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胎侧表面擦痕的车速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成  李一兵 《汽车工程》2005,27(2):191-194
从两车刮擦交通事故的实际现象出发,分析了各种相对速度情况下,一辆车的车身凸起刮擦另一辆车的轮胎胎侧表面所遗留的刮擦痕迹。提出了基于胎侧表面擦痕估计交通事故车速的新方法,推导出根据这类痕迹估计两车相对速度的公式,给出了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刘成  李一兵  李宝良  马瑾 《汽车工程》2006,28(1):68-72,77
通过分析车轮与车身相互刮擦时所产生的刮擦痕迹,提出了在刮擦点的位置参数不能获得时,单纯依据刮擦痕迹包含的信息估计交通事故中肇事车辆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追尾是我们在路上最常见到的交通事故,以前多见两车追尾,现在三车甚至多车的追尾事故也时常发生。这些事故多发生在雨、雪或大雾等恶劣天气下,在城市道路上发生事故一般都不太严重,但在高速路上就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起货车与轿车侧面恶性擦撞事故的损伤情况,分析了两车相撞的部位、相撞前的相对速度及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5.
实战之菱绅     
观察体验 这辆菱绅是最高配置的六座车型,从外观看,车漆保持得比较完整,只是不再鲜亮了。检查整个车身,没有发现磕碰和变形的痕迹,说明没有出过事故,只是铝合金轮圈上都有划痕,轮胎的磨损比较大,而且左前雾灯已经进水。发动机舱内也比较整洁,不像是跑了5年的车,  相似文献   

6.
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中车辆轮胎痕迹研究的发展概况,对车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的理论、技术及交通事故中现场车辆轮胎痕迹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理论基础,总结了轮胎痕迹检验鉴定、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轮胎痕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我国轮胎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因汽车翻车造成的事故占整个事故的42%以上。汽车翻车后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伤亡。笔者在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总结如下8种易造成翻车的原因及预防方法,供驾驶员参考。两车相撞造成翻车当两车剧烈相撞时,如果两车大小悬殊太大或地势高低落差大,受惯性的作用,一般小车或处于低位置的车辆易造成翻车。预防方法:不要超速行驶,当两车难免发生碰撞时,要早制动,尽量减轻撞击力度。冰雪道路易翻车冰雪道路上行驶,轮胎与路面的附着力小,容易出现车辆侧滑、摆头等现象。如果车速较快,极易发生翻车。预防方法:冰…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上,由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在美国,这一比例更高,几乎达到80%。美国每年有26万起交通事故是由轮胎故障引起的,而75%的轮胎故障是由轮胎气压不足或漏气引起的。由于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即TPMS)能监测轮胎气压并在轮胎出现危险征兆时及时报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三菱公司将它作为ENDEAVOR车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一起轿车与微型客车侧面擦刮事故中两车擦刮部位、擦刮痕迹辨识、擦刮时两车的运动过程,并对如何避免发生此类事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汽车杂志》2007,(10):I0061-I0061
静态鉴定 外观:疑似事故,基本完好 整车外观线条非常清晰平整,前后保险杠有掉漆。后盖发现有补焊痕迹,周围锈迹斑斑,应该是事故撞击的修复痕迹。其余车身都完好。四个轮胎磨损不是很厉害,应该是刚刚更换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交通流在同步流、拥挤流、自由流状态下的分形特征,通过关联维刻画交通流的复杂性,通过Hurst指数研究交通流的长程相关性,通过记忆长度确定交通流的影响范围。对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3种交通流都是分形的,且存在长程相关性,同步流的关联维小于拥挤流,拥挤流的关联维小于自由流,同步流和拥挤流的Hurst指数大于自由流,同步流的记忆长度大于拥挤流,拥挤流的记忆长度大于自由流,说明不同状态的交通流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周实际情况,构建了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安全评价指标分级及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灰色聚类法对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聚类白化数确定三类灰类白化函数计算灰类白化值。以江苏省相关城市为实例,对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快速路网中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为及时准确地对事故进行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状态观测器估计算法.根据利用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元胞传输模型(CTM)理论分析事故发生前后,事故路段及其上下游路段的交通流密度分布特征.同时基于路网的交通流模型构建了城市快速路事故的状态观测器估计模型,模型通过估计密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交通状态分布特征来对事故进行识别.以京通快速路为例,通过对观测器估计误差进行计算,得出了实验路段平均百分比误差(MPE)的均值为11.56%,模型估计精度为88.44%.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对事故进行识别,为快速路中的交通事故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推进速度加快、交通量与日俱增,城市道路中主辅道出口与相交道路位置对区域交通组织有较大影响,以两条道路的主辅道出口的实际案例,通过不同的交通组织形式及实测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采用VISSIM仿真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流量、不同交通组织状况下的主辅道出入口通行能力及通行效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不同流量、出口与相交道路的间距等参数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交通问题日益繁杂的情况下,交控策略往往为改善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而策略的拟定必须透过广泛且正确的各项资料作为基础,虚拟交控中心(virtualtrafficcontrolcenter,VTC)的建置便占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为实际交管中心(trafficmanagementcenter,TMC)资料做备份,一方面可将资料提供与学术单位进行交控策略的拟定,并且亦可透过与实际交管中心相同使用者介面进行教育训练,进一步培养交控人才。文中完成虚拟交控中心的系统建置,并开发交控策略绩效平台,将虚拟交控中心模拟软体所得到之时制计画及其绩效,透过资料库同步方式将交控策略回颌台中市政府交管中心。虚拟交控中心未来将持续蒐集车流资讯,开发软体,期望达到改善都市交通问题之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搭建交通事件环境,对在不同堵塞程度和不同交通流量的交通事件情况下,浮动车采集的浮动车速、行程时间、浮动车位置等移动检测交通参数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交通事件情况下的浮动车移动检测各交通参数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模式识别法、统计预测法、时间序列和智能算法等4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进行了探讨,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交通控制与诱导集成的关键问题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综述了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诱导系统集成的研究现状,重点对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集成的6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应用演化博弈论、有限理性和人工情感等研究探讨驾驶员对交通诱导信息的反应机理和先由交通诱导系统将交通流诱导到合适的路网上然后由交通控制系统来适应这些交通流的思想建立集成模型。提出应用人工交通系统与平行系统的思想来研究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的集成实施问题,通过人工交通系统的"计算试验"对交通控制方案和诱导方案进行试验和评估,期望为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二者的集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华北高速公路3年(2007年3月~2010年2月)逐时的交通事故资料,并与同步气象要素资料进行日迹变化分析,可以看到平均交通事故的日迹变化呈双峰型分布特征。由此,按交通事故双峰型的时间段(5:00~12:00和13:00~次日4:00),分别以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交通事故与同步气象要素的日迹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其中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与交通事故的相关程度都通过了相应的统计学检验(R>Rα=0.05和F>Fα=0.05),而且在夏季5:00~12:00的交通事故高峰过程中,交通事故与风速呈指数相关的系数高达0.992 3,相当于平均风速每减小1m.s-1,交通事故的增加幅度为0.28次。为将自动气象监测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设计出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气象风险等级指标。由此可见,华北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日迹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分析成果,可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现状问题,总结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路网建设、强化静态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以期为类似大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合交通枢纽道路交通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建设规模大、换乘交通方式多、交通组织复杂、分期实施建设预留等特点,如何合理地进行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方便快捷的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是枢纽道路交通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该文以北京南站的道路交通设计为例,在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倡导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重点是在局促的用地条件下解决各种交通衔接,建设多交通方式人性化的换乘设施、缩短换乘距离、改善换乘环境,方便公共交通,同时做好配套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分期预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