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以新龙广场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在软土地区紧邻既有隧道的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以及针对变形控制目标采取的一系列设计施工措施。为了减小基坑降压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某工程采用了超深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隔断承压水含水层。通过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该基坑工程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开挖对周边保护对象的影响,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六线隧道与一般的铁路隧道不同,属于城市隧道工程,其规模与复杂程度在国内地下隧道工程中尚属首例。为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今后类似隧道穿越城市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在石家庄六线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经过研究论证、理论计算、模拟分析、方案比选优化、现场试验和重难点技术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穿城入地连拱多跨超长距离隧道营业线施工技术难题,形成了松软地层超宽基坑围护技术、紧邻既有线带状基坑工程安全防护技术、连拱隧道下穿运营铁路安全防护技术、宽体隧道下穿城市主干道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以及客运专线铁路穿越城区修建技术重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线路周围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以广州市某运营地铁隧道侧方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深基坑紧邻地铁隧道侧的支护设计、施工方案及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需严格控制紧邻地铁隧道侧深基坑的施工,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2)紧邻地铁隧道侧分段施工,部分区段采用双排桩加直撑的支护形式,在提高支护刚度的同时方便基坑开挖,且施工时预留土台,可有效控制双排桩的变形,降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通过变形监测分析,地铁隧道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确保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代建段及迎宾三路隧道管理中心基坑工程的特点。叙述了基坑工程的围护、地基加固、降水、接缝处理、支撑等施工技术措施和周边管线的保护。通过施工监测,证明施工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超近距离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安全,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结构分析、理论计算和监控量测等方法,针对基坑开挖施工对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1)结合上部基坑开挖施工工况,利用计算软件分析不采取措施时下卧隧道的内力转换及变形,发现随着基坑开挖施工,管片结构内力虽先增大后减小,但增大的幅度有限,对安全不起控制作用,下卧隧道的安全主要受变形控制;2)为有效抑制基坑开挖施工引起的超近距离下卧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分别研究隧道内设置抗浮锚杆、隧道侧设置隔离桩、隧道内增设临时支撑及配重等技术措施对抑制隧道变形的作用,发现隔离桩+临时支撑+配重措施效果最好,隔离桩措施次之,抗浮锚杆措施效果最差;3)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下卧隧道保护设计方案,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依托,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基坑开挖及运营过程的计算模型,揭示高压电塔对隧道施工和运营影响的力学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基于隧道施工和运营力学扰动特征,高压电塔存在倾斜、整体失稳及局部失稳的风险;隧道基坑开挖产生的最大侧移为8.5 mm,最大沉降为5 mm,整体稳定系数为1.837,符合规范要求,满足整体稳定;隧道开挖、运营诱发的电塔倾斜度为0.011%和0.000 7%,显著小于规范规定的1%限值;新建隧道施工和运营阶段对电塔的影响可控,能保证电塔的安全稳定.考虑到实际施工不可预知的风险,除加强全过程实时监控外,建议在隧道与电塔间设置袖阀管跟踪注浆.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地铁11号线车公庙站交通枢纽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西端风道基坑开挖和紧邻西端风道的11号线车站基坑开挖对既有深圳地铁1号线隧道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隧道无保护措施和对土体加固措施2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和旋喷桩的加固效果。同时在隧道内安装自动化监测系统,对隧道变形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反馈的监测数据对隧道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运营隧道的安全。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少隧道隆起的位移。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邻近已运营地铁线路的基坑工程大量涌现。基坑开挖必然会改变土体的原始应力场和位移场,继而引起邻近既有地铁隧道附加变形和内力。