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在我国第二个“航海日”到来之际,河北航海学会也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的生日。我国是一个航海大国、海洋大国和造船大国,设立“航海日”,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航海及海洋事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航海就很发达,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海事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商船队总运力、集装箱船队总量、港口吞吐总量、造船总吨位均已处于国际前列。此外,我国的渔业航海、科学考察航海、军事航海和航海安全保障等方面在国际海事界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船舶工程》2005,27(4):10-10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采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  相似文献   

3.
罗梅君 《珠江水运》2012,(11):62-65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实现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他的远洋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瑰丽一页,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的首航日7月11日确定为我国的航海目以来,中国航海日已走过了七年的历程。2012年7月11日,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航海日即将在南京启航。  相似文献   

4.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设立“航海日”,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海事业的高度重视,凸现了航海及海洋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行业要以此为新的契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推动我国航运、港口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5.
《游艇业》2008,(4):23-23
2008年7月11日,第四届航海日庆祝活动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港办州太仓市隆重举行,活动主题是“中国航海·改革开放30年暨国际海事组织·为海运服务60年”。旨在更好地传承郑和精神,弘扬奥运精神,倡导航运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理念,促进航海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多位国家领导人、多国驻华便节和港、台及有关国家郑和研究会代表或发来贺信或亲自出席了该活动。  相似文献   

6.
今天,“中国因素”已成为世界海洋的焦点,中国已成为航海大国、海洋大国和造船大国,作为千年古港的广州港,是中国惟一两千年兴旺不衰的通商口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主枢纽港,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充分发挥了其集聚和辐射作用。目前,世界港口格局正在重新调整,周边地区也正在大力发展港口业,广州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因海洋而诞生,海洋因人类而生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未来的希望,航海是开发利用海洋、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纽带……"7月11日,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2012中国航海日大会在江苏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隆重举行。航海日活动组委会主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而璀璨的航海历史和文化。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海洋大国。但要实现由大变强,还需要我们在加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实践证明,深入持久开展航海日活动,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对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航  相似文献   

8.
国家把“7.11”定为我国“航海日”,而又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在此日子里,我们特发表交通部原部长彭德清同志关于海洋文化之作,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在上世纪80~90年代,彭德清同志曾主持了全国的航海史、水运史和港口史的编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推动海洋文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们对彭德清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9.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2,(2):146-146
本刊从201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航海日活动将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通过展览、宣传、纪念、表彰、学术研讨和群众文化体育等活动形式,有效组织,精心策划,陆续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活动。据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解释,“感知郑和”是对郑和精神的追思、继承和发扬;“拥抱海洋”是实现国家航运和海洋战略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梁富伟 《航海》2007,(4):4-4
以"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为主题的2007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于7月10日,在青岛举行。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学习、挖掘古人创建的留给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具有悠久航海历史的文明古国。600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积极促进中外和平友好、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为世界航海史和人类文明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以“中国因素一一挑战与机遇”为主题,探讨国际海运业的发展,这既是对世界悠久航海历史的秉承,也更反映了国际海运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海运市场影响的关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跨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12.
周永峰 《中国水运》2007,(7):F0003-F0003
本刊讯(记者周永峰)7月10日,2007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我国和国际航海界资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都围绕着"弘扬郑和精神,发展航海事业,促进海洋和谐"的主题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议案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庞大船队,驰骋万里、远涉重洋,开创了“七下西洋”的辉煌业绩,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先驱。郑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1 世纪是海洋世纪,人们已将海洋视为人类的第二大生存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未来竞争的焦点也将集中在海洋,海洋也是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的重点领域。海洋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自己的“航…  相似文献   

14.
论郑和航海精神与我国和谐海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我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海洋观理论的探讨研究,几近空白。郑和下西洋六百多年,留下了历史的追思与遗憾,文章论述了郑和航海精神与历史遗产;认为今天的很多经济社会问题是郑和那个时代所没有的。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海洋观观点。指出经略海洋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谋划海洋获取优质能源等资源,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促进国际和平,走交流合作之路;应是今天中国和谐海洋观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信息     
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于2005年7月8日~14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展出。今年海博会釆取“1+4”形式,除了主馆“郑和馆”外、还有航海、海洋、船舶、港口展览会四个分馆。走进大厅,迎面一座高4.9米的郑和全身白色塑像,穿过时光隧道,一座高9米的大帆和船首组成总高度达16米的“克隆宝船”,带领人们进入600年前郑和远航的历史。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闻言 《珠江水运》2006,(Z1):130-132
从古今航海业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相结合的实例出发,论述了世界航海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出弘扬郑和精神,坚持开拓创新,是促进航海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海洋大国、航运大国、海员大国、造船大国和渔业大国,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内有关开发海洋、发展航海、保护海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增强全民的航海、海洋和海权意识,传承航海文化、弘扬郑和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睦邻友好和海洋经济发展,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决  相似文献   

18.
和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节拍,中国第一个“航海日”如期而至。这个体现郑和精神,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这是民意所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和其从业人员以及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值得庆祝纪念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9.
桑史良  王志德  罗斌 《航海》2005,(4):F003-F003
跨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我们清醒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开放,中国的航海事业就发展,就兴旺;反之则停滞不前,就要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就是要弘扬郑和不畏艰难,征服自然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信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个世界航运强国,  相似文献   

20.
刘会清 《珠江水运》2005,(8):F0004-F0004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首届“航海日”,也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航海日”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航海事业、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是全国航海界、海洋界、造船界和广大海员、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属于我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