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Evotherm温拌SBS改性沥青,结果表明,Evotherm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不大。采用旋转压实和马歇尔击实对Evotherm温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votherm温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可较热拌沥青混合料降低20℃~30℃左右。温拌混合料的水稳性能较热拌沥青混合料有所提升,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从93.5%提高到95.2%,冻融劈裂试验强度比从83.8%提高到86.4%;高温稳定性能有所提升,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从7 314次/mm提高到8 023次/mm;低温抗裂性能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击实温度145℃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优于热拌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2.
将Sasobit温拌剂依次掺入到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当中,通过对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布氏黏度、弹性恢复试验,以及对混合料进行车辙、小梁弯曲、浸水马歇尔以及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温拌剂对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在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以及黏温特性方面的影响,从而对掺入了温拌剂的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评价。研究表明:Sasobit温拌剂的掺入能提高橡胶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拌和与压实温度,但是在低温性能以及水稳定性方面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AC-13C型连续密级配为基础,通过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对不同类型的温拌Thiopave改性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hiopave外掺剂能够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使用特种沥青还能改善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表面活性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的温拌效果的影响,本文选用5种表面活性温拌剂,分别对SBS改性沥青GAC-20C和70#普通沥青GAC-25C沥青混合料压实性能,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掺入5种适量表面活性温拌剂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成型温度降幅更大;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普通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都获得略略微改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均得到改善,抗车辙能力增加,但70#普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增有减,效果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5.
EC-120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压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弯曲试验、疲劳试验研究EC-120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EC-120温拌剂可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略微降低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性能。采用旋转成型方法,研究EC-120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掺加合理剂量的EC-120温拌改性剂后,可降低混合料成型温度20~25℃。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了RH和Evo两种温拌剂对沥青及其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通过动态切流变试验、马歇尔试验和车辙试验进行了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试验,并结合SEM微观试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RH降低了两种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模数,而Evo影响不大; RH和Evo都降低了基质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但Evo却能提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 RH能够提高基质沥青的车辙因子,Evo能够提高SBS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对三种高温试验进行相关性分析,推荐车辙试验作为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评价试验。微观试验表明RH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影响不大,而Evo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微观结构出现了絮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设计了添加Thiopave温拌再生剂的AC-2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动态蠕变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评价其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低温性能,并将其与普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hiopave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适用于大中修路面工程。  相似文献   

8.
Sasowam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福生 《路基工程》2010,(4):100-101
通过马歇尔试验法对Sasowam温拌沥青混合料(S-WMA)组成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弯曲试验,研究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S-WMA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且Sasowam改性剂能显著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仅略微降低了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温拌剂类型及掺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同时与市场上的其他常用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W1和W2两种温拌剂可以较好地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PRPLAST.S沥青混合料温拌效果,对AC-20CPRPLAST.S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集料加热温度、沥青加热温度进行室内试拌试验及性能研究。研究表明:当该混合料集料加热温度为160-170℃和普通沥青加热温度为150-160℃时,既可使PRPLAST.S抗车辙剂软化,又可以达到温拌施工的效果。对PRPLAST.S温拌及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对比,发现PRPLAST.S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基本相当。与浸水马歇尔试验相比,以冻融劈裂试验评价标准作为PRPLAST.S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控标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纤维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与水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的铺筑,根据现行规范,对比分析了普通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德兰尼特纤维沥青混合料和掺加纤维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试验证明.对沥青混合料综合改性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PTC加热片的温度特性,采用CO排放量的评价方法,对化油器蜡式起动加浓阀总成的起动柱塞组件突出尺寸进行了调整,对起动柱塞、起动块本体和起动油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摩托车在各种气候环境下的低温起动稳定性,解决了摩托车低温起动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3.
针对装有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车辆,设计了一种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上层附加横摆力矩决策和下层转矩分配2个层次.基于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上层β-ω联合控制器,并用修正的五参数菱形法划分车辆相平面的稳定域,基于此设计稳定度指标进行失稳判断与控制比例分配,下层基于动态载荷理论分配附加横摆力矩,优化了控制分配效果,在MA...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多空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两种沥青,通过标准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高温车辙试验,分别分析OGFC-13及OGFC-16的水稳定性及高温稳定性能.结果表明:OGFC沥青混合料有良好的集料嵌挤作用,最大公称粒径较大的沥青混合料内部结构更加稳定.而合理的集料级配、沥青种类及空隙率是OGFC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曲线桥的受力特点,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一匝道桥模型,对其施工阶段以及运营阶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分阶段施工合理,运营阶段安全,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斜拉桥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方法,将斜拉桥的主梁和桥塔离散成三维板壳单元,用悬链线索单元来考虑斜拉索的非线性影响,对大跨度斜拉桥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所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大跨度斜拉桥的稳定性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汉十高速公路武当山至许家棚路段地质条件复杂,快速准确地对40余处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公路建设的一大疑难问题。以工程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这些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
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handling behaviour of truck-dolly-trailer system is based on parametric studies made through simulation or eigen value analysis. Any convincing study using the equations to the stability boundarie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so far due to algebraic complexities. This paper fills the gap. Effects of system parameters are assessed using equations to the stability boundaries obtained from Routh-Hurwitz criterion. The system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derived from a bondgraph model of a linearised system.  相似文献   

20.
Vehicle rollover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single-vehicle accidents and accounts for over 9000 fatalities and over 200,000 non-fatal injuries each year. Previous research has yielded rollover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s that are effective in on-road conditions. Accident statistics show, however, that over 90% of rollovers involve road departure, during which a vehicle may encounter sloped and rough terrain while travelling at high speed. A critical element of most rollover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s is a metric that monitors a vehicle's nearness to rollover. Most metrics, however, are designed for use on flat, level surfaces characteristic of on-road terrain. In this paper, a new stability metric, termed the stability moment, is proposed that is accurate on terrain surfaces with arbitrary geometry, which allows it to be used in road departure scenarios. The metric is based on an estimat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heel–terrain contact forces. The metric can be calculated on line in real time, using only practical, low-cost sensors. The metric is compared in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existing stability metrics and is shown to exhibit superior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in off-roa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