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分析软土地区道路路基沉降变形机理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沉降计算和预测、沉降处理设计方法(以土工材料加筋为主)、沉降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隧道拱项沉降机理的分析,提出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隧道拱顶沉降进行预测,并结合重庆市轨道交通I号线7标大坪车站工程隧道拱顶沉降预测实践,验证了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具有简单、经济、预测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合理的预测隧道拱顶沉降。  相似文献   

3.
吴永妍 《西部交通科技》2023,(12):93-94+137
针对高填方路基沉降问题,文章对强夯处治后的路基采用现场沉降监测和有限元模拟计算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试验段两个监测断面路基坡脚和路基中心处的沉降实测值和计算值,得出有限元计算结果较为准确,可用于指导现场施工。同时,采用有限元法结合生长曲线法对路基沉降进行预测,得出路基完工后沉降逐步达到了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软基路堤沉降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地基沉降是高速公路软土地基路段施工的关键环节,进行沉降观测是必须且重要的。以工程施工为例,提出并介绍了在施工期进行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技术要点、填土速率的控制及推算工后沉降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预测地表沉降方法的不足,结合土压平衡式盾构一个掘进周期中不同阶段引起地表沉降的状况不同,提出了应用最近邻抽样回归模型(NNBR模型)对纵向地表沉降进行动态预测的方法。文章初步总结出土舱压力和平均掘进速度、注浆压力和平均掘进速度、监测时间可分别作为开挖面前方变形、盾尾空隙沉降、固结沉降三个阶段的主要预测因子,并列出了相应阶段的相似计算公式。利用该方法对某一工程实例的固结沉降阶段进行了预测,在样本数较少的情况下,预测结果最大相对误差只有14.04%,从而论证了基于NNBR模型的动态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对路基沉降变形的计算和预测方法中的双曲线预测模型及原理进行介绍,结合浙江某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预测的实例进行分析,实测数据与相对应的预测曲线吻合度较好,客观地反映了路基沉降的动态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其等时距GM(1,1)模型及改进的新陈代谢模型对桥梁群桩基础工后沉降进行预测,通过与蕴藻浜特大桥某墩的沉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桥梁群桩基础工后沉降灰色理论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对路基沉降的发生机理及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地理因素、水文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等;针对路基沉降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对路基本体进行压实处理,并采用换填法、强夯法、使用土工合成材料、采用水泥搅拌桩技术等提高路基的压缩模量,可达到减少路基沉降现象,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北京地铁7号线某区间隧道施工工程实例,用经验法、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预测了隧道施工穿越既有地铁车站引起的地表沉降;并提出在地铁下穿既有车站时,采取深孔注浆、小导管注浆等方式来加固土体,以达到控制地表沉降值的目的,同时满足既有车站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结合深圳某过街通道,对CD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CD法施工中浅埋地下通道地表沉降主要是由开挖阶段的初期支护整体下沉和中隔墙拆除阶段的结构变形所组成,并探讨和分析了地层变位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厦蓉高速贵州境巫帮隧道现场工程地质和隧道开挖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隧道围岩监测方案,确定了班场量测的内容、项目与方法,提出了围岩稳定判别标准。并通过对隧道典型断面的拱顶下沉量、周边位移收敛量及地表沉降位移的监测数据的分析.阐述了闭岩变形发展变化规律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黄土的主要类型及判别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分析了引起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止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现象的措施,为公路建设者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3D-σ有限元程序对近距离平行隧道的三种典型开挖方式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开挖方式下地面沉降槽形状及发展、土体和隧道的位移特征、岩体横向位移、衬砌内部应力;同时对相向同步开挖的各施工步进行了位移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近距离平行隧道采用相向同步开挖对岩层扰动相对较小、地表及隧道位移量较低、衬砌时的应力较小。相向同步开挖与同向开挖时地表沉降槽的形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段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位移监控量测和实际施工情况,对不同开挖顺序下CRD法中各施工部对拱顶下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翔安隧道CRD法拱顶下沉为台阶状上升曲线,最后趋于稳定;各分部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可用于对最终拱顶下沉量的预报和控制指示;各分部仰拱及时闭合是控制最终下沉量的关键;采用CRD1、3部超前施工比CRD1、2部超前对控制拱顶下沉较为有利;施工中应重点监测和控制最早开挖的CRD1部拱顶下沉。  相似文献   

15.
