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北京地铁八号线安德里北街站1号风道工程,对平顶直墙大断面隧道在浅埋暗挖法施工条件下的变形及其控制措施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别对2种支护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方案一:采用格栅钢架、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的初期支护措施;方案二:在方案一基础上加设大管棚和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措施.另外,还对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采用方案二的支护措施施工浅埋暗挖平顶直墙大断面隧道,可以控制变形量值在要求的范围内,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大断面双层双跨平顶直墙暗挖地铁风道施工时具有开挖跨度相对较大、临时支护体系繁多、二次结构受力转换复杂的特点,针对某地铁车站风道双层段的工程实践,分析大断面平顶直墙结构施工时的关键技术环节,如中洞法开挖、受力转换、分块模筑等.结果表明,关键工序合理,切实可行,施工过程中通过受力转换确保了原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测控制,使风道二次衬砌质量得到保证,加快了衬砌施工进度,对整个风道工期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杂环境下大跨地铁风道结构建造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BA工法建造的大跨地铁风道结构施工顺序主要有逆作法和顺作法两种方法。为克服传统PBA工法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附属大跨风道为背景,提出一种风道负1层和负2层分别顺作的施工方案,并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风道结构不同施工方案进行研究。针对风道拱部的中导洞开挖跨度大、地层沉降控制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一种联合支护结构。工程实践表明:负1层和负2层分别顺作的结构施工方案更有利于地层沉降控制及结构安全,联合支护结构有效控制了大跨中导洞开挖引发的地层沉降,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和结构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4.
隧道浅埋偏压段地表回填注浆及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潜高速公路LY-06标工程磨子潭1号隧道六安端进口段严重浅埋偏压地段技术处理措施为例,具体介绍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遇到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的情况下,如何改进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地表处理,开挖支护,选择何种进洞方案等一系列施工技术。为此,通过砌筑挡墙、地表回填注浆待软弱围岩与山体固结稳定成型后,开挖支护采用“亲嘴”方案,可减少或避免因大刷大挖大范围回填对山体及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更有效地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心区域可用施工场地面积狭小、既有建筑多、地下管线复杂交错,盾构施工需借助暗挖大断面工法辅助始发。本文结合北京地铁19号线05标段暗挖大断面施工,创新性提出“钢筋喷混+永久性玻璃纤维筋(GFRP筋)格栅封端墙”快速支护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比验证支护方法的安全性。“钢筋喷混”工法主要针对暗挖段二衬阶段,以喷射混凝土代替支模浇筑;“永久性玻璃纤维筋(GFRP筋)格栅封端墙”充分利用玻璃纤维筋轻质高强特性施作封端墙,免除破除阶段,盾构机可直接掘进通过。在该组合工法下施工,封端墙及地表沉降最大仅为变形控制标准的33%,支护效果良好,且与传统工法相比缩减工期45%。  相似文献   

6.
