚集长大呈块状或条状分布,且奥氏体数量增加。当温轧中锰钢在650℃连续退火3 min时,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配合理想,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29682 MPa%。  相似文献   

5.
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是一种超高强度先进汽车用钢。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采用井式盐浴炉模拟了Q&P钢的热处理工艺,并对其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Q&P钢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塑性,强塑积可以达到32016MPa%。其微观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残余奥氏体呈膜状分布。残余奥氏体在组织中起到了相变诱发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SAE8620RH低碳渗碳齿轮钢的热处理渗碳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实现了符合国外技术要求的渗碳有效硬化层深、硬度、金相组织等各项指标,同时将渗碳淬火温度由原工艺的860 ℃降低到840℃,从而减小了因淬火温度过高带来的变形影响.经批量试验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性能稳定,各项热处理指标均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作为发动机曲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可替代锻钢材料用于轿车及载货车发动机曲轴。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用于曲轴材料时,可由铸态毛坯经等温淬火处理即能达到曲轴机械性能要求,省去了正火工序及表面氮化或表面感应淬火工序,使生产周期缩短并节约能源。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用作曲轴材料时,在切削加工、圆角滚压及加工变形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试验表明,选择适当的等温淬火工艺及圆角滚压参数,等温淬火球墨铸铁曲轴完全能够达到或超过锻钢材质曲轴的弯曲疲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淬火钢回火理论方程对27MCJV齿轮钢在不同温度经1h回火后的回火硬度、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预测和验证,在27MCJV齿轮钢回火特性数值解析基础上对回火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和选择。结果表明,27MCJV齿轮钢具有良好的短时回火工艺特性,在540~580℃经20~30min短时回火后完全可达到现行标准中的力学性能要求。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热处理情况相符,可用于指导相应钢种回火工艺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对1180 MPa级QP钢和DP钢的力学性能、拉深性能、成形极限、疲劳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行了某乘用车防撞梁零件的试制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QP 1180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延伸率明显高于同级别DP钢;QP1180钢的成形性能优于DP1180;QP钢试制的防撞梁吸能效果优于DP钢。QP钢良好的强塑积适用于外形相对复杂、强度要求高的车身结构件和安全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淬透性、油淬火临界淬透厚度、奥氏体晶粒临界粗化温度及淬火和回火温度等对50CrVA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定并验证了材料应用规范和钢板弹簧产品优化工艺规范,并对试制的钢板弹簧总成进行了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结果表明,50CrVA钢经工艺优化后能大幅提高钢板弹簧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台架疲劳寿命达10万次以上.  相似文献   

11.
二次淬火对15Cr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二次淬火工艺对15Cr钢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次淬火温度发生极小的变化,其性能将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同时,冷却速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某重型载货汽车前桥上的转向连接销(40CrH钢)产生淬火裂纹,同时满足金相组织要求,采用水溶性淬火介质(PAG类聚醚)进行了淬火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淬火温度为840℃、水溶性淬火溶液浓度为8%~10%及温度为20~50℃的新工艺进行淬火效果最佳,无淬火裂纹产生,累计生产的50万件转向连接销均未出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20钢强化淬火的工艺试验 1.理论基础奥氏体的形成速度,是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速度的提高而急剧增加的。尽管含碳量较低的低碳钢奥氏体化的速度不如中、高碳钢的速度高,但采用高温、快速加热的措施,仍然可以获得细晶粒的金相组织。适当加快冷却速度,会使晶粒更细,硬度和强度也越高。因此,采用高温、快速加热和急剧冷却  相似文献   

14.
火灾高温后盾构隧道管片-加固体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  闫治国  朱合华 《隧道建设》2014,34(7):642-648
用复合腔体加固体加固隧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法,为了掌握火灾高温后复合腔体加固盾构隧道后界面的粘结性能,开展了50~400℃高温处理后粘结剂力学性能试验和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复合腔体界面双面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在较低温度条件下,温度升高能优化粘结剂的力学性能;在较高温度下,粘结剂的力学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粘结剂的力学性能在150℃温度条件下最优,在超过300℃温度条件下,力学性能几乎失效。2)高温后混凝土-复合腔体界面破坏形式分为A,B,C3种类型,混凝土-复合腔体界面的剪切刚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混凝土-复合腔体界面粘结性能的最佳工作温度TP在50℃左右,完全失效温度Tf为300~400℃,在较低温度(15℃和50℃)、较高温度(100℃和200℃)和高温(250℃~Tf)条件下,影响混凝土-复合腔体界面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混凝土的剪切强度、碳纤维布-钢管界面的粘结性能和混凝土-粘结剂界面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15.
运用弹性接触理论对不同温度热处理淬火后的含预制孔洞花岗岩试样开展三轴压缩试验和微米压痕试验,研究含缺陷孔洞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能受温度影响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花岗岩试样在不同高温热处理淬火后相关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0 MPa围压时,岩样峰值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5 MPa围压时,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花岗岩试样峰值强度逐级降低。花岗岩试样的弹性模量在200 ℃时呈略微增大趋势,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逐渐减小,岩样的泊松比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岩样的体积应变逐渐增大。花岗岩试样维氏硬度在200 ℃和400 ℃时呈增加趋势,而在600 ℃时发生骤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6082铝合金控制臂热处理工艺参数对其力学性能、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该6082铝合金控制臂,热处理强化后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R_m为371 MPa、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_(p0.2)为341 MPa、延伸率为11.5%。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固溶560℃保温3 h,水淬;时效170℃保温15 h,空冷。  相似文献   

17.
高铝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高铝600MPa级冷轧双相钢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双相钢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连续冷却相变温度为Ac3=930℃,Ac1=770℃;退火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岛状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周围;马氏体岛附近的铁素体基体中存在高密度自由位错.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球墨铸铁低碳马氏体化淬火的试验研究过程,提出了一种石墨化退火和低碳奥氏体化淬火的热处理新工艺,采用该工艺可提高球铁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和覆盖件的DP590/1.4 mm、DP590/1.8 mm、DP780/1.4 mm(热镀锌板)、DP980/1.8 mm进行室温条件下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研究表明,双相钢的弹性模量不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变化;双向钢有明显的应变速率敏感性,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明显的升高;材料的延伸率随高应变速率的变化比较复杂;厚度对材料应变速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锻造工艺对发动机连杆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对连杆不同锻造工艺参数的C70S6材料连杆进行了裂解加工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锻造加热温度下,冷却速度越快,连杆的硬度、强度越高;冷却速度相同时,随锻造加热温度的增高,硬度、强度降低。综合考虑裂解加工质量与后续机械加工质量,认为该发动机连杆的锻造工艺采用1150~1250℃加热温度、弱风冷条件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