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速发展中的郊区新城交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城是引导城市外部空间合理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新城与中心城之间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是新城能否起到有效分担中心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上海南桥新城作为分析案例,对郊区新城在快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交通模式和交通对策作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实现中心城功能优化和有机疏散、沿区域性交通轴线培育城镇节点、促进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目标。在历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郊区经历了"卫星城"——"新城"的建设历程。一、新城规划的背景近十年来,郊区新城规划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个郊区新城;"十五"期间,开展了"一城九镇"试点,  相似文献   

3.
一、新城规划定位的思考1.上海城市发展回顾建国以后,上海城市发展经历了学习苏联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卫星城,中心城区发展轻纺工业,拓展城市空间发展南北两翼,发展浦东新区,中心城和新城组团式城镇体系,到目前的大浦东、大虹桥发展概念。上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工作和交通的协同,是城市发展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新城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导向、土地利用和交通的支撑,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正向郊区转移,正如2014年6月举行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建言的那样,"上海未来的潜力地区是在郊区新城、新市镇"。与此同时,在新城汽车保有量高于中心城的快速增长、个体交通需求迅速膨胀、对外联系日益频繁等背景下,向心交通(出入中心城)、内部交通压力逐年递增,部分路段及区域甚至已呈现常发性拥堵。市郊新城在尚未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上海大都市郊区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大都市郊区化健康发展的策略:1.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2.大力开发新城,缓解中心城人口压力,形成若干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中心;3.加快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多中心化"的上海打好基础设施准备;4.借鉴美国做法,政府为新城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5.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各城市功能区协调发展;6.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节约土地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7.改革长江三角洲当前各个行政区域地方主叉,各自为政的体制弊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于9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2011年第三次专家恳谈会(一季度一次)。会议主题是"上海新城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主要议题有五个:一是新城与以往提出的"卫星城"有何不同?如何确定新城的功能定位;二是新城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合理组织,如何通盘考虑、综合平衡,发挥良性的交互作用?三是新城与中心城交通发展模式与战略;四是新城内部交通模式与战略;五是新城交通发展策略。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现将他们的建言整理发表如下,希望广大读者围绕上述议题,来稿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7.
张翔 《交通与运输》2013,29(2):25-26
2012年上海市高速公路网总里程805公里,上海市域高速公路共计14条,出省高速公路增加至9条.高速公路作为上海市公路网的主骨架,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部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上海市中心城至新城、重要交通枢纽以及重要节点间的主通道.它承担了绝大部分上海市域内以及对外的长距离、大运量交通,同时对重要枢纽起快速集散作用.  相似文献   

8.
洁娜 《广东交通》2009,(6):40-40
据有关部门最近透露,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计划耗资20亿,打造广州市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和全市第二大地下空间。体育中心地下空间拟建能容纳6800辆汽车的全城最大地下车库。该地下车库可通过密集的地下走廊和隧道,连通珠江新城捷运系统、地铁1、3号线、BRT体育中心站等公共交通节点,并串联起这个庞大的地下商业城。体育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工程计划2010年4月建成,亚运前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十二五"城市发展的重点将转向郊区,建设新城.现就新城交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一、新城的功能定位"卫星城"的概念由恩温于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的.它是一个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又称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功能的疏解,因此,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甚至"卧城"等类型,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新城"的概念从20世纪40年代中叶开始使用.在新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等配套设施,满足新城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新城更加强调独立性,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郊区新城出行量快速增长随着郊区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居民出行量快速增长。至2010年,上海郊区新城常住人口日均出行874万人次,占郊区出行总量的38%,占全市出行总量的18%。郊区新城个体机动化出行比重普遍在20%以上,青浦新城个体机动方式的比重接近30%,远高于中心城区(不到20%)。郊区常住人口出行量增幅远高于中心城和全市增长幅度。