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的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中的轨道交通线路、城市公交线路以及长途汽车网络,提出了大型枢纽机场建立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手段.以此为借鉴,对我国大型枢纽机场集疏运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集疏运模式是高铁枢纽集疏运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对影响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分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共交通与个体机动化交通并重以及以个体机动化交通为主体,明确各模式分担率指标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铁枢纽公共交通集疏运体系发展策略,包括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集疏运体系、优化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布局、注重一体化换乘衔接、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以及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是枢纽机场地面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机场地面交通系统建设存在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不高、轨道交通客流效益不理想、盲目引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问题。通过分析机场功能定位、客流分布,研究机场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式的匹配性与适应性,以及机场轨道交通线路与客流腹地的连接布局和运营组织模式。研究认为,枢纽机场应当建设功能匹配适用、布局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集疏运体系,优先考虑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审慎决策引入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线路应连接覆盖机场主要客源地,并与整个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便利的衔接换乘关系,通过干支结合、快慢组合的运输组织方式,适应航空旅客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4.
张国华  郝媛  周乐 《城市交通》2010,8(4):33-40
完善的区域集疏运网络是巩固空港腹地、为区域航空客流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从空港的区域垄断特性、空港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以及客流组成变化趋势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型空港枢纽的区域服务特征,强调空港腹地拓展的重要性。提出区域集疏运网络优化调整方法:确定空港腹地范围,明确客流分布,优化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与空港的衔接。最后,以重庆市江北机场枢纽为例,对区域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网络进行优化,预计区域航空客流比例将从现状的35%提升至2040年的60%。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2):156-157
在机场与市区空间联系的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机场集疏运模式的公交化、多层次化发展趋势,进而对机场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适应性选取评价指标,并阐释了相应指标的定义及量化分析方法。最后以成都市为例,对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对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给区域性航空枢纽规划、航空枢纽客货运集散体系设计及研究提供借鉴。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为例,在对吴圩国际机场进行规划定位和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吴圩机场集疏运体系存在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机场对外衔接、机场与市区一体化、机场与空港经济区三个服务圈层的快速客货运集散体系。结合吴圩国际机场实例深入探究了客货运集散体系建设方法,针对市域层面对外交通衔接、机场与中心城联系层面以及机场所在空港经济区层面,提出不同通道的建设方案,切实解决机场对外、对内衔接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机场客货运集散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体化管理 随着我国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建立,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城市交通实行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如北京的西直门、东直门、四惠,上海的上海站、上海南站.在这些大型公共交通枢纽站上,往往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汇聚在一起,其中有轨道交通、机场快速线、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等,组成了立体公交系统,为乘客的便捷换乘创造了条件.为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与方便乘客的乘车,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地面公交汽/电车,甚至通往机场的快速交通工具,建立起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和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机场地面集疏运系统是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需求预测是进行机场集疏运交通规划的前提。笔者以四阶段预测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机场集疏运需求特点,对预测的整体思路、方法、步骤和内容等进行详细分析,优化调整出行分布、方式划分预测模型,并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实例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对国内同类大型机场的集疏运需求预测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各种交通方式(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等)之间以及公共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都需要整合规划。提出"枢纽分级、分区服务、线网分层、逐层展开"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模式,进行综合开发及集中式立体化换乘组织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整合模式,以枢纽内部协调调度、单线路协调调度、区域多线路协调调度三层次的调度系统运行模式,包含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多模式多平台信息提供框架,以及一体化票制票价体系建设思路,从而实现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大型空港综合客运枢纽陆侧交通系统是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大规模客运集疏运系统,是城市客运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空港枢纽空间布局尚不合理,换乘效率较为低下,枢纽规划和设计理论尚需完善。