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叶明  沈全新 《航海》2011,(1):70-71
海事巡逻船(艇)是执行水上巡逻、警戒、监护以及维护水上秩序,进行交通疏导、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主要工具,是处理和调查一切海上事故的必须交通工具。所以,如何使海事巡逻船(艇)船机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到高效的管、用、养、修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李海峰  陶鹏  彭钟 《珠江水运》2023,(13):35-37
随着海上交通的不断增长和发展,航标作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而航标作业船舶作为维护航标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其船员的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海口航标处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实际,阐述其在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探讨海事航标作业船舶船员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船舶船员管理,并提出对现行航标作业船舶船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简称"海事局")是我国海事工作的主管部门,是为使我国的海事事业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水运事业的要求,强化行政管理,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的.直属海事系统下设20个海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海事机构是国家执法监督机构,根据法律法规授权,主要负责行使我国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和行政执法,并履行交通部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海事机构同时负有组织实施国际海事条约,履行"船旗国"及"港口国"监督管理义务,依法维护国家主权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分析地方海事管理的运营船舶状况,指出地方海事巡逻艇在内河航运船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维护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海巡艇船体、舱面、驾驶及机舱等管理维护,可提高海事巡航执法的效率,增强水上抢险救援和海事巡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我国海事部门执行海上任务过程中应急指挥、联动执法和联合维权需要,迫切需要依托大型海事船舶建设先进、可靠、安全、可扩展的信息集成及指挥系统。本文提供国内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信息集成及指挥系统的架构设计,将系统总体组成划分为综合指挥中心、全船数据中心、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生活保障网,并根据各组成部分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信息集成及指挥系统的建设为海事巡逻船编队在海上自组网通信、卫星网络通信等方式下的联动作业提供了实用高效的信息化指挥手段,极大提高了万吨级海事巡逻船信息化综合指挥能力。  相似文献   

6.
《珠江水运》2008,(4):67-67
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增强船员遵章守法的意识,预防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从3月1日起,浙江省地方海事部门对船员违法行为实行记分管理。据了解,凡在浙江辖区内河五等及以上船舶上服务的、持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的船员将和机动车驾驶员一样,存在违法违章情形时将被记分处理,而且船员违法记分不影响海事行政处罚的决定和执行。违法记分周期为一个公历年,分值为15分。  相似文献   

7.
建设海事信息化,符合目前科技兴航、创新服务理念的背景,对有效解决海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海事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内河海事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包括:建成各级海事机构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各级海事机构间的业务信息网络(专网)和以Internet网络为依托的海事政务信息服务网(外网)。建成全国统一、共享的海事业务信息库,实现海事服务管理全面电子化,提高水上安全监管、防止船舶污染,提高通航安全保障、船舶动态管理、行政执法效率。从山东省内河水运发展情况看,海事信息化系统应包括静态信息及动态信息,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船舶、船员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和船舶动态监督管理信息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动态     
《中国海事》2012,(4):76-76
海事部门重拳整治不适航船舶不适任船员3月20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召开全国海事系统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视频会,部署船舶配员与船员证书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船舶不适航、船员不适任等违法违章行为。近期,海事部门还将加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和督察;强化客渡船、运输含水矿产品船舶等重点船舶的重点监管;加强现场监管,维护良好的通航  相似文献   

9.
春运期间,湛江海事将安排“海巡09046”“海巡09068”2艘海巡船24小时应急值守在琼州海峡北岸,并协调2艘救助船、1艘海警船、2艘渔政船、2艘航标测绘船在北岸重点水域驻守,积极应对各类海上突发事件。春运首日湛江海事水上巡航琼州海峡客运安全有序1月28日,春运首日湛江海事派出大型海巡船“海巡31”对琼州海峡进行水上巡航执法,重点巡查客运航线通航环境和船舶往来秩序,保障海峡水上春运安全,营造和谐稳定的春运环境。  相似文献   

10.
海事资讯     
《中国海事》2011,(2):74-74
<声音>SOUND 海事的主要职能是"三保一维护",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上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在2010年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会上,徐祖远副部长在谈到直属海事系统的定位问题时,将海事的职能新增加了"保护船员整体权益"这一项。  相似文献   

11.
小型海事巡逻船现在是中国海事系统水上安全监管装备的主力军,将来一段时期内也将是水上安全监管技术装备和监管手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小型海事巡逻船中央空调配置情况,并提出了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事责任赔偿限制是基于海上特殊风险而保护船舶主体利益的重要制度。随着无人船的发展,传统船员被新的法律主体“岸基操控人员”取代,新主体是否属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权利主体,目前还面临立法空白。通过分析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目的与趋势,为满足无人船商业化需要,明确岸基操控人员仍履行船员核心工作并承担相关海上风险,其适用海事赔偿责任具有必要性。同时,根据经营模式将岸基操控人员分为“受雇型岸基操控人员”和“独立型岸基操控人员”分别讨论其具体权利。  相似文献   

13.
与广东省其他涉海部门职权分工不同,广东海事局对全省水域、船舶实行安全监管,主要职责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上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经近十五年的发展,广东海事部门基本建成了先进水平的辖区水域交通安全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了对辖区水域交通动态的全方位实时掌控。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内贸航运市场船员聘用机制,强化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保障船员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水路交通环境和正常的航运市场秩序,从介绍非正式聘用船员临时顶岗替班现状、危害及产生原因入手,分析当前形势下海事部门管控船员替班现象的手段和短板,梳理总结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在管理和服务船员方面的突破,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海事监管领域信用评价体系,做好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建立健全船员投诉机制,强化海事执法,督促企业落实“管、用、培”主体责任等6个方面提出海事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海运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保障船舶及船员生命、财产安全及防止发生海上交通事故,避免造成水域污染,各地海事部门加强了对沿海运输船舶安全检查力度,防止低质量船、不适航船舶的航行。本文通过阐述海事安全检查的内容、对船舶发生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船舶管理以减少缺陷及避免滞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航标是为海上船舶安全、便利地航行提供各类安全信息服务的设施或系统,是航海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水上交通运输畅通、保障船舶安全、经济航行的重要设施,对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海洋开发、渔业捕捞、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海巡31"船,我国海事系统第一艘现代化、信息化程序最高的巡视船,第一艘适航无限航区的国际航行入籍船舶,自2005年列编起,就承载着向海洋进军的重任,揭开了中国海事发展新篇章。十年光阴,十年开拓,十年成果累累。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防止海上船舶污染为已任,"海巡31"巡航在祖国的四大海区以及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开创了很多领海以外海域海事管理的先河,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海上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18.
海事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水上主要行政执法力量,肩负着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保护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上主权和人民利益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海事系统践行"航行安全、水域清洁、服务交通、奉献社会"的海事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抓好"革命化"建设,基本建成了一支听从指挥、素质精良、作风过硬、服务人民的海事队伍.  相似文献   

19.
肖红 《珠江水运》2006,(Z1):50-51
交通部海事局首制20米玻璃钢高速巡逻船于2000年研制成功,并于当年投入湛江海事局辖区作为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巡逻船使用,至今已将近6年。该船以它的高航速和良好的操纵性,极大地满足了湛江港区水上安全监督工作的需要。该船是海事系统第一艘琉璃钢高速海事巡逻船,更是湛江海事局辖区2005年前唯一的一艘琉璃钢质海事巡逻船(艇),对它的使用和维修管理完全不同于钢质海事巡逻船。  相似文献   

20.
20米级沿海巡逻船是一个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实力及实际需求的沿海救助船舶,为海事巡逻船型系列提供了重要的小型巡逻船新船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