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化千枚状板岩填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昌至广州客运专线途经大量白垩系——下第三系砂质及泥质千枚状板岩全风化及强风化软岩,通过对其进行抗压、直剪、压缩和三轴试验,获取了其主要力学试验指标以及应力—应变的过程曲线,同时对比了浸水前后强度衰减的情况,从而为填筑路堤工程提供了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2.
钻孔千斤顶确定岩体变形参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变形参数是进行岩体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介绍了用钻孔膨胀计确定原位岩体变形性质的新方法,应用弹性理论分析了岩体的原位变形模量和泊松比,通过与实验室内的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采用钻孔膨胀计测定的岩体的变形模量包含了岩石节理对岩体的影响,完整岩石变形模量是现场测得的岩体变形模量的2-5倍.  相似文献   

3.
岩体变形参数是进行岩体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介绍了用钻孔膨胀计确定原位岩体变形性质的新方法,应用弹性理论分析了岩体的原位变形模量和泊松比,通过与实验室内的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采用钻孔膨胀计测定的岩体的变形模量包含了岩石节理对岩体的影响,完整岩石变形模量是现场测得的岩体变形模量的2~5倍.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高速列车的安全和平稳运行必须有一个高平顺性和稳定性的轨下基础,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形式之一,必须具有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和耐久性好,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就对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优质填料较为缺乏,在宁镇一带广泛分布的下蜀黏土一般为D组填料,不能直接用作高速铁路基填筑,必须进行改良。本文通过石灰改良下蜀黏土的室内物理试验、静力学试验、动力学试验及现场填筑试验,对石灰改良下蜀黏土作为填料的工程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其作为高速铁路基床底层填料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论:下蜀黏土经石灰改良后,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水稳性显著加强,静力学性质明显提高,同时还表现出优良的动力学特性,压实质量能满足高速铁路基床底层压实标准,可用作高速铁路路堤填料。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石灰掺入量、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室内采用颗粒分析试验、压汞试验、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仪、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和方法对取自深圳地铁5号线暗挖段地层的典型风化花岗岩试样进行分析,获得试样的颗粒组成与级配、孔隙组成及分布、化学元素及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等信息,同时对这些组构特征与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的关系作了简要探讨。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深圳地区风化花岗岩的工程特性及预测和控制地铁隧道开挖时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6.
减振像胶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橡胶材料的性质,力学性能出发,利用弹性理论,建立了橡胶邵尔A硬度与剪切弹性模量的关系。分别对典型的方柱形,无限长柱形和圆柱形减振橡胶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应用实例表明,本文分析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在工程设计中具有可靠性,同时,所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在减震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喷丸强化及固体润滑覆膜的表面改性,以提高车轮轮缘与钢轨轨距角部位(指两者接触部位)的耐磨特性为目标,利用试验室基础试验,对铁道车辆车轮实体模型轮缘部进行表面改性加工,准静态地再现了轮缘与钢轨轨距角部的接触形态,确认了固体润滑覆膜有利于提高耐磨特性,能有效发挥固体润滑功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测斜仪和PVC测斜管对试验工点膨胀土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监测与分析.监测结果表明:该工点膨胀土滑坡滑动面较浅,位于坡面下3.5~5.5m;滑动带含砂率较高,地下水和雨水下渗导致该层土的黏聚力和摩擦角减小,这是出现滑坡的重要原因;浅层坡残积膨胀土与下层全风化泥岩的分界面处形成了隔水层,降雨量大时滑动土体出现较大的塑流性...  相似文献   

9.
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力学性质损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杨凌Q3黄土进行不同初始含水量、不同低温温度及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的静三轴剪切试验,揭示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低温温度及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黄土力学性质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基于极限平衡法建立冻融循环作用下强度参数的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强度参数随冻融循环产生劣化,黄土的黏聚力c开始时冻融循环劣化效应强烈,在经过57次冻融循环后,黏聚力达到一个稳定值,当含水量很高时黏聚力下降不明显,内摩擦角φ随冻融循环次数无明显变化;建立的强度参数值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损伤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抗剪强度的折减劣化规律,该损伤模型对冻融损伤作用下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遇水易湿陷和较强水敏性工程特征。本文在对比分析中兰铁路典型不同成因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浸水试验,对不同成因黄土场地新建铁路与长大干渠合理避让距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黄土渗透系数大于10-4 cm/s、砂粒含量较大且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时,铁路路基边坡外缘与水渠合理避让距离不小于20 m,对沉降敏感的高速铁路安全避让距离原则上需大于30 m;当黄土渗透系数小于10-5 cm/s、砂粒含量较少且黏粒含量较高时,铁路路基边坡外缘与水渠合理避让距离不小于15 m。该研究结论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