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右转必停”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研究欠缺的问题,提出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计算模型。首先,分析“右转必停”交叉口右转机动车延误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Vissim仿真软件获取4 608组黄牌货车不同占比的情况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数据,并基于回归分析法和BP(back propagation,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模型;最后,对比两种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更好地计算右转机动车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2.
李鑫  张泽玮 《交通与运输》2021,34(z1):57-61
为了探究在提前右转车道增加信号控制灯是否能缓解高峰期间行人连续过街导致的右转机动车拥堵,选取Webster延误模型和Vissim仿真模拟评估方法.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将现场调研的数据带入延误模型得出现状延误时长;其次,根据现状交叉口相位调整右转信控灯的周期时长,将设置好的右转信控灯周期带入第一种评估方法——Webster延误模型得出结果;再次,将设置好的右转信控灯周期带入第二种评估方法——Vissim仿真模拟得出结果;最后,将两种评估方法的结果与现状进行对比,得出在提前右转车道增加信号控制灯,能够缓解高峰期间行人连续过街导致的右转机动车拥堵.  相似文献   

3.
为缓解行人与转向机动车的冲突,提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设置转向专用相位.运用基于人车冲突分析的转向车辆通行能力模型和行人过街平均延误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设置转向专用相位前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给出了转向专用相位的设置条件.研究表明,在该条件下设置转向专用相位将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行人过街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控制延误和干扰延误角度对信号交叉口右转控制前以及控制后不同控制方式下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右转控制设置条件及控制方式选择条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得到了右转控制设置及控制方式选择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临界流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流量下选择合适的右转控制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人和右转机动车的延误。  相似文献   

5.
行人专用相位是国内近年来用于解决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一种控制方法。为评价行人专用相位的适用性,综合考虑行人效益、机动车效益和安全效益三方面因素,分别选取车辆延误、行人延误和潜在事故发生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多指标评价法建立行人专用相位的适用性评价模型,运用VISSIM仿真法进行验证,对比结论基本一致。并根据此评价模型,对设置行人专用相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前右转组织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概率论为基础,建立了固定与可变交织区长度的提前右转组织方式下右转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与延长交织区所能够增加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提出了提前右转组织方式的适用条件。以平均延误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两种组织方式下右转机动车的运行效果,基于Webster信号配时方法,对实行提前右转方式的交叉口内直行和左转车流的通行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提前右转组织方式后交叉口直行和左转通行能力增加;在右转机动车提前右转能够满足通行能力时,提前右转可减小冲突区的面积,否则,可以通过延长交织区长度来增加通行能力,以减少右转车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7.
为了缓解人车冲突,增加行人过街安全性,在界定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冲突区的基础上,以红灯期间等待过街的行人群体通过冲突区的时间为依据,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信号控制,建立右转机动车禁行时间计算模型,并以长春市自由大路和同志街交叉口为例,应用Webster延误模型对右转机动车信号配时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口总延误降低20%,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右转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延误。  相似文献   