为了全面了解软土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理论研究、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实测分析4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软土基坑邻近施工问题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阶段法入手,考虑了不同的侧重研究因素和简化条件;模型试验包括离心模型试验与常重力模型试验,可作为一种辅助研究手段与其他研究方法相互验证;数值模拟分析问题全面,结果直观,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设计评估;根据基坑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对不同工程的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考虑基坑卸荷量、形状因子、隧道埋深和水平净距等多因素的三维卸荷系数,可以较好呈现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变形的规律性特征;基坑周围土体深层位移、围护结构变形与邻近地铁隧道变形之间存在一定联动关系;同时,总结分析了风险评价与影响分区体系以及施工控制防护技术和监控手段的探索与应用实例,为现场工程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了施工经验和实践依据;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需讨论的方面,建议深入开展邻近既有隧道设施的多维度基坑开挖时空效应研究、本构模型适用性探究、结构多元化与精细化建模、基坑降水与地下水渗流影响研究;进一步推进动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与影响分区研究,发展创新控制防护技术以及建立联动共享的新型监控成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深圳地铁6号线民乐停车场工程上跨3条高速铁路隧道,具有结构复杂、环境敏感、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张及施工风险高的特点。为了准确分析和合理评估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大直径桩基开挖对运营高铁隧道安全运营的影响,运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该地铁停车场桥基施工对下部侧穿高铁填土隧道的扰动效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多种开挖方案和技术条件下,大直径桩基的开挖成孔不会造成紧邻地铁停车场下方各运营高铁隧道的变形和受力状态的明显改变,整体处于施工安全范围内,表明桩基施工不会危及高铁隧道的结构安全和列车的行车安全。结论对该工程建设及高铁隧道安全运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供类似地质条件下相互毗邻、复杂交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金夫  郝小苏  宋林 《隧道建设》2016,36(8):982-987
厦门市第二西通道陆域段工程沿厦门岛内繁忙干道兴湖路布设,结构形式多样,安全风险较高。对厦门市第二西通道陆域段工程中浅埋暗挖双连拱隧道、深大明挖基坑、隧道上跨既有地铁隧道等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1)浅埋暗挖双连拱隧道埋深小、跨度大、地质软弱、保持地面交通,控制沉降是施工的关键技术所在。从三导洞工况理论分析看,设计支护和开挖方法是合理可行的,施工中还应结合实际优化具体支护参数,注重受力体系转换环节,加强监控量测,用信息化指导施工。2)深大明挖基坑,关键是要确保基坑支护体系变形受控,结构安全,基坑防水有效,保证基坑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尤其要注重复合地层组合式围护体系的整体稳定。3)隧道上跨既有地铁隧道,施工中要采取防既有地铁轨道上浮的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地铁轨道监控量测,制定好轨道调整预案,保证地铁轨道线型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何毅 《隧道建设》2016,36(9):1085-1094
南昌红谷隧道过江段采用沉管法施工,隧址位于赣江中游,流速和水位落差大。为解决两岸大型围堰填筑、异地双干坞管节预制、复杂河道水文条件下管节浮运、对接以及管节基础处理效果检测等方面存在的施工难题,采用“充砂长管袋+塑性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的组合结构与堰内基坑钢管堵头桩“干割除”方法,实现围堰快速施工和防渗抗洪的要求;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养护、温控技术以及管节预制关键设备选型和大型钢模整体转场的施工方法确保管节制作的质量和速度;采用江河中大流速下管节浮运的专用装置、合理的管节拖轮浮运船舶编队方法和多功能GPS-RTK综合监测系统,确保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安全;采用可视化监测、水下探摸和管节接头水密控制技术,实现高水差下管节准确对接;采用冲击映像法和潜水员探摸相结合的方法,对沉管基础灌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价。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施工形成的一系列新工艺与新技术,能有效解决施工中的难题、降低安全质量风险、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并对今后的沉管隧道工程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庆春路过江隧道施工难度及风险的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峻  钱建文 《隧道建设》2006,26(5):34-36,40
