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 《中国水运》2011,(6):48-49
通过分析现行关于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和相关要求,提出其对我国海运业造成的影响,针对我国的现状及履约能力,提出我国应该采取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尽管海运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3.5%(统计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估计结果有所差异),但其总量却相当于德国整个国家的排放量。1990—2002年,海运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  相似文献   

2.
船舶碳足迹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碧英  陈实 《中国船检》2010,(10):48-51
船舶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所涉及的船舶建造、船舶营运及其他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3%。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提出则为产品和服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度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以MEPC.304(72)号决议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尽快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目标是到2050年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50%以上,2100年前尽快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当前各国及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鉴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将航运业也纳入了减排的进程中,租船人和船东必须核算并报告其控制船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船舶岸电项目并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能够实现以电力替代燃油消耗,显著降低船舶靠泊期间温室气体排放。充分研究分析现有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结合港口船舶岸基供电项目特点,明确了岸基供电项目基线确定、额外性论证、减排量计算、监测计划制定等要求,为港口船舶岸电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提供了量化计算的依据。对某港口岸电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的方法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推动船舶岸电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促进岸电项目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柳树权 《中国船检》2008,(10):74-74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用硫化燃料替代现有船用燃料油将减少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但不会增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由Winebrake和Corbett教授共同开发的一个模型.对总体燃料周期排放进行了分析.证明尽管更清洁的燃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在船舶操作过程中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对温室气体的影响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7.
船舶节能减排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航运业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之一,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已超过许多《京都议定书》国家每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是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二氨的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和25%。根据IMO的温室气体研究报告,船舶排放的废气主要有:CO2、CH4、NOx、SOx。根据船舶燃料消耗的数据,IMO工作小组分别计算出2000年至2010年全球航运船舶的废气排放量,如图1、图2所示。  相似文献   

8.
海事消息     
<正>欧盟拟立法监控海上船舶二氧化碳排放欧盟理事会近日宣布,欧盟常驻代表委员会与欧洲议会已就一项针对船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监管草案达成共识,旨在推动在欧盟范围内对海上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监控。公报说,海上航运是目前欧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承诺中唯一没有覆盖到的运输方式。在逐步减少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监控海上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和我国航运企业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回顾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进程,分析船舶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和进展及其对我国海运业的影响,建议我国航运企业摸清自身船舶CO2排放情况,研究各种减排措施,设置新船CO2设计指数,建立排放交易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通过对船舶建造技术、营运状况以及管理上经济调控措施的研究,探索改善船舶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与途径,从而达到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海运船队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中国国际海运船队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排放量估测方法进行分析,表明海运温室气体排放量取决于海运业燃油消耗量以及燃油的排放因子,燃油消耗量与海运船舶的活动频率以及船舶能效有关。提出基于船舶装机总量以及基于船舶活动强度的两种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中国国际海运船队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年递增7.6%,而同期全球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平均年递增3.7%。中国应积极研究相关措施以控制中国国际海运船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2.
胡斌 《世界海运》2014,37(12):49-51
欧盟对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在2013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向欧盟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提交了有关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和认证(MRV)的条例草案并获得通过。MRV将作为欧盟港口准入条件适用于所有进入欧盟港口的5000总吨以上的船舶。届时船舶将就其全程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检测和记录,并获得相关机构认证。对于欧盟这种单边措施,中国海运业应及时做好准备,以避免因未有效履行相关义务而遭到欧盟的处罚。  相似文献   

13.
正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规则和指导性文件,并于2018年4月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以下简称"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船舶零碳排放的愿景,开启了国际海运业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际海事组织近期抛出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框架提出了不优惠待遇原则,而此原则与国际气候法上的国际环境正义理念相违背。基于人均平等排放权的原则是评价发展中国家承担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模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徐华 《中国船检》2008,(4):82-86
由于船舶排放气体中NOx、SOx等空气污染物和CO: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带来影响,伴随着各种利益冲突,对船舶气体减排的讨论一直在激烈进行中。目前,讨论最为激烈的,并对航运、制造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有NOx、SOX、C02以及排放交易的部分。其中,NOx是针对柴油机的,SOx是针对燃油的,而CO2则是针对所有消耗能源的动力设备的,市场机制/排放交易是针对温室气体(GHG)的。  相似文献   

16.
电池推进船最新研发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苏雯 《中国船检》2013,(10):78-81
国际海运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IMO在2011年7月对新造船舶的单位运输能力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规定,通过了MARPOL公约附则VI的修改案并在2013年开始实行。MARPOL公约本身是以大型船舶为对象,但是对小型船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也是必须的。欧美国家湖泊区域较多,它们禁止采用内燃主机的船舶,而推行电池推进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成成  何旷 《中国船检》2012,(12):83-85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废气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在航运领域,"绿色船舶"成为未来船舶市场的建造和运营趋势,以迎合日益严格的航海气体排放标准。欧美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对航海运输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引入报告、核实等机制,征收航海碳排放税,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发动机和运输工具的升级、新燃料的使用、新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8.
张明 《航海技术》2012,(3):64-66
介绍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三项关键措施——控制船舶设计、建造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控制船舶营运的温室气体实际排放,以及建立碳排放市场机制。目前,前两项已经强制实施且不断提高标准,后一项也在积极筹划、推进。这些措施对我国压力巨大,提出应对之策是在船型开发和设备研发方面实现对多种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真正创新的成果;指出这涉及国家产业政策、主管机关、造船业以及相关设计和科研机构,需要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发动机厂商称LNG发动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优点受到了船舶设计师的置疑。设计专家称尽管使用LNG的发动机减少了NOx和SOx的排放,它们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节省燃料,而且向大气中排放了更多的甲烷。甲烷和CO2一样是温室气体,CO2受到的关注较多是因为其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50%,而甲烷和其他气体的害处被忽视了。有设计专家认为,  相似文献   

20.
数据     
正减少50%IMO海安会第99届会议通过了有关航运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初步战略。具体目标为:到2050年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8年至少要减少50%,并力争在本世纪逐步停止温室气体排放。56.8%、78.1%2018年一季度,水上交通领域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运输船舶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上升56.8%、78.1%。其中,一般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上升51.7%、47.1%;较大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上升50.0%、46.7%;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