8.
·�����к���ź��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路段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信号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过街行人的安全性和路段机动车延误的大小. 本文从行人过街特性出发,通过对路段人行横道处行人与机动车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相位时长的设置与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路段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行人绿灯时长为变量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模型求解的优化算法. 最后通过算例,应用模型对信号设置进行了优化设计. 结果表明,信号经过优化配置后,不仅减少了机动车的延误,还延长了行人过街相位时长,提高了信号周期内行人过街的通行能力,使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系统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信号交叉口提前右转且无信号控制的条件下,直右混行车道上右转车受直行车阻挡的问题,根据混行车道上交通流特性,确定了交叉口信号周期内提前右转机动车无法进入右转弯道的阻断时间,结合行人流上游所受的信号控制方式,解析了机动车与双向行人的冲突过程,计算了冲突中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前右转方式下右转车与行人的延误模型.案例计算与分析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际调查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当机动车流量小于350 pcu/h,机动车对行人通行影响较小,而当机动车流量大于350 pcu/h,行人与机动车的竞争冲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非机动车流的消散过程和右转车辆穿越直行非机动车流过程,探讨机非冲突机理,提出了一种右转车辆穿越直行非机动车流延误计算方法。并且通过南京市西康路与汉口西路交叉口实例分析验证,得到交叉口右转车辆由于直行非机动车所产生的实际延误与所计算的理论值的比值控制在1±0.05,可以得出由该方法计算所得结果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符合右转车辆延误的实际值。此计算方法可以用来分析设立右转专用相位前后的交叉口延误,以助于正确评价右转专用相位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辆穿越行人流的两类延误模型,分析了车辆穿越过程的延误特征。应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右转车辆穿越行人流进行模拟,并对比了仿真延误与模型计算延误。分析结果表明:当行人集中消散时长为10 s,随机消散时长为15 s,各排行人的时距为5 s,行人流量达到1 100人.h-1时,才产生0.2 s的误差,可见,该延误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严萍  张敏 《交通与运输》2006,(Z1):18-20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城市交通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现象,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方法.尤其是针对设置了右转专用车道情况下,通过设计右转车辆与行人相位分开设置情况下的流量临界模型,提出了设置二者的相位分开设置的临界值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行人与右转车辆的冲突问题,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城市交通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现象,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方法。尤其是针对设置了右转专用车道情况下,通过设计右转车辆与行人相位分开设置情况下的流量临界模型,提出了设置二者的相位分开设置的临界值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行人与右转车辆的冲突问题,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分析典型四相位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的行人流与右转车流冲突的前提下,以行人过街时间占有率和行人群到达分布作为分析指标,利用可插车间隙理论得出行人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条件下的右转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穿越行人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右转车通行能力和延误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除了在少数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 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会小幅度减少右转车的延误;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后, 右转车的通行能力将受到限制,延误增大,其中,平均通行能力降低了16.68%,平均延误时间增大 了21%,所以,当右转车交通需求较大时,需同时考虑行人和右转车的交通运行状态,优化设计是否采用行人二次过街,避免右转车超出极限忍耐时间而增大与行人冲突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二次过街信号设计对于行人通过大型信号交叉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行人信号相位与原机动车信号相位进行叠加组合的相位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在不同的机动车信号相位条件下和二次过街设置方式下的行人信号相位设计方案。为对可选信号相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本文构建了各周期内各驻足区行人平均最长等待时间模型,并建立了评价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相位设计方案的仿真分析模型。最后针对一个实际交叉口,应用提出的信号相位设计方法和仿真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平面交叉口的行人交通安全,本文基于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的双环相位标准,将行人专用相位(EPP)、行人同步保护相位(CYPP)以及行人前置相位(LPI)这3种行人保护策略整合到一起,以信号周期和行人-右转车的冲突点数量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在假定交通参与者遵守信号规则的前提下,除LPI策略中远端行人与右转车冲突外,其余冲突点经模型优化后皆可消除,并且机动车的通行效率能够得到维持。该模型属于0-1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BMILP),可用分支定界法求解。选取南京市两个交叉口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交叉口几何尺寸及交通流量较小时,模型倾向于得到 EPP 方案,否则倾向于得到 CYPP和LPI方案;在进口道设有直右共享车道或右转相位不易满足最大饱和度限制时,模型倾向于得到LPI方案。  相似文献   

17.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为了分析交叉口处左转及右转机动车对行人过街交通的干扰和影响,合理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应用交通流冲突理论、间隙接受理论,推导了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人数及等待通行人数,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行人过街时间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行人平均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527s和4.15%,85%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2065s和1.57%,90%行人过街时间的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4012s和2.84%,模型计算精度满足要求,有利于行人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化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交通影响范围,假设出入口右转交通冲突区为其下游功能区,分析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的交通影响特征.进而以交通冲突时后随右转车位置为右转冲突分布点,给出基于摄影测量法的出入口右转冲突分布点实际坐标公式,以测量右转冲突区域.然后通过右转冲突坐标点曲线拟合,界定右转冲突区端点,从而确定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模型.最后以某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为例,进行成果试算及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出入口下游功能区内城市道路交通延误较大,且延误数值存在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的变化态势,吻合了右转冲突区域的形状和面积特征.因而基于右转冲突区域形状的出入口功能区面积模型可界定大型公建出入口影响范围,有助于城市道路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建立了适应能力较强的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平峰时的交通延误网络模型,并利用邯郸市某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平峰小时交通延误的数据,对该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比较分析预测结果和实际数据,结果表明该BP神经网络对于交叉口进口车道的交通延误预测结果可靠有效.此外,在交通情况更加复杂的信号交叉口或者时间段,以该模型为基础可以建立更加可靠的预测信号交叉口进口车道交通延误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冲突问题,考虑行人与机动车在冲突点为寻找间隙穿越的交替穿插的抢行博弈过程,重新设计行人过街信号相位方案,提出人车搭接相位行人过街模式;考虑行人专用相位过街模式,给出两种行人过街模式的信号控制策略;构建优化模型,并对模型等价变换,降低计算复杂度.结果显示:常规交叉口处于高饱和状态时,两种行人过街模式下平行流交叉口分别降低了73.8%、50.3%的车均延误,故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效益更优;人车搭接相位过街模式与不考虑行人过街模式相比,交叉口车均延误仅增加 0.6~3.8 s⋅ pcu-1 .研究成果可为平行流交叉口行人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