本文从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换乘中心集疏运模式及规模、场站布局优化模型及换乘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的特征,以期为大型空港客运枢纽陆侧交通规划布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AHP在公路主枢纽站场 总体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使我国公路网“三主一支持”的规划建设建立在易操作,可定量化的基础上,利用简便 实用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公路主枢纽站场总体布局方案比选模型,进而对定量、定性判断矩阵分 别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构成方法,并给出了比选模型的计算过程及应用实例。经实践证明,该方法 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枢纽方案的研究,阐述了高速铁路在引入枢纽时,应与地方规划紧密结合,并仔细研究跨线联络线的技术标准,既减少对既有设施的拆改,又能使高速与普速之间和谐的顺接。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航空运输网络的逐步复杂化,通过对枢纽机场选址模式的分析,研究 竞争环境下枢纽航线网络设计方案.首先,在一定的航线网络基础上,定义了旅客效用函 数及捕获能力函数.然后在原有枢纽的基础上,以从竞争者那里获得的最大捕获流为目 标,选址新的枢纽,建立竞争环境下枢纽逐步选择模型,并且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高效算法. 最后,通过随机产生的案例应用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变动的情形下,所得枢纽解的情 况;同时,通过枢纽解对计划延误时间的敏感性分析,验证最优枢纽解的稳定性,进而验 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为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及柳州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预测的枢纽内客货运量增长的需求,在分析柳州铁路枢纽现状的基础上,考虑设计运输能力的适应性、工程投资情况、引入线路的技术特征及已有铁路的设备状况等因素,研究了规划年度引入枢纽各线路的方案和枢纽内客货运布局方案,以及规划年度柳州铁路枢纽布局。  相似文献   

15.
���ڶ�Ŀ���Ż��ĵ�·����վ��ѡַ�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道路客运站场规划的站场选址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道路客运站场选址方法。首先,将道路客运站场规划区域的道路网简化为有向赋权图,使选址优化问题转化为0-1规划问题;然后,以道路客运站场的建设投资、网络总运输成本以及乘客的总出行距离为优化目标,同时把道路客运的实际条件转化为优化目标的约束条件;最后,利用基于目标值排序组合选择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合,并通过客运站场选址优化算例阐述了模型的求解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输业已经发展到了枢纽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网络效率的阶段。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提高交通枢纽对交通资源的整合效率成为越来越被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福田综合换乘枢纽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组织,详细分析了其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及集中紧凑布局、多层次衔接、立体换乘等规划设计特点,并从提高交通枢纽对交通资源整合效率的角度总结了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铁路为主导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铁路为主导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北京具有较强可比性的世界城市东京作为对比,在研究两个城市空间圈层结构划分及相应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东京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历程,并从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关系、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精细化设计等方面,分析了东京综合交通枢纽的特点及北京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最后,结合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及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从理念、规划和建设等层面提出了北京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虹桥枢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世界级特大综合交通枢纽. 在枢纽本体及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交通挑战,为此针对性开展的多轮交通影响评价与相关交通研究,有力促进了虹桥枢纽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 本文详细介绍了虹桥枢纽在枢纽本体的规划、设计以及周边地区控详编制等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内容,分析了虹桥枢纽交通影响评价结果得以成功落实的组织保障,系统研究了有关虹桥枢纽功能定位、枢纽本体轨道站点布局、枢纽本体进出场高架系统布局、枢纽内部换乘设施服务水平、枢纽本体上方商业开发、枢纽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规模等交通影响评价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自身特点和要求,结合国内外关于后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后评价的现状,研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后评价的概念、意义、特点和主要评价内容,探讨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后评价的理论体系,并尝试建立规划后评价框架,可为今后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后评价、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相对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同时满足枢纽和周边地区开发的集疏运系统,是城市管理者、规划者的关注热点。结合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功能拓展,立足于枢纽地区的交通需求特征,分析其客流具有城市群及都市区、连绵发展区、周边开发区范围三个层面的圈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快速到发层、连绵通达层、内部衔接层三层次对外集疏运体系的规划技术路线、需求预测方法、配置原则与要求。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对外集疏运体系的优化为例进行方法应用,道路快速集疏运系统的效果分析验证了配置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