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网裂病害产生原因,针对不同网裂类型,提出具体处治措施,结合工程实践介绍沥青混凝土罩面处治技术,并对修复后路面的车辙深度、构造深度、平整度及摩擦系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铺筑路段的构造深度、摩擦系数分别提高了33%、28.8%,路面行车噪声减低16.5%,罩面处治路面网裂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调查及处治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张肖宁  韩大建 《公路》2004,(3):113-117
对某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车辙对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的影响及联系;通过路面与桥面铺装的车辙对比,并应用RLWT车辙仪对路面各层的抗车辙性能、薄弱环节及产生车辙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路面车辙的处治方案进行了分析,可为相关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场调查,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成因,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总结了车辙深度的预估计方法,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防治和处治技术。此外,建议将路面视为一个分析系统,通过串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为路面的正常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区高速公路长上坡路段路面车辙病害的产生受诸多因素影响。车辙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给路面及使用者带来许多危害。结合车辙病害特征和成因分析,选用特立尼达天然湖沥青加聚酯纤维进行病害处治,收到较好效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玉元高速公路元江段的车辙病害,提高路面的服务质量,保证行车安全,对元江地区的气候条件、车流量及路面车辙病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路段车辙反复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车辙处治措施。工程应用效果显示,采用的处治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的高温性能,减少路面的车辙病害,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沥青路面自身的老化及车辆重载和超载现象的增多,湖南省高速公路路面不同程度上出现裂缝、车辙等病害,造成路面外观形象和行车舒适性均不理想。文中结合近几年现场就地热再生技术在湖南省高速公路上的应用情况,总结分析了其适用条件,开展了现场就地热再生在湖南省高速公路施工前后路面状况指标(PCI)及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的变化规律研究,并通过处治前后上述两性能指标的对比确定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施工前路面状况参数越高,施工后效果及长期效果越好;就地热再生技术对车辙类病害的处理效果比破损类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方某高速公路早期车辙病害调查和试验分析,发现沥青路面早期车辙与路面材料抗车辙能力差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有关,路面车辙仍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沥青中下面层发展。结合路面车辙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铺筑了4个处治方案试验路,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结果,对路面处治方案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后续全线车辙处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依据江苏省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基于再生加热设备的加热温度、路面抗滑性能、渗水系数、平整度和压实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路段的短期效果;进一步基于车辙深度、路面抗滑性能和平整度等路表指标分析就地热再生技术的长期处治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两种就地热再生装备处治效果基本类似,且就地热再生工艺处治路段的车辙深度在通车4年后仍处于5mm以下,表明对路面车辙具有良好的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交通运输部行业和上海地方标准,对上海S32高速公路南进场段进行了现场检测,包括路面行使质量指数、车辙深度指数、抗滑性能指数、结构强度指数、渗水系数~([1])。通过各项路面试验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路面的使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路面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建议应尽可能的在路面结构良好,或病害产生的初期时段采取相应的预养护措施,防止路面病害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汕揭高速建成后,局部路段出现较大范围的车辙病害,为确保行车安全和营运畅通,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对汕揭高速路面车辙病害进行专项处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有针对性的选择路面养护方案,需要比较不同养护方法的实际养护效果,研究养护后路面各项性能指标的长期衰变规律。对浙江省45个实际养护路段的历史性能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采用线性和指数模型比较了不同养护方法实施后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及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的衰变速率。研究表明,罩面类养护的长期效果显著高于预防性养护,对平整度的改善尤为明显; SMA-13罩面能有效减缓路面性能衰变速率,AC-13罩面后的短期路面性能指标比AC-16高,但衰变速度较快;微表处在改善车辙及路面平整度方面均不如超薄磨耗层,且微表处容易失效,路面性能指标衰变最快;热再生对路面抗车辙能力的恢复及病害的修补具有显著效果,但无法有效改善路面平整度,并且热再生养护后的路面各项性能指标衰变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研发了基于三维检测技术的道路综合检测车,该检测车可同时开展路面损坏、车辙、平整度、纹理、道路景观等检测任务。路面损坏模块能采集路面灰度图像和横断面三维高程数据并自动识别裂缝、车辙、坑槽等常见病害;独创性地研发了非惯性平整度检测模块,可不受车速变化、车辆振动等因素干扰,准确采集道路纵断面高程并计算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当模块纵向安装时还能精确采集道路横断面纹理数据并导出平均断面深度(MPD)。此外,该模块还可检测混凝土路面的错台情况。三维立体相机和激光雷达(LIDAR)构成的道路景观图像模块可采集道路周边环境图像和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以实现道路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甘肃省河西戈壁地区气温高、温差大、高温持续时间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重车超载所导致的路面车辙状况,采用微表处和面层挖补相结合的技术,对沥青路面形成的压密性车辙和失稳性车辙进行了处治,高温期运营两年后,检测结果表明处治后的路段车辙均小于40mm,采用MS-4型微表处填充和路面挖补技术相结合的车辙处治方案可有效解决河西戈壁地区车辙问题,提高路面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车辙病害,提高道路服务水平,通过对车辙病害的现场调查,分析交叉口车辙发生的成因。针对车辙的实际情况,提出适用于处治交叉口车辙的新技术,并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跟踪观测,对其处治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灌入式复合路面对于缓解江苏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车辙病害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车辙是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最经典的一个病害,它不仅危害行车安全,降低行车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而且由于车辙内易于积水,路表水通过面层裂缝渗透至路基导致其早期损坏。文章对车辙破坏类型、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处治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呼图壁-克拉玛依高速公路路面裂缝及车辙病害情况调查,分析了产生路面病害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病害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通过对路面的损坏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车辙深度指数、抗滑性能指数及结构强度指数的线性加权,获得路面使用性能指数。其中,影响路面行驶质量指数的主要因素是路面平整度,而它受到如裂缝、坑槽、修补等路面损坏的影响。因此,路面行驶质量指数与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存在着某种重叠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为处治广靖锡澄高速公路路面的车辙病害,采用超薄沥青混凝土UTA-6.7进行车辙修补;并对其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处置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修补车辙后,可有效改善路面性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养护维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不同养护时间、养护措施的长期效益,选择合适的养护措施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收集了江苏省京沪高速公路养护路段十年内的路面性能数据,以及美国高速公路76个养护项目的路面性能数据,提出"步进等效面积法",以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路面性能指数(PQI)及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为参数计算养护效益面积,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养护方法、重铺或罩面厚度、铣刨深度,降雨量、冰冻指数(°C-days)、结构系数、等效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k ESAL,10~3次)及Pre-IRI(养护前IRI值m/km)等因素对养护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京沪高速公路,铣刨重铺对车辙处治效果最好,当路段车辙问题较轻时,微表处的养护效益较高,罩面也可以有效缓解车辙问题,其他各项指标也很理想。对美国高速公路的76个养护项目应用"步进等效面积法"后发现,Pre-IRI对养护效益的影响最大,当路面平整度较差时才对其进行养护会使养护措施的养护效益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适合预防性养护的路况标准,为预养护决策提供依据,调研了国内外预防性养护路况标准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普通公路病害及养护特点,提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宏观标准为: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80,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80(二级)、RQI≥75(二级及以下),路面损坏状况指数82≤PCI≤92(二级)、80≤PCI≤90(二级以下),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75;同时提出了以路面病害严重程度表征的微观路况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