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区河势受限段改建船闸上游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区河流改扩建船闸受枢纽坝区河势等条件限制布置难度大,相应通航水流条件较差。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对依托工程沅水洪江改扩建船闸上游通航条件进行了研究。阐述设计方案工程布置条件下船闸通航条件及影响因素,针对设计方案船闸通航水流存在的不足,提出延长上游导流堤、调整透空堤范围、调整航线等改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山区河势受限段改建船闸通航问题,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乌江银盘电站下游引航道布置及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江银盘枢纽河段河势弯曲狭窄,口门区水流条件十分复杂。通过整体模型和船模实验,研究下游引航道长度、隔流墙堤头布置型式、堤身开孔等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对口门区通航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引航道布置方式及运行措施。  相似文献   

3.
赣江南支吉里枢纽位于S形急弯河道,河势地形复杂,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水流条件较差,依托1:100整体水工物理模型对其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枢纽上游水流条件复杂,通过调整上游航线与主流交角至31.08°、整治滩地子堤高程至17 m、土堤退后30 m、合龙等工程措施,基本满足水流横向流速在0.3 m/s之内的要求。2)枢纽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可通过调整下游切滩角度至10°使得各项流速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曹娥江大闸从2008年底开始运行,平时关闸蓄水,洪汛期开闸放水。闸上河道从“洪冲潮淤”向“单向冲刷”转换,河床发生着较大的变幅。在这种江道环境中建设桥梁最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为通航水流条件,主要为工程河段的河势情况、流速流态条件以及桥梁建设后的影响。通过建闸后多年地形分析工程河段河势现状以及趋势,并通过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航道内流速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可知:1)若无较大人类活动干涉,工程河段河势稳定,滩槽格局不会发生变化。2)在通航高水位下,流速流态符合通航要求,建桥对航道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此河段建设桥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通州沙河段水流泥沙特征、航道水深条件及航道变迁。从河势变化、河床滩槽冲淤变化等分析通州沙河段深水航道碍航原因。研究表明通州沙河段下段由于河道展宽、洲滩不稳、水流分散及涨落潮流路分离等,造成河势不稳、滩槽不稳。首先是河道展宽,洲滩分流水流不集中、上下过渡段深槽淤浅,出现碍航。其次是河道展宽、主流摆动、边滩淤长、心滩活动造成航道水深不足。另外,洲滩变动,主槽相应变化,滩槽不稳导致航槽不稳。稳定通州沙下段活动洲滩是河势稳定、航道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建立山秀水利枢纽整体物理模型,对山秀船闸扩能工程口门区布置方案进行试验。上游口门区所处弯曲河道下游左岸,基础条件较差,方案布置及优化受限制条件较多,水流条件难以满足通航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宏观角度出发,从上游弯段起沿程布置潜坝群以调整工程河段的主流位置,将口门区对岸扩挖以补充河道过流断面并为河势提供调整空间,使得口门区及航道过渡段的水流条件满足通航要求,并减少对河道泄洪影响。  相似文献   

7.
弯曲河段船闸下游引航道既受弯道水流的制约,又受河床变宽产生的弯曲水流的影响,口门区附近回流与斜向流强度大、范围广,水流条件差,难以满足船舶安全通行要求。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和水流运动规律,结合弯道河段河势变化特征,提出在引航道外侧的口门区附近设置挑流墩和采用实体与透空导航墙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并通过模型试验的验证,证明本方法能够较好地调整水流流向、构建缓流水域,从根本上消除弯曲河道中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的斜向流和回流,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确保船舶安全过闸。  相似文献   

8.
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航运的安全。针对沥口枢纽上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差、横向流速大等问题,通过建立沥口枢纽河段水工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提出在坝轴线上游设置浅坝,调整河道河势及导流墩分流等优化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下口门区及连接段内水流流态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航条件满足规范要求。船模航行试验表明最大通航流量Q_(20%)=4 661 m~3/s,并论证在此方案下通航的安全性与工程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用建立的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一维水流模型提供边界,在白坭重点整治河段应用二维潮流数值模型进行计算,采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研究河段工程前后的水位、流场、近岸流速及水流动力轴线的变化,分析回答工程后航道整治效果、工程对河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弯曲河道船闸口门区受三维螺旋流和口门区水流特性的共同影响下水流条件较差、难以满足船舶安全通行要求的问题,提出将工程措施前置上移,并由"点"形改为"线"形,以调整河势为手段削弱弯道螺旋流的不利影响,构建口门缓流区,再辅以局部工程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口门区的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确保船舶安全过闸。  相似文献   

