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MIS车站系统在编组站的应用与拓展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铁路货车周转时间中,站内停留时间占1/3,而其中编组站内的停留时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降低货车在编组站的停时,有效提高编组站解编能力,加快货车周转是提高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建立全路统一的编组站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编组站作业效率和铁路运输畅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朔黄铁路持续快速发展,每年运量大幅度增长,开行列车对数增加,运输能力日趋紧张,铁路运输"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要缓解当前运量大幅度增长情况下的运能压力,可以通过缩短全周距、压缩货物作业停留时间(以下简称停时)、压缩货车中转停留时间(中时)、提高列车旅行速度、扩大中距、减小管内装卸率等措施,以加快货车周转,提高货车使用效率。结合朔黄铁路公司设备和生产实际,压缩停时、压  相似文献   

3.
刘华 《上海铁道科技》2010,(4):25-27,30
通过分析编组站中时的含义及与货车中转效率的关系,结合阜阳北站货车中转效率现状,探讨影响阜阳北站货车中转效率的原因及因素,提出相应提高货车中转效率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货车在技术作业站的中转作业时间(中时)是技术站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车站组织指挥水平和作业效率的实际反映。因此,如何提高车站组织指挥水平和作业效率,最大限度地压缩中时,是技术作业站努力的方向。郑州北站地处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作为一个路网性的编组站,其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郑州北站的作业组织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中找出中时延长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压缩中时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货车周转时间是衡量铁路货运生产工作质量、综合反映货车运用效率的质量指标,在阐述货车周转时间变化趋势、运输过程各环节时间占用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铁路货车周转时间与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得到货车中转距离、一次货物作业时间、货车中转停留时间是关键影响因素的结论。最后,从运输组织优化角度出发,提出可组织开行远距离技术直达列车、定点集结列车、固定车底循环直达列车等措施,进而压缩货车周转时间,提高货运服务质量,提升铁路运输效益。  相似文献   

6.
货车一次作业停留时间对加速车辆周转时间影响很大。加速车辆周转 ,就意味着用相同的车辆可以完成更多的运输任务 ,或者说相同的运输任务可用更少的车辆来完成。这样 ,就可以减少货车使用费的支出 ,降低运营成本。所以 ,压缩货车停时是运输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1 货车一次作业停留时间增长情况近年来 ,货车一次作业停留时间增长及其影响情况如表 1所示表 1年份 周时(h) 停时(h) 停时 周时(% ) 中时(h) 中转距离(km) 中转次数(次 ) 中时 周时(% ) 全周距(km) 旅速(km h) 旅速 周时(% ) 装卸人员(人 ) 装卸量(万t ) 年人均装卸量(t)19782 .…  相似文献   

