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南宁凤凰纸业公司泵站为较大型的供水工程.介绍该泵站沉井的预制、开挖下沉、封底的施工方法.在泵井开挖下沉过程中,解决了下沉时土的摩擦力大于泉井自重而下沉的困难;在安装两条DN820mm自流钢管时,以顶管法施工工艺代替明挖施工方法,在克服因开挖工程量过大和侧向开挖可能造成泵井移位事故的技术难题上,为广西首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原施工单位在泵井开挖下沉过程中出现突沉,倾斜和长时间无法下沉等原因,在对沉井下沉施工中统计分析的理论数据基础上进行较为严谨的计算,并结合实践经验制定施工的有效措施,实现了该泵井高速,优质下沉。  相似文献   

3.
以离军高速公路黄土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地表沉降、地质和支护状况、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隧道围岩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的变化规律,进而研究了黄土连拱隧道三导洞法施工的围岩变形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隧道Ⅳ类围岩比Ⅴ类围岩变形小,围岩稳定较快;三导洞施工法开挖中、左、右导洞和断面开挖时,围岩应力一直处于重新调整中,变形也在不断变化,且施工中开挖顺序对围岩变形有很大影响,在洞室开挖施工中,要密切注意拱腰及拱顶的变形情况,加强Ⅴ类围岩监测,及时进行临时支护,尽早完成右洞初期支护,以防变形过大而围岩失稳;影响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的主要因素是黄土的工程特性和地质工程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星明 《交通标准化》2011,(20):105-109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采用地层结构法分析了东山公路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开挖不同断面过程中,围岩内最大主应力集中在钢架脚部,钢架架设时应及时施工锁脚锚杆,必要时可采用小导管注浆等方法对拱架脚部围岩进行加固;从衬砌变形角度分析,变形量最大处为拱顶下沉及底脚位置,施工中应注意对拱顶沉降的监测,逐步开挖核心土,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同时应及时施作基础工程,以控制洞室变形;围岩最不利位置出现在拱顶及仰拱两侧,应是重点加强部位。  相似文献   

5.
结合江海高速公路下穿铁路立交泵站沉井施工,简要介绍沉井的下沉计算,降低沉井施工对周边铁路影响的防治措施等沉井施工方案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某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该隧道为软岩大变形隧道,且地下水极为丰富,隧道穿过软岩地层时,初期支护多次出现下沉、开裂,最后导致初期支护置换,施工进度极为缓慢。针对隧道在软岩地段时,研究隧道在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情况下,对隧道采用三台阶开挖方法进行模拟,验证施工工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黄土高边坡典型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GEO/SIGMA有限元软件,对黄土高边坡的开挖全过程进行非线性施工阶段分析,探究施工影响下黄土高边坡的位移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开挖过程中坡体竖向变形为先隆起后下沉;边坡在开挖到第4级平台后侧向变形增幅显著,在施工及监测过程中均需注意。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在地表荷载作用下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支护应力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依托重庆渝中连接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二维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地表荷载位于小隧道正上方、大隧道正上方及均布于大小隧道上方3种荷载作用下,先行洞为小隧道或大隧道两个施工过程。结果表明:当小隧道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和大隧道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时,地表总荷载越大,地表沉降越大,地表荷载影响最终地表沉降曲线的形态及沉降值大小;大小隧道的施工先后顺序对拱顶下沉随工序变化的规律没有影响;后行洞临近先行洞的开挖对先行洞的支护应力影响非常大。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浅谈特殊地质层沉井下沉的施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沉井施工的四种方法 :即障碍物处理、排水、人工开挖下沉遇砂的处理、硬质土层、风化岩层的处理和预爆破法  相似文献   

10.
在隧道新奥法施工中,为保证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监控量测工作非常必要。以广河高速公路石鼓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等进行了跟踪量测,量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30 d左右,围岩基本上趋于稳定,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施作二次衬砌;隧道洞口的地表沉降远小于允许沉降值,说明浅埋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是适宜的;同一监测断面的周边收敛、拱顶下沉的监测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围岩的变形特征与围岩级别、开挖方式等有着直接关系。研究成果为隧道的现场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可为分析研究其它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汕头市苏埃通道工程盾构始发井基坑施工,工程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制定了深井降水、分层开挖、主体结构侧墙顺逆结合施工方案。采用了机械与弱爆破的方法处理基坑内孤石与基岩突起、多种措施做好结构防水施工,解决了基坑开挖深度大、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序多等问题,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施工,为后续工程节约了时间。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东一底部为裂隙发育地层的超深大直径工作井建设工程,通过现场监测、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三种方法,清晰的展现了工作井周边地下水水位随基坑开挖的变化过程,由此揭示了该特殊地质条件下工作井开挖对周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规律:基坑的开挖降水破坏了区域原有的水力平衡,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随其施工进程变化;透水层会使水位变化范围变...  相似文献   