11.
刘猛  朱亮  张宏伟  李为华 《水运工程》2012,(11):107-111
基于试验数据和实测地形,初步分析了航槽开挖对长江口北槽水流及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12.5 m航槽开挖引起北槽主槽尤其航槽内流速显著增加;2)在计算北槽航槽开挖后槽内流速时,乐培九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3)12.5 m航槽开挖对北槽河势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是引起2009年以后北槽河势显著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分析评价长江口深水航道以及其它相关的航道整治工程治理效果时,应充分考虑航槽开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三峡枢纽泄洪坝区水流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枢纽不同运行时期的坝区水流结构变化特点。研究表明,坝区水流结构与河势演变后形成的河床形态基本相对应。当水库运行50+4a后,在口门区及连接段一带弯道水流特点明显,并出现主流摆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三峡大坝建成后,清水下泄会带走中下游航道内大量的泥沙,改变了原水流态.为全面掌握辖区重点河段江口水道汛期和枯水期河道走势及工程整治后的河势规律,完成了河势彩图制作工作.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应用了Coreldraw图形设计软件编辑功能,能直观反映长江河床在某观测时段内水流、岸线和沙滩分布形态情况,为后续航道维护和航道整治起到了一定的科研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慧俊 《水运工程》2015,(11):130-134
以多年实测资料为基础,从河段水流动力条件和河床演变分析着手,结合三峡工程的影响,对安庆河段的河势进行研究。该河段河道演变特点为:洪水河势基本稳定;新河口边滩生成后以小幅冲淤变化为主;鹅眉洲与潜洲此消彼长;新中汊的演变与新河口边滩、鹅眉洲和潜洲的变化密切相关。结合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安庆河段河床演变的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感潮河段支流口门引排水枢纽受用地条件限制常距江较近,口门区水流受主河道涨落潮牵制作用明显,水流流态复杂,极易造成口门区泥沙淤积、岸坡冲刷及引航道横流超标等工程问题。为此,设计出可以改善感潮河段支流口门流态的梯级堤头结构形式。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涨潮引水情形下,主河道水流折冲转向入引河的夹角减小,水流更为平顺地进入河道,减小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同时减小了引航道口门横流流速;在落潮排水情形下,堤头上下两级平台间可供水流通过,减弱水流顶冲主河道的强度,使得堤头下游回流范围减小,有利于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16.
许清文  史本宁 《水运工程》2020,(S1):150-153
郁江的河道演变对河流的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影响重大。以郁江贵港市区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河段的历史演变,对24个典型断面的断面特征和河床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在近30 a河槽变化不大,河势相对较为稳定,河道各个断面有冲有淤且变化幅度较小;在现有水沙条件下,未来河段将呈缓慢淤积的趋势,贵港和桂平航运枢纽对河势及冲淤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南支下段扁担沙护滩工程整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焱 《水运工程》2012,(11):145-150
长江口南支下段暗沙罗列、州滩变迁,是长江口河势变化最为频繁、也最为复杂的河段.采用mike21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该河段自然状态下以及实施扁担沙护滩工程情况下水动力条件、河床冲淤变化进行模拟,为该河段河势演变以及河势控制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现场勘测以及分析河床演变趋势和卵石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潼南县涪江中坝采砂方案,采用贴体正交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采砂后水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坝采砂方案实施后,对工程河段的河势、河床演变、行洪以及涉河工程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
马河邮政支局综合楼工程规模为三层,本文对工程建成后对河道堤防及防护工程安全的影响、洪水流向及河势对河道的影响、设计洪水条件下的冲刷计算与分析、建房后对防洪及河势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建房后的补救措施,提出了路堤防护意见。  相似文献   

20.
唐晓峰 《水运工程》2013,(4):187-191
新浏河沙护滩及南沙头通道潜堤工程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不利河势变化影响,其整治建筑物局部余排外侧冲刷持续发展,影响了结构的安全稳定.为确保治理效果而实施了本次防护工程.在总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场水流条件分析及典型施工,在船机设备、软体排加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进,首次在长江口水深30m以上的深水区成功实施了砂袋抛填及软体排铺设,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