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平面应变Biot固结有限元方法,针对佛开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塑料排水板处理未打穿的情况,对佛开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沉降和工后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下卧层未处理区地基的固结沉降特性,探讨下卧层对地基沉降和工后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塑料套管桩(TC桩)作为一种应用于深厚软土地基的地基处理技术,具有施工快速、沉降小、承载力高等优点。针对增强体加固软土地基的作用特点,分析研究了TC桩处理地基的固结及沉降规律。根据未贯穿软(弱)土层的TC桩为不透水层及加固层、下卧层为单向固结的假设及孔隙水压力连续条件,将TC桩的加固层及下卧层视为双层复合地基,运用双层地基固结理论获得加固层及下卧层的平均固结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TC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之后,结合岳阳至常德高速公路试验段工程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计算的固结度及沉降值与实测成果接近,说明该计算方法是合理的。最后,综合分析了桩长、桩间距对沉降的影响,其结论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珠高速公路深厚软基固结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青爽 《路基工程》2009,(4):104-106
通过对江珠高速公路珠海段软土路基试验段大量沉降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认为采用传统计算方法计算的地基固结度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提出根据软弱下卧层固结度沿深度分布曲线对下卧层的平均固结度进行调整修正,以求沉降计算曲线更接近于实测曲线。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佛开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地段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塑料板排水固结法;塑料排水板加土工布;塑料排水板加土工布加反压护道;单砂垫层法:预压及超载预压。给出了总沉降、次固结沉降、固结度计算及稳定验算公式。还介绍了软土地在上桥台、涵洞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高速公路软基的工后沉降主要来自于路面施工后的瞬时沉降、未完成的主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根据软基处理工程中固结变形特性,对软土地基沉降量与荷载的关系进行详细探讨,给出高速公路工前和工后荷载对软基沉降的计算式,并着重分析软基沉降预估计算误差产生的原因,得出工后主固结沉降阶段的行车荷载对沉降影响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兰俊奇 《路基工程》2014,(3):164-167
在复合地基工后沉降计算中,加固区域采用复合模量法;而下卧层则采用应力扩散法计算层顶附加应力,再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同时利用计算结果分析路基工后沉降与桩长和压缩模量的关系。通过水泥搅拌桩软土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计算,验证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正确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软基路堤的地基处理和拼接。通过试验段工程进行了路基拼接和拓宽时,不同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原型试验,研究表明,搅拌桩地基下卧层的单位压缩量小于素混凝土桩地基,拓宽路基断面的最大沉降和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素混凝土桩加固区;老路对拓宽路堤的荷载反应敏感,老路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拓宽路堤荷载施加完成之后;拓宽路基具有比较小的工后沉降,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路基拼接方法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涛 《路基工程》2013,(3):43-48
根据江西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软基试验段典型断面软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对监测断面工后软基沉降量和固结度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软土地基袋装砂井+两层土工布+砂垫层的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以及不同的砂井深度和间距对软基工后沉降量以及固结度的影响,得到了适合于景婺黄高速公路浮梁软基填筑法施工的路基固结沉降计算方法,以及袋装沙井的合理深度和间距。  相似文献   

9.
