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升高温环境下电源系统的综合效率,通过分析电动汽车热管理和能耗模型,提出一种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功率分配控制策略,并在CATC、NEDC工况下分别与单一电源电动汽车和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电源,采用复合电源方案的电动汽车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3.6%以上,综合能耗降低3.3%以上,电池最终温度下降3.51℃以上;相对于采用常规策略的复合电源电动汽车,考虑电池热管理的复合电源功率分配控制策略提升超级电容参与度,使复合电源系统能量回馈提升1.8%左右,综合能耗降低1.2%左右,电池最终温度降低1.25℃左右,从而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和关键技术,其性能的发挥与电池一致性控制、电池监控和管理及整车匹配技术密切相关,其中电池的热管理对于电动车辆的可靠安全运行意义重大。红外测温技术利用红外探测技术获取设备的红外辐射状态的热信息,然后转换成温度进行显示,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具有应用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电动汽车的普及对动力电池相关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电池保持在合适温度区间工作的动力电池热管理 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厂商的核心技术需求。由于锂离子电池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寿命衰减尤为明显,低温热管理 技术更是近年来动力电池研究的重点。从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中的性能劣化机理出发,对低温热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一套电动汽车低温热管理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在国内专业领域针对电动车热管理多集中在电池热管理方向,探讨电机、电池、空调系统整合的整车热管理参考文献不多;主要介绍了纯电动汽车电机、电控等散热需求零件的热管系统构建和电池温控系统发展技术综述与技术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后续热管理系统的发展,推动相关热管理零部件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如通断式电子水阀、流量比例调节的电子水阀、高功率水泵、新型材料的冷却管路等);同时也对控制策略、控制阀值、零部件作动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完整的纯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文章主要针对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研究空调风冷电池包系统,对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电池热管理系统优化控制,使整车热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工况和环境温度的整车热管理要求。文章基于AMESim软件对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温度适应性研究及设计的方法为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整体竞争格局形成了两大阵营。一类是以综合性热管理方案为主的国际巨头,另一类是以专一性热管理产品为代表的国内主流热管理零部件企业。并且随着电气化升级,热管理领域新生零部件迎来了增量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新增的电池冷却、热泵系统以及其他电气化升级带动下,热管理方案中运用的部分零部件种类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新能源热管理领域竞争格局以及核心部件的技术发展分析,对电池热管理、整车空调系统、电驱动及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部件进行了详细综述与分析,并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预判。  相似文献   

7.
电池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惟一的动力来源,其热管理设计对电动汽车工作性能至关重要.采用隔热材料、空调压缩机散热、半导体制冷风扇散热3种方法进行电池组热管理设计,进行高温环境下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隔热设计可有效减少高温热辐射进入电池箱内部,降低电池组温度受外部高温环境的影响;在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隔热材料未明显增加电池组的温升;相对其他两种设计,隔热设计的热管理效果明显、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电池包和电池热管理系统开发和试验需求,设计和搭建了基于CAN总线通讯交互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试验台架。通过高温US06工况和低温NEDC工况电池热管理试验研究表明,该试验台架功能运行正常,电池包设计符合热管理要求。并初步验证了电池热管理基本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为后续整车级电池热管理标定试验和策略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致命隐患,为了减少电池热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电动汽车自燃事故,文章对电动汽车自燃和电池热失控的机理进行分析,从电池包防火能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系统、整车非金属阻燃性能几个方面,来提升电动汽车的整车防火安全能力,并对电动汽车的防火安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车辆热管理技术是提高车辆经济性和动力性、保证关键部件安全运行和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途径。文章介绍了车辆热管理的内涵和研究内容,报告了车辆热管理的发展现状与相应的仿真和试验研究方法。阐述了进行车辆热管理集成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深入研究系统的流动与传热机理,综合利用废热,从整车热管理集成的高度来进行优化匹配设计,才能发挥车辆热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按照V字型开发流程,对热泵型整车热管理系统开发涉及到的功能性能定义和分解、系统设计和匹配、仿真、控制系统开发、标定和试验验证等各项关键开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纯电动汽车热泵型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V字形开发模式,开发了满足整车热管理需求的非热泵型整车热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改善效果。在此系统中采用了低温下的电机余热利用等改善措施,与目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的PTC电加热方式(不带电机余热)相比,能够显著地增加电动汽车低温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3.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顺势而为,纯电动汽车采用纯电驱动,更加节能、环保。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车辆的安全性、续航里程能力得到了关注,动力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车性能,为了提升动力电池系统性能,避免热失控,研究高性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功率特性变差和充放电效率下降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基于AMESim的1D仿真模型对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目标功率的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动力电池预加热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但是预加热方案不仅受预加热电量来源、动力电池初始SOC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还会在动力电池初始SOC较高时造成电量浪费;动力电池预加热+行驶加热方案不仅能提升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还可以避免动力电池在初始SOC较高时进行预加热造成电量浪费。通过不同热管理方案下动力电池低温动力性的研究,对电动汽车低温行车过程中热管理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冬季续航低是纯电动车型最受关注的痛点问题。采用四通阀集成式热管理技术,高效热泵空调节能技术,可有效提升纯电动车型冬季续航表现,增强纯电动车型市场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某款纯电动车型四通阀及热泵空调布置结构、控制策略、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 for passenger car(CLTC-P)低温(-7℃)续航提升效果,具备技术领先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源 《时代汽车》2021,(8):80-82
此篇通过查阅目前世界最前沿的电动汽车技术现状,客观总结出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着重介绍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其中包含了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理论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燃料电池、充电设施及能量再利用系统。由于我国目前的车辆占有量很大,但车辆的饱和率较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所以对于我国而言,车辆的需求量还有很大的空缺,而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非常注重青山绿水的回归,所以真切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符合国内政策。本篇也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也提出了一些实质的建议,希望通过政府、车企、科研机构、高校及制造装配工人的多方融合,得以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制造政策及措施,尽快的将中国制造2035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