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土体造成扰动,导致地表产生沉降或隆起,继而严重威胁上部建筑物群的结构安全。文章依托某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老旧小区密集建筑物群工程,首先利用二维有限元软件计算关键断面房屋的沉降变形,再对比三维有限元软件的计算结果,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然后基于三维模型探究了不同初期荷载释放率对盾构穿越引起的地表和房屋变形的影响,最后利用Peck公式计算的理论地表沉降数据,梳理初期荷载释放率、地表沉降、地层损失率三者的内部联系并提出了控制变形的相关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初期荷载释放率越小,地表及房屋沉降也越小,对应的地层损失也越小;对于控制地表变形,减小荷载释放率等同于减小地层损失率;初期荷载释放率、地表沉降、地层损失率这三者减小的量值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本构模型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扰动的影响,本文基于FLAC3D软件,将莫尔库伦(Mohr-Coulomb,MC)本构模型以及Peck公式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处地层沉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Peck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MC模型的计算结果在隧道中心线处的沉降量较小,且在远离隧道中心处的地层出现明显隆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生隆起的原因,提出由于隧道下方的回弹土体受到刚度较大的衬砌的约束,从而引起地面产生隆起的假设,并在降低支护结构的刚度条件下,证明了该假设的准确性。通过进一步采用MC模型和修正剑桥(Modified Cam Clay,MCC)本构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发现MCC模型计算在地表各处的沉降量与Peck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均大于MC模型的预测,而且MCC模型能避免地表非真实隆起的产生。可见,相较于MC模型,MCC模型更适于软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的地表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浅埋暗挖法施工中结构受力转换的问题,结合某地铁工程实例,介绍了几种对控制沉降比较有效的施工方法。在竖井开挖到通道顶标高后提前对通道顶部土体进行加固,并施作短柱暗梁,有效地保证了结构安全和土体稳定;在通道转入双联拱正洞的施工中采用增设洞门加固环和通道顶部加强拱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通道格栅破除后通道的稳定问题,并有效地控制了地层下沉;通过对现场一手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结合自己的施工体会,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珍贵的施工经验,对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设计中的某市区小净距隧道下穿小区多层楼房,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小净距平行隧道下穿施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到楼房最近点前,楼房基础发生的超前沉降占总沉降的13%~24%,研究断面封闭前基础沉降占总沉降的56%~63%,而研究断面初期支护全断面封闭后发生的沉降仅占总沉降的12%~24%;当隧道左右线均穿过楼房最近点并施工完毕后,楼房基础区域地表最大沉降值为16.5 mm,基础局部沉降为0.0004 L,基础倾斜值为0.00042;右线隧道施工导致隧道拱顶上方围岩塑性区扩展至右线隧道地表.上述规律表明,隧道施工可能导致地表出现开裂,应对地表沉降进行观察和监测,同时优化施工工序,缩短右线隧道初期支护全断面封闭时间,从而有效控制地表的总沉降量,减小对既有房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隧道施工监测中采用高性能全站仪测量拱顶沉降,其测量精度符合施工监测的要求。文章针对传统拱顶沉降监测方法的不足,分析高性能全站仪测量方法的优势,并结合建单山隧道工程实例,通过采用高性能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对隧道同一拱顶沉降测点进行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证明了高性能全站仪监测拱顶沉降的可行性和优异性,对隧道拱顶沉降监测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本路段浅层软基处治的多方案进行研究、探讨,试图寻找对于不同软土层厚度、不同埋深的浅层软土层的处治方案,以避免采用简单的土层置换方法,节约工程造价,减少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