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传输语音模拟信息为主向传输数据、图像数字信息过渡,从有线通信为主、无线通信为辅的通信方式向有线、无线网络并驾齐驱的通信方式转变,为高速铁路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以保证信息传输快捷畅通和安全可靠。特别是,以GSM—R为代表的专用无线通信网络与以往传统的铁路无线通信网络相比,它不仅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冗余的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而且也是实施高速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等关键任务的核心通信网络,其具有高技术、高集成、高安全性、多系统联动等特点。为此,从高速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需求出发,通过对系统的技术分析,以探讨专用无线通信网络更新换代的需求,以及未来专用无线通信网络应用诸如LTE-R、卫星导航等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可行性,是提高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网络合理运行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GSM-R是专门针对铁路移动通信需求而推出的专用系统,它基于GSM并在功能上有所超越,具有比较完善的调度通信和列控功能,技术成熟.TD-SCDMA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从标准开发完备性、技术适应性、安全性、成本等多个角度考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GSM-R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将TD-SCDMA技术用于高速铁路专用通信的设想,构建基于TD-SCDMA的高速铁路集群通信系统,作为现有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选择,并对其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1概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需求不断地变化和丰富,作为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的承载网络,GSM-R铁路专用通信移动系统的运营维护(简称运维)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运维工具的更新,已经成为保障GSM-R网络安全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殷桃 《中国铁路》1993,(11):18-21
介绍了高速铁路对通信网的要求,高速铁路通信的传输系统及主要通信设备;高速铁路通信电磁兼容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体制与技术条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速铁路对通信信号的特殊要求 ,通过对国外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在确保安全、高速、高效的原则下 ,对计算机联锁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包括车载和地面 )、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高速铁路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 ,不仅可以满足高速铁路运输的需要 ,也可以兼容既有线信号制式 ,在保证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高标准、高安全、高可靠和高速度的同时 ,又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目于…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由光传输子系统、电话交换子系统、调度通信系统、GSM-R移动通信系统、数据网子系统等十余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多个子系统均有时钟频率同步的要求.按照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时钟同步的需求与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同步状态验证及同步性能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新红  赵洪军 《中国铁路》2005,(12):22-24,28
国际铁路联盟(UIC)在欧洲推广应用GSM-R技术,以满足常规铁路和高速铁路专用调度通信的要求,并决定采用基于GSM-R技术标准作为欧洲新一代铁路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我国于2004年10月与UIC签署了选择GSM-R技术标准备忘录,根据我国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了以下关键技术,如功能寻址、基于位置寻址、组呼及广播呼叫业务、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拆、多司机间的通信等;提出我国铁路GSM-R网络发展应坚持"统一规划、全路组网、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速铁路技术特点,分析其电磁环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以安全可靠为出发点,分析目前电磁兼容工作中存在的盲点和不足。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我国高速铁路进行电磁兼容管理的重要性,并介绍高速铁路电磁兼容管理流程,对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的电磁兼容管理进行有益探索,为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持续成熟完善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GSM-R系统无线信道特性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无线信道特性和高速铁路场景,建立高速铁路GSM-R系统无线信道小尺度衰落模型。从时域和频域2个方面,定量分析时延扩展、相干带宽、电平通过率和相干时间等无线信道参数。利用搭建的高速铁路GSM-R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对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测试。计算机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会造成通信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列车运行速度为350 km.h-1时的下行链路通信质量与80 km.h-1时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可以满足GSM-R系统的要求,通信质量是有保障的;列车运行速度达到500 km.h-1后,通信质量发生明显的恶化;优化接收机设计是解决通信质量恶化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建成后,运营商为了解决由于CRH车体密封性好、损耗高,列车速度快等原因,车厢内通信质量明显下降而进行了高铁专网覆盖。为保障高速铁路通信网G S M-R系统的稳定,研究GSM-R系统与GSM系统兼容性测试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列车宽带接入原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的移动接入技术需要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根据公共移动通信网和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网的发展现状,目前有多种列车移动接入技术。通过方案比较,本文原型系统采用了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当前,无线Mesh网络可遵循的标准有IEEE802.11s草案,该草案对无线Mesh网络的功能、接口及网络协议栈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本文根据IEEE802.11s草案,在Linux操作系统下定义了Mesh协议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针对列车的车地宽带接入带状应用场景的无线Mesh网络原型系统,并就搭建的实际网络场景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原型系统基本达到了列车车地宽带接入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舒适性的需要,保证线路的高平顺性,无砟轨道的铺设与运营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结构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追求"零沉降"理念。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线下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关键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预测系统,提出了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及评估条件与标准,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以保证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的质量。并提出了一些体会和建议,为正在建设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GSM-R提供铁路专用通信业务,为保证铁路列车在高速运行下可靠通信,不能对铁路通信造成干扰。介绍京沪高铁先导段频率干扰排查情况,对干扰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轨道技术综述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的轨道必然比普通线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为保证轨道结构的这些要求,轨道各部件的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和组成为结构的整体性能都比普通轨道部件高得多。本文旨在提供长期以来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轨道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以期满足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结论:对各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钢轨、轨下基础、扣件、道床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做出分析和评述,并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移动通信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维  朱刚  谈振辉  李承恕 《铁道学报》2004,26(5):115-120
介绍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以及新一代移动通信新的应用领域,特别强调了新一代移动通信在智能交通系统与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描述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特征、典型系统和体系结构;并对新一代移动通信可能涉及的主要核心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高速列车系统对无线通信系统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在高速环境下对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评估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特点及需求,提出我国GSM-R无线通信网络指标评估体系的分层模型及各层指标构成。探讨了评估流程,对指标映射以及评估结果分析中用到的主要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数学模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铁路信号综合系统已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不可或缺的设备,其可靠性也显得尤其重要。利用Petri网进行分析建模,并采用马尔可夫过程进行可靠性计算分析,对于系统的设计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杭绍台铁路时引起了甬台温铁路通信系统改造.重点介绍了并线区段的移动通信系统改造方案,以及临海站传输系统改造割接方案,可为国内高速铁路邻近既有线通信系统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高铁Wi-Fi运营服务系统,可以解决旅客在高铁车厢内的无线上网需求。采用Spring Cloud作为微服务基础框架集合,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结合高铁Wi-Fi业务以及微服务架构的优势,从需求分析、关键技术、系统架构和实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技术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秦沈客运专线为代表的技术积累阶段、以国产化为主的积极推进阶段、以全面自主化创新为标志的自主提升阶段和智能化阶段。本文概述了铁路列车荷载图式、CRTSⅢ板式无砟轨道及轨道部件研发、路基结构变形控制、大跨度桥梁和长大复杂地质隧道建设等主要技术成就,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智能化、绿色化、装配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方向,并针对线形、轨道、路基、桥梁、隧道和车站枢纽等提出了下步的工作重点,可为国家科技部门和铁路部门的技术政策制定与科研课题立项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