2010年上海郊区常住人口日均出行2298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46%,远高于同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上海未来30 年建设全球城市的背景,首先对比全球当前四大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和巴黎) 在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方面的规模与特色,随后从城市发展途径的视角对全球城市 逆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新城建设及其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并引入ROXY 指数判定上海城市化发展阶段和趋势。最后通过对东京等全球城市在逆城市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与 新城建设协调发展的案例研究,结合全球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设想上海未来30 年内建设为全球城 市,需具备现有全球城市在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与轨道交通方面存在的一些共同特征。在此基础 上,对上海进行模拟预测,得出上海需通过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提前规划建设,从而引导城 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北京市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6年,11个新城的综合交通规划工作相继开展.从新城土地功能规划的特点出发,结合既有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北京市并没有摆脱"摊大饼"的可能,过早强化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走廊,会使交通问题更加复杂;相对滞后的公交发展速度,使新城面临着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危险;土地开发和交通设施建设的不同步,给新城交通带来深层隐患等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新城与中心城间交通方式适应性的基础上,针对城间走廊交通方式的特征和作用机理,引入前景理论探讨出行者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从前景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并构建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并结合实例对模型加以应用与验证。该模型为探讨新城与中心城间交通模式的发展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缺乏城际铁路,影响了嘉定新城对长三角的吸引与辐射嘉定新城是上海第二个重点建设的新城。随着轨道交通11号线的建成运营,嘉定新城建设步伐加快。然而,与毗邻的江苏昆山、太仓等城市相比,嘉定新城整体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虽然嘉定位于沪宁通道上,是上海陆上运输的北大门,但长期以来,嘉定并没有发挥出上海北部陆上运输门户的枢纽功能。由于地位和区位较近的关系,长三角北翼地区基本越过嘉定与上海中心城区直接联系,大量的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9个新城.10年的发展,闵行、宝山两个新城已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拓展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川沙和惠南新城形成了浦东两大功能区;2009 ~ 2011年,嘉定、南桥、松江等新城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至2020年,嘉定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突破100万,其中主城区由原规划52.5万人调整到65万人,建设用地由68平方公里调整为77.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应提高了8.5%;松江新城规划范围向南拓展至S32,西至绕城高速公路,规划范围近16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南桥新城北部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规范范围61平方公里,人口75万;青浦新城西至朱家角,总面积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0万.郊区新城的规划范围及人口规模已达到特大城市的规模,其综合交通体系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为改变深圳市龙岗西片区产强城弱、东片区城强产弱的问题,龙岗区提出大运新城扩容提质,打造区域综合服务高地和东进战略核心引擎.功能定位的提升对大运新城的综合交通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教育、产业及体育用地的交通特征,研判现状交通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项目经验,从轨道、道路、公交慢行、智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大运新城的综合交通规划策略,支撑大运新城发展.为类似的复合型片区的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期,也是"由线到网"的建设转型期.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已经建成的4条线路有5个换乘节点,总体上呈现单线运营的基本特征;而按照2010年世博会前轨道交通建设要求,则要形成由11条运营线路、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由30多个换乘节点构成的以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运营体系,使上海中心城区初步形成"四纵三横一环多射线"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条件。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都市,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引导和支撑新城发展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相互关系视角将香港新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分析香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基础上,梳理香港轨道交通的管理经营模式。系统归纳香港轨道交通近期、中长期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协调策略。最后,总结提出香港轨道交通规划引领新城布局、建设综合开发、运营共享互通等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城市外围新城功能提升后引起的主次中心快速联系及新城对外联系便捷性要求,既有稀疏的外围新城高速公路服务节点布局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要求;新增服务节点不可避免成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总结了高速公路新增服务节点规划方法,系统分析了光明新区的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南光高速承担的主副中心间联系的快速路功能分析,分析判断新区对外长距离交通出行强度,并重点进行了服务节点的供需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新增服务节点的立交规划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确定了新区高速公路改造的服务节点方案,以支撑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