介绍广州地铁4号线的隧道通风系统方案——采用隧道风机变频兼作车站隧道排风机,只在出站端设置活塞风道。与传统的系统方案相比,该系统方案可以大量节省初投资,并可以避免因风机全压选择偏大所带来的运行费用的增加。分析该系统方案的设计原则、设备选型原则等,可供方案推广应用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于施工场地狭窄,深基坑开挖采取支护措施。确定了土钉墙与局部加预应力锚索的支护方案。详细介绍了支护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动车组铝合金端墙焊接变形及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对端墙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流程、预制反变形、焊接工艺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端墙制造工艺流程优化,使生产效率提高,并有效地解决了焊缝坡口间隙变大和焊缝错边的质量问题;对焊接工装的2次预制反变形,抵消了焊接变形量,满足了端墙平面度要求,同时减少或避免了火焰调修,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焊接顺序优化,使端墙的焊接残余内应力得到减小或局部释放,减小了端墙板的焊接扭曲变形,提高了焊缝质量。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十六号线达官营车站与附属风道均采用PBA法施工,车站端头设置临时侧墙与壁柱,通过其上方与车站顶纵梁垂直互锚的横梁实现了车站横向扣拱与风道纵向扣拱的交叉叠加,使风道结构与车站结合设置。车站桩柱体系的二次利用避免了重复施工造成的成本费用增加,缩短了工期,且无需占用额外的地面场地,减少了前期拆改费用。本工程的成功实践丰富了地铁风道交叉扣拱施工技术、拓宽了PBA法的应用范围,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进行的地铁基坑工程中,土钉墙及复合土钉墙支护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以广州地铁2、8号线新市站—江夏站区间明挖基坑工程为例,介绍分级放坡+土钉墙支护的基坑特点,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说明。从工程实例的情况来看,这种支护形式是成功的,提供了拓展土钉应用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超浅埋及超高断面结构暗挖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汤勇洛 《铁道勘察》2005,31(2):59-61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站为浅埋暗挖工程,施工顺序是由两端向中间相向开挖,并利用两端的暗挖风道做为施工横通道,其中与车站接口的风道加高段为超浅埋及超高结构。介绍了浅埋暗挖法在风道加高段的施工优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辆端墙位于一节车车体的两端,由电气柜、端墙板、LED安装板组成。本文介绍了安卡拉Tc车二位端端墙的几种结构优化,从美观,工艺性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后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动车组速度的提升,模态对车体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对某型号动车组车体进行结构优化并进行整车模态分析,提升整备状态下动车组车体一阶整体模态频率。提升目标为高于10 Hz,以减少动车组车体在服役环境下发生异常抖动问题的频次。研究表明,车体客室设置内端墙在车体轻量化设计和模态提升两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最终推荐的内端墙优化方案可以使整备车体一阶整体模态频率高于10 Hz。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高层建筑采用深基坑土钉墙维护施工,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介绍了几种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东钓鱼台站2号风道横穿首体南路,采用平顶(拱顶)直墙施工,通过增设路面钢板体系、打设大管棚、分段进行暗挖施工及初衬背后跟踪注浆等工艺,控制了路面及管线沉降,解决了L型暗挖结构施工的安全等问题,保证了暗挖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侧墙下部腐蚀的的主要原因,按车体防腐结构设计的原则对侧墙梁柱进行了优化;通过计算及试验,验证了2种侧墙梁柱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在对比分析2种方案的优缺点后,提出了方案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地铁8号线永定门外站在全国首次采用地铁车站水下开挖封底混凝土浇筑工程为背景,介绍采用分仓墙结构解决封底混凝土一次浇筑的技术问题,同时分仓墙兼作抗拔墙,以满足基坑抗浮要求。通过有限元分析分仓墙布置形式对地连墙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对基坑分仓墙平面布置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系统阐述了分仓墙的关键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作为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技术尤为重要。首先阐述了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底架、侧墙、端墙、车顶组成等结构设计及优化方案,然后按照EN 12663标准要求,利用有限元法对车体强度、刚度进行仿真计算,并进行车体静强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车体结构应力均小于材料许用应力,满足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三工站至宣仁墩站区间隧道,在穿越以卵石为主的人工填土区时的多次失稳现象,对原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地表袖阀管注浆暗挖法施工方案,确定注浆顺序、浆液配比、注浆过程控制、开挖方法、支护方案和专项措施。实际应用表明,地表袖阀管注浆暗挖法施工方案加固土体效果良好,在注浆预加固作用下进行开挖和支护,极大地降低了隧道失稳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铁内江路站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市轨道交通12号线内江路站紧邻黄浦江,站位所处地层主要为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地下水位埋深约1m,地质条件极差。以该车站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为依托,详细阐述采用SAP84有限元程序建立荷载-结构模型对叠合墙体系进行内力增量分步叠加法计算的过程,以及钢筋混凝土与钢管相结合的内支撑体系设计。目前,车站的主体和3个附属结构已经完工,工程进展顺利,说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