 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属大型复杂工程,其施工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由于不确定因素多,因而风险因素也多。就钱塘江底特殊地质以及外部环境等约束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难度及意外事故风险进行了分析;采用灾害风险评估矩阵法(R=P×C)来研究这些风险因素对项目安全质量目标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分析,同时根据此评估的风险程度提出相应风险对策与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探讨在大型复杂的越江隧道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军凯  贺会萍 《隧道建设》2009,29(5):569-573,58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盾构始发竖井项目是国内迄今为止地连墙厚度最厚、成墙深度最深、开挖深度最大的工程案例。作为典型的超深基坑工程,该工程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施工条件的复杂性,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地下连续墙逆作法辅以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等施工手段,解决了竖井开挖和支护施工带来的一系列结构稳定问题,避免了传统基坑支护方法带来的各种施工风险。结合工程施工情况,阐述了逆作法施工工艺和关键工序及控制要点,同时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风积沙地质表层、浅埋、软弱围岩的沙漠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特殊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所采取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软弱围岩爆破技术等施工方法,对类似地质的隧道施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文强 《隧道建设》2012,32(3):383-387
隧道三岔口施工是目前长大隧道施工关键之一,施工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使三岔口施工方法的选择与技术的应用更趋安全、经济与合理,结合新建兰渝铁路木寨岭、同寨和桃树坪等隧道三岔口施工实践,对其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特点进行分类说明,并通过实践应用,对关键技术及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长大隧道三岔口施工技术应因地制宜,并结合安全风险、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同时需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转换、施工组织及关键技术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贵州水盘高速公路发耳隧道的施工安全,通过引入煤炭系统《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中2个“四位一体”的措施体系,按照“区域措施先行,局部措施补充”的指导思想,制定发耳隧道揭煤防突措施,把区域综合防突措施摆在优先的位置,安全穿越突出煤层,摸索出一套适合公路瓦斯突出隧道的揭煤防突施工技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卓发成  潘卫冬  白云 《隧道建设》2014,34(5):413-417
BT(Build-Transfer)模式因其具有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提高投资和建设效率高等优势,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日趋广泛。通过分析BT模式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优缺点,结合南京地铁6号线机场线工程,从政策、管理和技术3个角度提出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采用BT模式的建议。政策方面,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体制及保险规则;管理方面,双方应合理地分担风险及选择项目回购策略,适当情况下业主可调整管理深度;技术方面,BT模式给企业应用新技术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8.
李庆禹  李慎奎 《隧道建设》2013,33(10):841-846
结合汉口地铁沿线地质状况,讨论在工程实践中影响汉口地区地铁联络通道施工的地质风险(如局部地质突变,勘察资料未能反映的恶劣地质状态,承压水作用下的喷涌风险,强渗透性引起的风险,季节性降水引起的地质差异及地质突变引起的冻融过快等),提出在完善专项基础勘察资料,增加针对性的地质勘察孔,及时进行设计变更的处理,采取冻结过程控制,引进和完善综合地质预报技术,加强管理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规避风险的一些建议,旨在总结经验并提高武汉地铁风险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潘明亮 《隧道建设》2011,31(2):240-245
为实现深圳地铁1,3号线老街站通过2站间换乘体的平行换乘,对1号线既有运营老街站实施站台倒边改扩建。分析工程施工条件,就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及环境影响情况进行论述,用数值模拟分析桩基托换工作隧道的开挖及揭示桩基的施工过程对上部建筑物的影响,并对方案形成及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予以总结讨论。所采用施工技术合理可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最终规避了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中国TBM施工技术进展、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立杰 《隧道建设》2017,37(9):1063-1075
总结我国近30年来TBM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以下5个阶段:1)研发探索和试用阶段;2)以国外施工承包商为主体,采用国外设计制造TBM施工我国隧道工程阶段;3)独立进行TBM招标采购和选型设计,并建立起自主的TBM施工队伍阶段;4)与国外厂家联合设计制造TBM,工程应用和自主施工快速发展阶段;5)实现TBM国产化,面向国内外TBM工程市场自主施工阶段。通过我国不同时期TBM施工的典型工程,介绍我国在复杂地质、大坡度、高海拔、不同直径、不同机型、超长隧洞TBM施工方面取得的经验、技术积累和业绩,展示我国TBM在穿越断层破碎带、软弱变形、岩爆、涌水等不良地质洞段取得的一系列施工新技术,以及最高月进尺1 868 m、平均月进尺超过600 m和掘进作业利用率超过40%的掘进技术水平。分析TBM在极硬岩、大断层破碎带、软弱大变形围岩、强岩爆围岩、涌水突泥洞段、高地热隧洞和超长隧洞工程中施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对策,期望这些措施和对策在未来大量实际工程中进一步得到实践验证、优化和改进,不断积累和创新TBM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