13.
针对隧道车行横洞施工对主洞结构产生影响,以运城-灵宝高速公路中条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和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车行横洞施工阶段主洞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车行横洞施工对主洞的影响,在时间上主要表现在交叉口初支拆除和横洞的第1个开挖步,随着横洞开挖深度的增加,主洞结构的变形逐步趋于稳定;车行横洞施工对隧道主洞围岩变形影响主要表现为主洞拱顶下沉量增加和开挖侧拱脚水平位移减小,主洞未开挖侧拱脚水平位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隧道位移监控量测成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阜新至朝阳高速公路大窑沟I号隧道监控量测的实测数据,按新奥法基本原理中岩体开挖的时间效应,利用数学方法对量测所得的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与时间的关系,为修改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同类隧道的设计、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赖春华 《交通标准化》2014,(7):88-89,94
通过模拟某软弱围岩隧道留核心土法开挖,分析了隧道拱顶下沉随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上弧形导坑开挖后,拱顶下沉速度快;掌子面推进约1倍洞径时,下沉速度变缓;推进约2倍洞径时,下沉速度明显放缓,总下沉量趋于稳定.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倒挂井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以某一市政工程用工作井为背景,基于砖砌倒挂井壁的支护形式,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对真实的井壁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开挖过程井周土体与井壁应力、位移发展趋势和塑性区分布特点以及井壁特殊监测点处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倒挂井开挖初期,土体应力向井底转移,地表土体产生较大的水平移动,开挖层土体竖向变形明显,伴随开挖深度增大以及井壁的砌筑,土体竖向变形现象愈加明显,开挖结束后土体竖向位移量最大;砌筑井壁上的最大应力、应变值都出现在井壁最底层,最大水平位移位于最后一层井壁处,最大竖向位移则出现在首层井壁的顶端;由于土体荷载应力释放,倒挂井开挖砌筑完毕后,坑底土体达最大回弹隆起值为13.3 mm。可见,倒挂井开挖过程及开挖结束后,井周土体及井壁应力和变形很小,砖砌井壁能保持较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簸箕岭隧道施工为背景,着重阐述了采用浅埋地表注浆加固处理、超前管棚支护、单侧壁导坑开挖等施工技术进行小净距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对控制浅埋偏压隧道洞口地表及拱顶下沉、山体偏压对隧道造成的偏移等效果十分显著,对类似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柳西水厂穿越柳江河底的供水管道过河处河床水较深,横断面呈“U”型,采用整管焊接,防腐,拼装后,浮运至管槽水面,然后充水下沉安装,施工难度较大,介绍管槽开挖管道防腐,焊接,拼装,浮运就位与注水下沉安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家大规模建设地铁、城际轨道交通,超深基坑工程也不断涌现。广东莞(东莞)—惠(惠州)城际GZH-6标段DK35+428风井(兼盾构吊出井)开挖深度达49.38 m。风井主体结构为区间永久电力井,由于风井兼盾构机接收井,先施工盾构接收井部分,即仅施工基坑四周侧墙、框梁和左右线分隔柱,导致主体结构施工深度达46.1 m,属于较深基坑主体结构支架施工。  相似文献   

20.
在已有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开挖,下方隧道的变形是基坑施工控制的关键。采用实测分析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在已建盾构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开挖的工程中,下卧隧道的变形控制措施,即在基坑开挖前进行搅拌桩加固、设置抗拔桩并在隧道内设置"米"字型支撑,通过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下卧隧道的变形规律。得到如下结论 :搅拌桩加固过程中,隧道发生轻微的下沉变形,而基坑开挖则会导致隧道整体抬升与横截面收敛变形;搅拌桩加固与抗拔桩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隧道隆起变形,而隧道内的"米"字型加固则能有效减小隧道的收敛变形,搅拌桩施工引起隧道发生"横鸭蛋"式收敛变形,而后续的基坑开挖则对隧道的收敛变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