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色预测模型在过坝货运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ATLAB为工具,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立了基于GM(1,1)的过坝货运量预测模型,以2001-2006年小南海枢纽货运量为原始数据对2007-2011年货运量做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所需原始数据少、预测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峡枢纽过坝运输需求的深入分析,在不考虑三峡枢纽断面通过能力影响的理想状态下,运用数学模型法、弹性系数法和组合预测法对三峡枢纽区域过坝货运量进行了定量的预测,进而结合对三峡枢纽区域和长江流域未来经济及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的影响分析,对定量预测结果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最终得出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付迪  李红 《中国水运》2010,(8):171-173
重庆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大坝防渗工程是地震堆积天然坝体,没有经验可借鉴,亦没有对应规程规范可遵循,设计采用帷幕灌浆方法对天然坝体进行防渗整治。文中主要介绍了该特殊地层条件下的帷幕防渗施工技术,对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河航运枢纽厂坝间上游导墙布置参数与电站运行及枢纽泄洪密切相关。针对汉江雅口航运枢纽,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厂坝间导墙长度以及墙身开孔对电站进流和枢纽泄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拟定的三种导墙布置长度下,导墙长度越短对枢纽泄流能力及电站进流条件影响越小,同时导墙开孔可进一步提高泄流能力和改善电站引流条件。  相似文献   

5.
波浪从深水区域传播到浅水区域,海底摩擦是引起波浪衰减的主要因素。南海浅水区域以沙质和珊瑚礁地质为主要特征,与世界其他地方浅水区域有较大不同,至今未有海底摩擦导致波浪衰减的实测资料。论文采用海洋环境实测设备—方向波潮仪(directional wave recorder,DWR),在沙质地浅水区域和珊瑚礁地质浅水区域进行波浪参数实测,基于动谱平衡方程波浪模型的处理方法获得了波浪衰减系数,首次定量描述南海浅水区域的波浪衰减特征,为后续南海浅水区域波浪衰减系数的长期实测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江海河航道双桥枢纽与新江海枢纽距离近、水位差小且上下游平水期长,对双桥梯级方案取消与否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取消双桥梯级方案对区域防洪、排涝、水系连通、水质等影响较大,水系恢复工程总投资和营运费用高,项目内部收益率低;保留双桥梯级方案维持现有水系布局,船闸具备开通条件,可与新江海河船闸联合调度,共用待闸锚地,经济上合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机场北连接线互通设置数量多、互通间距近的现状,提出设置甘夏湾复合式枢纽互通,对区域互通群进行优化;阐述了甘夏湾复合式枢纽互通各方案的交通功能;从交通影响、交织长度、施工难度、工程成本等方面讨论了各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江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提升的过坝运输需求预测问题,研究长江上游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的发展变化关系,构建基于长江上游区域产业结构测度的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预测模型,预计2020、2030、2040和2050年长江三峡枢纽货运量分别约为1. 61、2. 54、3. 10和3. 17亿t。研究表明:采用基于区域产业结构测度的方法预测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发现长江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约在2040年左右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该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航海》2017,(2)
受地理形势和人们认知的限制,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南海在内的四海在方位上都不具有具体指代性。同时由于对海洋文明关注的长期缺失,认识的缺憾导致了关于"古南海"的记载了了无几且模糊简略,这就使得其区域范围的详细考证愈显困难,也因此产生了诸多看法和争议。从史料记述和前贤的研究与争论来看,显然,南海的内涵有一个随时代不断变迁的过程,虽则古南海区域自宋以降便基本固定为今南海海域,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其地域范围与内涵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通航条件影响研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航道水流条件和边界条件对船舶航行的综合影响以及船舶与航道水流条件的相互作用。利用小比尺船模测控技术,对大渡河沫水航电枢纽上、下游航道通航水流及上游码头靠离泊进行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研究成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枢纽上下游航道最高通航流量为4 500 m3s,为枢纽工程方案的设计优化及上游码头靠离泊方案的选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群僕  王杰 《世界海运》2012,35(12):1-4
介绍关于市场边界及其扩张的基本理论,得出影响港口企业市场边界的两个因素是地理区域市场和市场动能的结论;分析枢纽港口海向腹地在HSS架构下产生的原因,以及海向腹地对扩张枢纽港口的市场边界的作用;最后通过对釜山港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说明市场边界理论在港口拓展合理经济区域、扩大港口货源,以及将其纳入自己的海向腹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水道港口》2017,(2):150-155