考虑了桩、土、土工格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地基土体固结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路堤荷载作用下,打穿软土层和未打穿软土层的固结特性、沉降特性和应力分布特性,并对桩长、桩间距等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应使桩长穿透软土可压缩层,以满足控制地基最大沉降量的要求;格栅最大拉应力分布于盖板边缘处,随着地基固结时间的增加,格栅拉应力逐渐增大;随桩间距的增加,复合地基桩端处超静孔压的消散速率变小,桩与桩间土的沉降加大;随着桩长的增加,下卧土层超静孔压消散速率明显加快;临界桩长范围内,桩长对地基沉降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基固结理论,提出了考虑地基加固区下卧层修正的沉降资料反演固结系数的计算方法。结合通启高速公路沉降资料,反算出固结系数,相对室内固结试验成果高出1~2个数量级。并应用于计算路基沉降,与实验室测得的固结系数计算的沉降曲线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带帽CFG桩软基加固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拓  李国维  石磊 《公路》2012,(2):63-67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带帽CFG桩加固的K29+ 020断面软基上拓宽路堤新老路基相互作用、加固效果和铺设路面时间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拓宽路堤表面最大沉降为8.9 cm,发生在左侧新路肩附近,新路软基沉降主要来自于下卧亚黏土层沉降.下卧亚黏土层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带帽CFG桩复合地基固结速率主要取决于下卧亚黏土层的固结速率.新路软基的固结速率大于老路软基.拓宽路堤表面工后出现负坡率,说明CFG桩加固的新路软基刚度过大,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可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粉喷桩加固深厚层软土地基,其桩端通常无法到达硬质土层,此时桩体悬浮在软土中。这种情况下的复合地基,其沉降主要发生在下卧层,因此下卧层的沉降估算成了悬浮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采用各种方法计算下卧层沉降,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利用修正公式计算的下卧层沉降,其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软土地基石灰深层固结是指以生石灰为主要固化剂,用专用钻机在软地基中搅拌混合成柱,同时又改变柱间原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减少软土层沉降及整体工程工后沉降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对不同软土地基的土质、土性,除生石灰外,还可以选用水泥、石灰水泥混合物及其他外加剂作固化剂。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在设计选线的过程中软土地基工后沉降较大,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结构的强度。因此,需要选取合理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来提高地基承载力,以减小路基沉降。文中以某高速公路为例,选取修正指数曲线法预测路基的工后沉降,对设计的地基处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分类及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拓宽具有路面宽、路堤高、桥涵多、弯道半径大等特点,高速公路工后沉降和工后沉降差控制允许值,高速公路的这些特点对路堤地基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这些特点反映问题更为明显。本文对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可能遇到的地基问题进行了分类,再对公路工程中常用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分类,然后按地基问题论述了合理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公路塑料套管桩(TC桩)加固软土地基作用特点,将TC桩视为不透水桩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孔隙水压力连续条件,运用一维固结理论推导加固区及下卧层的平均固结度。最后,结合岳阳至常德高速公路试验段工程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方法计算的固结度及沉降值与实测成果接近。从而,说明该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合理性,并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经常碰到软土路基处理的情况,塑料排水板是处理软土路基的有效方法之一.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可缩短软土层的压缩排水时间和路基沉降时间,加快软土路基的固结速度,提高路基承载力,减小路基的工后沉降.从理论上对打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反映出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路基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基压缩沉降和固结稳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和软土物理力学性质,针对新建巴中~南部高速公路实际工程中不同的软基类型,运用地基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及路堤工后沉降等监测手段对塑料排水板和碎石桩两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两种软基处理方法对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的影响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软土排水能力强,软土固结较快;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能有效控制地基深层水平位移值的进一步扩大.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软土地基层厚度和路基填筑高度合理选择软基处理措施的办法,为软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广东潮揭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分布广泛,软土层的埋藏深度和厚度变化较大。对如何在确保路基稳定的前提下,采用较低的处理成本,使工后沉降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进行优化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依托广州南沙地区道路工程地基处理试验,通过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区的地基表层沉降、地表水平位移、分层沉降和深层水平位移的荷载-时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路基范围地基固结均匀,整体上呈现出预压前期沉降速率大、固结效果显著,后期沉降速率减缓、沉降逐步收敛的态势;适当的堆载可以减弱或抵消真空引起的水平位移,减小地基处理引起地表变形范围,分层堆载对水平位移的影响深度大于真空荷载;分层沉降量和分层压缩量均从地表向下呈指数型衰减,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软土的中上部,与深处相比中上部地基需要较长的固结时间,加强对中上部软土层的处理,对使用荷载填筑后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大"工后沉降"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