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作为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被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性别和种族歧视中挣扎和探索,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构建新型性别身份并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接骨师之女》为例,详细分析了这部小说之中描写的华裔母女之间、以及这对母女与周围美国人的冲突与融合,揭示了当时美国华裔人群的生活情况,由此来分析美国华裔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爱的故事》是美国作家露丝·怀特的作品,该作品1997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小说展现了青少年在遭受重大挫折与伤痛之后如何在爱的支持下走出阴霾,心灵变得坚强与勇敢的艰难历程。通过分析主人公成长中的顿悟、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仪式等方面所体现的成长主题,深入探讨了该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爱的三种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电子竞技作为青年新兴的亚文化,迅速走向主流大众。以电竞游戏为核心的电竞文化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电竞游戏为研究载体,力图从人类传播与交流的本体论,即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中国语境下电竞文化的传播路径提供一个新思考与检验。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实验混合研究的方法,对游戏宣传视频进行视觉编码、剖析,将其中的文化符号元素分为人文元素、生活元素、自然元素三种类型,结合EEG脑电生理信号测量,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对不同类型的符号元素认知与文化认同差异。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传播效果不同,不同文化背景青年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认知与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差异,同时游戏对抗性也间接影响了青年文化认同。本文提出以构建中外青年“全球一体化意识”,打造对外文化传播的电竞社群,隐性传播东方美学思想等方式提升电竞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犹太性"是指犹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与犹太文化或宗教相关联的一种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某犹太作家本人或其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以及任何能表现犹太人生活、性格、语言、行为等特点的东西。犹太裔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展现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流浪及其"滞后"心理等特征隐蔽地表现了该小说的犹太情结。  相似文献   

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著名作家高端访谈”栏目,本期访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围绕作家个人创作经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文学与跨文化实践等问题展开。回顾自身创作经历,勒克莱齐奥教授强调文学创作的“当代性”,认为任何时期的作品都承载着作者与读者所创造的共同价值,成为其所处时代的见证。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打破规则的越界行为至关重要,但这种越界如果仅以美学为导向,则可能落入僵化的窠臼。勒克莱齐奥欣赏开放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与他者交流的可能。文学是跨文化的例证,跨文化是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勒克莱齐奥作品的重要主题。勒克莱齐奥反对世界文学的等级划分,倡导践行“非线性”艺术史观,指出面对当今时代,跨文化与跨学科必将在塑造一种全新人文主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描述中关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一对核心概念.通过运用8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测量,发现多数美国民众把国家、家庭、父母放在优先于个人的位置,同时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给予了较高认同.由此证明个人主义并不是衡量和描述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唯一指针,而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抓住中美两国文化的“相似性”,“求同存异”是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在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日裔移民作家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了当今英国文坛重要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国际化主题,指出其作品中超越族裔的全球化思想,并尝试讨论少数族裔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新变化,即作品主题由关注传统的少数族裔族群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向关注人类共性,追求文学作品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文化,语言的意义将无所依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其语义内涵并不完全一样,这无疑将给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和障碍。文中将以"American Exceptionalism"、"Wake Up"和"Morality"作为案例,探析它们在美国语言历史文化环境中的语义意藴,以便读者在理解美国对外政策话语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概会意思上,更多的则是表现在语义反映概会时所增添的民族文化色彩上,即形成所谓的国俗语义,这些国俗语义有褒有贬,本文探讨一下不同民族的色彩词所包含的褒贬国俗语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适应存在着耦合关系。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是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两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均衡,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输入渠道等制约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可通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完善中华文化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寻根与章太炎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国、保种、保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主要的话语诉求。它使许多知识人常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国族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去建构对现代中国的认同。在这一群体中,章太炎即是表现突出者。他对国学内涵的重新发掘就是意在建构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既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自觉,又是在外在危机压迫下的文化寻根。但却不意,章太炎的此等努力,实则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复制,并割裂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镜像,以章太炎为代表,具有新旧双重身份的知识群体对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之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的限度和对新旧知识的困惑同时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更能说明他们何以能完成由"借种族革命、推翻异族政府"转向对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的缘由所在。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及其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文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是文人“隐选人格”的艺术实践与建构的结晶。其审美追求的主旨是自由、个性、超迈不群,即“逸”的体认和创造。“逸”的审美精神在科技高度发达、市场原则成为人类生存方式主宰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蕴涵,即,“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各有其褒贬涵义,这主要源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互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户时期东渡赴日的唐人以从事贸易活动的唐船商人为主体,他们以唐馆为活动中心,在日本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习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还有为数众多随唐商船同来的高僧、儒士、画家、医者等,以及具有商贸和文化交往双重身份的唐商人,他们通过更广泛的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将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对江户时期东渡日本的唐人构成及其在唐馆内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梳理,更可见以人和空间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华夷变态》卷3收有《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两篇论策,作者分别为以明朝遗民自居的何倩甫和林上珍。但二文皆不署日期,何、林二人亦未见诸中国史籍记载。本文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华夷变态》所收风说书及相关史料记载,确定二人皆为福建人,托庇于台湾郑氏政权。二人在明清鼎革的大变局中中断儒业,随郑氏官商贩海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东渡日本,很可能是追随东宁船头蔡胜官等人,前来参与有关郑氏后裔长崎存银之争讼。其羁留长崎期间与日本儒者大高坂芝山颇多交游酬酢。二人对于清朝政权心怀怨望,对于明朝的兴复则充满期许。出自二人手笔的《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逃脱了清初的严密文网,流播海外,对于观察明清鼎革期间普通明朝遗民的华夷观念以及正统意识,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对现代法制教育的影响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一,中国"德主刑辅"的传统文化,使法律工具化,法律教育成为道德说教的附庸: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注追求人际和谐,教育侧重法律的否定价值,而无法律信仰的培育。现代法制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应当是培育公民信仰法律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传统社会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文明的权利文化的转换是法制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