通过搜集南海台风资料,对近10 a南海台风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利用Ueno台风风场模型和改进的藤田公式,引入压差修正系数和后报风场数据,构建了1330和1409号台风风场,并应用测站观测资料对模拟数据进行对比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移入南海的热带气旋整体上比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多、强度大;南海海域生成的登陆台风在我国登陆较少,多在越南登陆。改进的模型风场极值相对误差小;引入后报数据后,合成风场数据相关性更好,误差更小。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将着力推进11个国际枢纽海港建设的发展目标,由此为沿海港口的分层次优化发展提出了具体方向。作为更高层次的主要港口,国际枢纽海港肩负着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引领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港口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我国沿海港口的分层次发展特点以及国际枢纽海港提出的时代背景,研究提出国际枢纽海港建设的战略要求、具体内涵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推动国际枢纽海港的分类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小港兴城,大港兴国。站立在2024年的门槛上,回头望是20年的风雨兼程,向前看是新一轮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在向海图强已成全球共识的当下,身处大湾区、携手粤港澳,广州港正赓续20年的辉煌,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勇毅前行,勇挑大梁珠江入海,风云际会。千百年来,有水的地方总令人无限遐想。南海滨、珠江口,与水结缘,通江达海,一座城的气质由此开阔。  相似文献   

15.
由于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特殊的水流结构,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河流船闸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三维水流的结构特点,开发了可高效高精度模拟该区域水流结构的完全三维非静压数学模型,对其水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消除回流和归顺口门区航行水流的角度,提出了可有效减缓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工程措施,为枢纽通航运能提升和船舶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海洋平台981"南海首钻,是我国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也预示着南海油气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2012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其网站上登出公告,宣布将对南海海域的部分区域进行对外联合油气资源开发,并公开对外招标,标志着中国启动大规模南海油气开发战略。南海开发的号角已经在356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上吹响,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7.
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是国内首个在现有运行的枢纽下游紧接原船闸扩建一座高等级、大尺度船闸的工程。由于枢纽库区容量小,无法结合船闸施工进行泄洪调节,且施工围堰距离枢纽泄洪闸较近,需要占用河道一定宽度,将对枢纽泄洪和防洪产生一定影响,泄洪产生的强大水流冲击也将对围堰和基坑的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因此,需要对施工导流和围堰方案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3种不同围堰布置和结构形式的综合比较,推荐采用土石过水围堰方案。该方案施工难度小,工程投资适中,能够满足防洪和工程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13年至2018年湘江枢纽库区长沙段水体中的砷、汞、铬(六价)、镉、铅五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对湘江枢纽库区蓄水对湘江长沙段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本文通过对历年数据进行的分析,研究区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道港口》2017,(4):344-350
文章基于POM模式模拟了南海上层环流和热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南海环流和热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季风是控制南海上层环流季节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冬、夏季是南海季风盛行期,环流特征也较为典型,而春、秋季节是季风转换期,上层环流出现多涡结构。南海热结构分布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理纬度,并且存在季风和洋流影响所产生的热结构变化。除此之外,南海复杂地形和岸线也会间接影响南海环流形态和热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河段为乌江的沙陀枢纽下游雷子滩至老土坎河段,受上游枢纽调峰影响,河段水位陡涨陡落。建立沙陀枢纽下游航道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沙陀枢纽泄水波传播过程,研究了沙陀枢纽非恒定流下泄对下游航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