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雨 《交通与运输》2020,36(4):42-45
为解决干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榆林市榆阳路—上郡路环形交叉口为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与VISSIM仿真,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从交通功能角度,分析道路交通特性,明确道路功能,减少冲突点;从慢行交通角度,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保持行人过街的连续性和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从通行效率角度,将环岛改为信控交叉口,以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仿真结果表明,环形交叉口改造为普通干路交叉口后,交叉口通行效率有一定的提升,行人过街更加兼顾,慢行交通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2.
通行能力是环形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延误、排队长度及系统服务水平的基础.首先对现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如经验回归模型、间隙接受模型,以及基于仿真的通行能力模型等;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两个层面对问题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中易忽略的问题,提出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明晰各股车流相互作用机理,考虑出口车辆及大车等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构建通行能力模型.最后结合环形交叉口的控制目标,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5.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延误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用排队论方法分析低渠化环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提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延误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单向两进口车道与两环行车道的环形交叉口车流延误模型,得出环形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时间与自由流比例有关;与行车最小车头时距有关;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关;与交叉口车流交织段长度有关。模型对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服务水平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以交织段的通行能力测算方法——沃尔卓普公式为基础,以瓶颈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决定整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为整体思想,提出计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新方法——交织段流量限制法,并对大连市二七广场环形交叉口作了交通调查及通行能力计算。  相似文献   

7.
环形交叉口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有着美化城市景观和交通疏导的重担。然而环形交叉口存在普遍的交通堵塞问题,给城市中心区域交通通行能力带来重创,并且大量的过街交通流导致严重的人车冲突,给环形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分析道路人行横道行人过街的交通特性等,构建信号控制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遗传算法求解,结合实例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我国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冲突。  相似文献   

8.
环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形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也逐渐的满足不了城市交通的需要,缺点逐步暴露出来。分别对环形交叉口和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分别进行了研究,对环形交叉口的常见改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达州市通川区新世纪广场交叉口为例,详细分析了该类复杂多路环形交叉口的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环形交叉口存在通行能力及安全问题的缺点,引进国外一种新型的环形交叉口——涡轮式环形交叉口。根据已有研究的模型评价结论,基于vissim仿真实验,与传统的环形交叉口相比,该类型交叉口通行能力可以提高,同时可以显著减少交通冲突点。  相似文献   

10.
在环形交叉口增加信号控制设备对改善交叉口拥堵和混乱有积极意义,但会导致车辆行驶不连续.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既可保障连续行车又可适应各进口道流量变化、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利用交织理论模型和间隙-接受理论模型计算不同车道数、不同环行流量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提出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两个方案:改变环岛半径和平移环岛...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粗略算来,距离1980年在英国诺丁汉市安装的第一个全信号环形交叉口已有近30年的历史,而今,灯控环形交叉口不管是在交通工程领域还是在英国人驾车途中都已司空见惯。环形交叉口一般用于让路控制,但对大型环形交叉口进行局部信号控制多年来一直使用,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大型环形交叉口采用全信号或接近全信号控制。灯控环形交叉口能够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环形交叉口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必须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排队论为基础,假设环道上无超车行为,环行车辆的车头时距服从泊松分布,车辆换道时间服从独立同分布,推导出了普遍适用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计算模型。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能更好的适应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我国实际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13.
环形交叉口具有节约时间、减少事故、节约经费、美化环境等优点。环形交叉路口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形式,应用广泛。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环形交叉口的作用越发重要,为提高其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压力,有必要对其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泉  吴中 《交通标准化》2006,(6):156-158
针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低的缺点日渐显露出来,有必要对环形交叉口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空挡-穿插模型,并对其适应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以设有路侧式公交专用道的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运用VISSIM软件进行仿真试验,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到了改进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结果比基础模型结果更能反映设置路侧式公交专用道后的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环形交叉口交织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对环形交叉口交织段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字环形交叉口两种信号控制设计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环形交叉口进行合理信号配时设计,提高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服务水平,对"多进口道放行协同环道控制"和"单口放行控制"两种较为常用的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介绍了两种信号控制设计基本方法,并从通行能力、延误和可靠性3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多进口道放行协同环道控制"方法在信号配时良好且环道有足够左转待行空间的情况下,对于通行能力和延误而言有着更强的适应性,但该控制方法对配时设计的要求更高,且不能完全避免交通"死锁",需制定紧急预案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多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是我困交叉交通改造设计的重难点。在多路交叉的情况下,从减少冲突点出发,交通组织设计中往往会采用环形交叉的形式。但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当路口交通量比较大时,单独环形控制交叉口有可能出现环道“锁死”的危险。因此,以凤台县“大转盘”为例,讨论多路交叉口存不同控制方式下的效果,主要分析多路交叉在单独环形控制和环形加信号控制下的区别,最后分析总结多路交叉进行组织优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大小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带来的困扰。车辆常会拥挤在快速路出入口和信号交叉口。其中,快速路出入口也是由于信号控制导致拥挤。所以,改善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将会针对常见的四路信号交叉口进行通行能力分析,找出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因素。通过渠化优化结合信号控制的方法来提高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多相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面交叉口是整个路网中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的瓶颈,日常交通堵塞大多与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关。采用多相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评估方法计算的通行能力与实际测量的通行能力接近,可以较好地反映多相位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