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研究现有太原东环高速公路各互通收费站的交通量及服务水平,分析牛驼寨互通立交各匝道转向交通量,分析比较3个互通立交方案的布设形式及相应优缺点,拓宽思路,选取了合适的建设方案,以满足出行需求,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公路运营安全性,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具有规模大、地形复杂和交通量小等热点,而做好互通立交设计已成为提升山区高速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在遵循安全环保、经济节约、少占耕地等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适应山区复杂地形条件的互通式立交形式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山区复杂条件下互通立交布设的特点及形式,并结合实例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布设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进行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区方案布设向来都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以省内规划的海洋红疏港高速公路与运营中的鹤大高速公路相交设置的谷家屯枢纽互通式立交方案为例,阐述互通立交方案布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平交口作为互通立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要点,对三路、四路交叉口的交错点进行了交通分析计算,分析比较了平面交叉口4个方案的布设形式,对相应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平面交叉口方案布设时,应对其进行多方案比选,拓宽思路,选取合适的交叉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以昔阳至榆次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根据昔阳枢纽立交的预测转向交通量、沿线地形、交叉位置与前后隧道出口及服务区间距等受限因素,分析比较两个互通立交方案的布设形式及相应特点,确定合理的建设方案,供类似工程方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安徽省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多条高速公路上出现互通立交及服务区合建的情况,如何通过合理的互通立交、服务区形式选择及匝道线位布设使得互通立交与服务区更完美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此类互通立交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复合式互通立交是解决高速公路交叉节点密集,改善高速公路行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时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立交是节约高速公路用地、减缓分汇流对高速公路主线影响的最有效布设形式。对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立交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连接匝道的设计速度、设置层次以及标志标牌方面对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立交设置条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枢纽互通立交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文章首先从立交形式、匝道布设、设计速度及线形指标几方面分析了互通立交占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接着根据立交枢纽的几何特征,用试算的方法对不同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参数对立交占地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找出了控制立交规模的合理途径和方法,对枢纽立交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枢纽互通立交是高等级公路之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其选型合理与否对整体节点工程及其相连高速公路交通功能、服务水平、投资环境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至关重要。在拟定山西省祁离高速公路城赵枢纽互通立交选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枢纽互通立交方案布设时,应对其进行多方案比选,拓宽思路,择优选取。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北方交通》2012,(6):115-117
介绍了广东平兴高速公路河头互通立交方案设计。本次方案设计根据河头互通立交的地形、交通量,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在不同的互通立交选形、布设方案、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交叉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最终灵活采用变异A型单喇叭,充分体现了山区高速互通立交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大秦线钢轨的塑化、侧磨,轮载变化,轨道的横向力与横向位移,轨 道的刚度,轨道的振动,道床及基床的累积下沉,基床的动应力及其沿纵向随轮载的 变动和向深层衰减,车速对动应力的影响和路基的振动特性等。   相似文献   

12.
TBM在我国隧道施工的应用已经十几年,其中不乏因TBM主轴承故障导致工程延误和重大损失案例.以秦岭隧道、大伙房引水隧道和中天山隧道工程中主轴承故障判断实例,分析了故障可能产生原因,如密封圈失效、润滑油运动粘度降低等,提出了判断故障的思路、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以期引起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同时从进行运行温度控制、油品理化指...  相似文献   

13.
县道九大线路基土质基本由粉质粘土和高液限粘性土组成,由于土质及排水不畅影响,路基出现翻浆冒泥的病害。通过采用石灰桩法挤密加固路基和石灰三合土改良路基治理病害,效果良好。阐述了这两种整治方案的原理、设计及施工方法,具体包括石灰桩法加固的桩径、桩长、布置方式和桩距,石灰三合土封层的范围、配比等,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隧道岩溶突水危险性模糊多模型组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隧道突水危险性对于保障岩溶地区铁路工程施工、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评价过程中主控因素的多源性以及不确定模糊性,将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应用于岩溶地区隧道突水危险性评价中。首先,通过收集大量隧道突水灾害资料,提取突水主控因素并建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可溶岩成分、岩石结构、岩性特征、断层性质、断层宽度、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的适度规模,促进网约车与出租车健康发展,基于协同演化理 论,建立网约车和出租车在竞争、合作、竞合环境下的Lotka-Volterra演化模型,进行数据模拟仿真 分析,确定不同环境下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网约车与出 租车的演化结果与竞争影响系数和合作效应系数有关;在竞争环境下,激烈的竞争导致劣势方被 市场淘汰,优势方最终达到规模阈值;当竞争趋于缓和时,两者能在市场中达到平衡稳定后共存; 在合作环境下,两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促进新旧业态的融合发展;在竞合环境下,两 者的发展趋势与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相似,但合作可以延缓劣势方的消亡速度。最后提出推 动网约车与出租车公平竞争,兼顾新旧业态、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二次能源。本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既 有的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氢能源的优势和未来全球碳减排的任务,分析了氢能 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角度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的 氢能技术推广策略,指出我国氢能研发技术的国际差距。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铁路、 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在氢能既有特性参数基础上,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 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发现:氢能替代公路货运10%,可减碳7000万t;1000万t 氢用于替代道路货运可获得近1亿t的碳减排量。本文研究提出了氢能研发与应用策略,建立可 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互补调节机制,如近期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发电的弃电降低电解水制氢成 本,利用灰氢替代燃油,中远期推广扩大氢燃料电池市场等。本文还研究了交通运输业适合氢能 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 输业减碳约4亿t。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 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 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精神,及时了解新时期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探索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的发展对策,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调查方法以及指标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数量、分布规律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物流运输组织模式类别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各模式下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下一步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发展的思路,认为构建我国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应注重因地制宜,坚持“建管运”并举,促进物流服务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  相似文献   

18.
哈罗铁路S2标段横穿罗布泊盐湖区,地质极为复杂,受硫酸盐和氯盐等化学侵蚀、风蚀等综合不利影响,桥涵基础及主体混凝土防腐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通过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基础采用隔断措施(基底铺装沥青混凝土隔离层、四周砌筑沥青砖墙、空隙填充C35耐久性混凝土)、外露混凝土进行防护等,提高了岩盐地质条件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防止桥涵基础混凝土受到侵蚀,达到了混凝土防腐的目的,为同类地区、同类工程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历次技术革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深远。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 增材制造技术等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艺流程和产业链组合,也改变了运输需求发展趋 势。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交通运输系统能源自洽提供保障。采用先进数据采集、数 据挖掘及超级计算等技术的出行预约系统,可为绿色低碳出行和构建不堵车城市提供支撑。本 次论坛以“新技术对‘十四五’及2035年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深入分析了第四次技 术革命的特征及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交通系统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典 型场景,介绍了预约出行的实践成果,分析了公交专用道预约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处于公元前四五世纪中西轴心时代,相差一百六十多年,地域、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隔他们心灵、精神的暗相与会,用美国新人文主义杰出代表白璧德的话来说他们都见证了人类正常经验的核心。在中庸这一思想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惊人一致地阐明了中庸是天人合一或与神合一的最高的善,是万事万物达到最佳状态的度,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类行为若以善为内涵,体会完美的中庸之道,就能实现完满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