7.
黄平  赵全根 《成铁科技》2009,(2):37-38,47
货车作业停留时间在货车周转时间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极易受外界条件和客观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货车作业停留时间的组成,找出影响停时完成的各类关键因素,细化改进措施,达到挖潜增效,压缩停时,加速车辆周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春娟 《铁道货运》2012,30(7):9-11,35
在论述货车周转时间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货车周转时间的有关影响因素,主要是影响车辆运用的因素、影响运输效率的因素和作业流程中的因素,提出缩短全周距,延长中转距离;压缩货物作业停留时间;合理组织运输;分析统计数据,寻找薄弱环节等措施,达到压缩货车周转时间,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货车运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编组站是铁路运输的据点,路网中各节点车流汇聚于编组站,车流经过集结、解体、编组后.组成新的去向列车,最终形成干线流动的规模效应。货物列车在编组站停留时间,直接影响到货车周转时间.压缩货车在编组站停留时间,对加速全路车辆周转,提高运输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编组站畅通有序的前提下,通过改编能力的发挥,能有效调蓄区间车流,提高区间通过能力,改善区段各中间站装卸能力的不足,进而提升区间综合效益。从根本上缓解铁路运能与运量不足矛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局部区域货物列车运量与运能的矛盾,以乔司编组。站为例,分析运用货车办理一次中转作业的过程以及影响中时完成的原因,探讨如何通过压缩货车中时,提高运输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货车中转时间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实际,应用系统工程理论详细分析了铁路货车中转时间的组成,用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分析铁路货车中转时间延长或缩短的诸多因素,为综合各种因素对货车中时的影响,对货车中时与有调车中转时间,无调车中转时间的关联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计算货车中时的关联模型,用此方法分析了一个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货车中时与有调车中转时间关联度大,压缩货车中时的重点是有调中时,特别是各种非生产等待时间,该方法对问题的分析能抓住核心和关键,且计算方法简便,有利于车站对运输生产活动进行客观分析,可据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编组站运营工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提速干线上编组站近年运营状况。应用因素分析理论,分析编组站运营指标构成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规律。发现车流量波动对中时的影响不明显;影响中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有调中时和无调比;非生产性停留时间是有调中时和每车停时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多项评价指标,根据近期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对若干编组站运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到各编组站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以此可掌握编组站的运营状况,并发现货车工作量和中转车运用效率是衡量编组站运营绩效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货车周转、提高编组站运营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骊 《广西铁道》2005,(2):13-15
车站货车停留时间是重要的运输效率指标,其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货车使用效率。茂名车站为了压缩货车停时,把货车停时的完成分为调车、装车、卸车、运行组织和管理协调5个子系统,运用系统理论,通过采取路厂联合进行装车作业流程再造,加强卸车组织,提高调车作业效率,确保分界口交车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货车跟随列车到达编组站时,通常要进行解体和编组作业,货车中转方式的不同对于推算货车停站时间有很大影响。通过分析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主要内容,整理出直达列车数据表和直通列车数据表。在推算单个车辆时,分析该车辆走行计划中的经由编组站串,依据直达列车数据表判定此货车是否属于直达列车。对于直达货车,所经过的编组站都按无调作业处理。对于非直达的货车,依据直通列车数据表,设计判断货车经由编组站中转方式的递归判定算法。使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判定货车在编组站的中转方式,从而使车流推算结果更加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5.
为压缩柳州南站的货车中转停留时间、提高车站运输效率,分别从列车出发正点情况、技术设备能力、列车到发均衡度方面,分析柳州南站中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压缩中时的对策,包括提高出发列车正点率,提高技术设备能力,提高计划质量,加强运输指标分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驼峰解体效率关系到编组站运输组织的畅通及各项技术指标的完成,是编组站技术作业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以南京东站为例,归纳了影响编组站驼峰解体效率的三个因素:单位时间内到达列车数、单位时间内出发列车数及取送调车次数。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与驼峰解体车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此提出了加强编组站驼峰解体作业效率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卢建平 《铁道货运》2005,(1):27-28,31
通过对影响株洲北站货车停留时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提出了压缩货车停留时间可采取优化运输组织、加强取送车作业和装卸车作业、严格分析考核、密切路厂协作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铸 《铁道货运》2012,(1):53-54,58
分析影响中间站作业效率的原因,主要是作业环节衔接不紧密,企业专用线装卸车效率不高,部分中间站调车机车数量不足等,提出确保车站各项作业环节的紧密衔接,提高货场和企业专用线的装卸车能力,优化站段运输组织,优化劳动生产组织,准确核收货车占用费等对策,以有效提高中间站作业效率,压缩货车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评估现有各种编组站模拟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编组站作业过程实时模拟模型,主要有:1.运用专家系统的原则,构造了评价和优选编组站作业组织方法的模拟模型;2根据编组站按图行车的特点,建立了以到,发运行图为基础,动态模拟编组站各作业过程的宴时模拟方法;3.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和评价了编组站按图行车组织的有关方法,井给出了车站作业计划的计算机模拟资料,为编组站的作业计划的自动编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铁道建筑》2004,(11):44-44
2004年6月1日—5日,全国铁路货车周转时间从计划的4.98d平均压缩到4.90d,平均每天压缩0.08d,相当于不增1人1车,全路日均节约使用货车8005辆。货车中转时间压缩至17.8h.比计划减少0.2h;货物列车停留时间压缩至4.4h,比计划减少0.1h;货物列车旅行速度平均每小时提高至32.8km,比计划增加0.3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