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描述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优化问题,在保证重点枢纽建设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城市需求点总需求权距离最小为目标,考虑了在枢纽覆盖距离内,需求点和枢纽候选点对应关系为约束建立了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针对该问题的自适应免疫克隆算法的具体求解设计和步骤,并结合算例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慎  田锋 《交通标准化》2007,(4):127-132
在分析影响枢纽选址规划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枢纽为城市客运交通需求走廊上行区范围内服务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最大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选址规划模型,该模型可为中心区客运交通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迭代法优化换乘枢纽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公交-公交换乘枢纽选址与布局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一种以总换乘费用最小为目标的换乘枢纽选址模型.虽然对此类问题穷举法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但是实际问题中,为了找到更合理的枢纽布局,通常备选枢纽位置会很多,穷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找到最优解.因此,提出一种迭代法来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实例对该模型及算法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为进行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的合理选址,在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引入运营收入、建成成本、运输成本、中转成本、碳排放等价成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货运枢纽选址模型。提出基于P-中值模型思想的求解算法,结合具体算例进行求解,分析各因素单独变化时对运输总收入的影响,结果与实际相符。该研究能促进多式联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为货运枢纽规划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元解析法和多元最优化方法用于组团城市换乘枢纽选址时,结果可能集中个别组团的问题,以路网总成本最小、组团间联系强度最大为上层模型,以用户均衡交通量分配模型为下层模型,构建了组团城市换乘枢纽的双层规划选址模型,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表明,用于4 个组团、20 个节点的组团城市换乘枢纽选址时,在每个组团最多只布设1 个换乘枢纽的约束下,遗传算法比SAB算法收敛速度快50 s,稳定性高9%,验证了该模型在描述问题时的正确性及求解问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选址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实现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影响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选址规划的因素、选址原则,并在总体上论述了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选址规划方法,同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实现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影响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选址规划的因素、选址原则,并在总体上论述了城市公路客运交通枢纽选址规划方法,同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航空运输网络的逐步复杂化,通过对枢纽机场选址模式的分析,研究 竞争环境下枢纽航线网络设计方案.首先,在一定的航线网络基础上,定义了旅客效用函 数及捕获能力函数.然后在原有枢纽的基础上,以从竞争者那里获得的最大捕获流为目 标,选址新的枢纽,建立竞争环境下枢纽逐步选择模型,并且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高效算法. 最后,通过随机产生的案例应用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变动的情形下,所得枢纽解的情 况;同时,通过枢纽解对计划延误时间的敏感性分析,验证最优枢纽解的稳定性,进而验 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为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人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客流疏散问题,以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交通枢纽的疏散可靠性,以疏散能力为基础建立疏散可靠性模型,运用排队论的相关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基于某市某枢纽站的客流疏散数据对所建疏散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定量描述交通枢纽局部以及整体的疏散可靠性,可为枢纽的整体疏散效果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组团式大城市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布局规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使客运综合换乘枢纽布局适应中国大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分析了枢纽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客运需求走廊分布和交通网络的关系,提出了宏观布局、微观选址的枢纽布局规划方法。宏观布局以公交导线土地开发为理念,确定枢纽的选址区域;微观选址以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为目标,以用地性质、平均容积率及与客运需求走廊的距离为约束,建立非线性选址规划模型,确定枢纽的最佳位置。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确定的枢纽选址区域与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相一致,枢纽选址确定的最佳位置,其500m半径范围内覆盖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最高,而且能有效地反映枢纽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经济圈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和舒适性等指标作为广义费用函数的主要构成属性,建立了基于Nested-Logit模型的经济圈交通方式划分方法。并采用出行疲劳恢复时间来描述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舒适程度,然后用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求得疲劳恢复时间的价值。Nested-Logit模型是在一般多项Logit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改进模型,考虑了各交通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对具有相似性的交通方式进行了分类,因此该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相对合理。同时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型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一种求解Nested-Logit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程序化强,便于应用。最后以长三角经济圈部分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划分作为实例,说明了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重点分析“一小时经济圈”内核心城区、贴近核心区近郊区和其他城市的客货运输特征,并结合各种交通方式的自身特点,提出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转特征,找出未来其交通发展的主题方向和存在的根本,并结合重庆实际提出重点发展和布局的交通方式,以指导一小时经济圈的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铁路集装箱枢纽运输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集装箱结点站的中转作业方式.提出了结点站所在枢纽范围内集装箱运输的3种输送方案.方案Ⅰ用普通集装箱列车送入结点站;方案Ⅱ用摘挂列车送入结点站改编,普通货车再用小运转列车向编组站输送;方案Ⅲ用摘挂列车送入编组站改编后,再由小运转列车挂运到结点站.为比较上述3个方案,根据运输组织等相关理论建立了运输消耗的数学模型.方案Ⅰ作业消耗量最少,集装箱使用效率最高,但实施困难.因此,方案Ⅰ作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方案Ⅱ或Ⅲ作为结点站建设时期的过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反映了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并对进一步改善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作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应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依据转型期城市在外部环境、空间格局、发展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提出转型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在区域交通、城乡关系、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以宁波市为例,系统探讨如何通过制定转型发展时期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适应并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布局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四川旅游资源的现状、地理位置等情况,将四川划分出三大旅游经济圈,从各旅游经济圈交通现状及客流特征入手,利用关联分析的方法,结合数据对比,剖析了各旅游经济圈与交通的关联。最后,在整合四川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得出了四川旅游资源交通系统综合布局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时间、票价、频次等多维视角选取哈大高铁沿线19 个县市,对比测算高铁 与普速列车广义交通成本,并延用广义交通成本探讨沿线城市土地价值增值的变化及其 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哈大沿线高铁广义交通成本远大于普速列车,沿线首末城市主要受 城际时间与出行成本影响,运营频次为线路中间城市决定性因素;高铁广义交通成本与 城市行政级别和经济实力呈显著正相关,副省级城市广义交通成本明显高于地级城市, 地级市高于县级市和县域;普速列车广义交通成本总体仍与城市级别和经济实力相关, 但部分县市由于普速列车成本低廉性、高频性及受毗邻大城市边际效应影响而更具优 势;高铁对沿线城市土地价值远大于普速列车,以长春为分界线的吉林东部与黑龙江省 土地增值强于吉林西部与辽宁省,哈长沈大4 城市土地价值增值最为显著,营口、四平、鞍 山、双城、辽阳次之,其他城市增幅较弱.  相似文献   

18.
根据轴辐运输模式的主要特点,区分了联运枢纽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结合主要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运输量以及集散运输的平均运距等相关因素,建立轴辐运输模式下联运需求分析的概率选择模型。通过在江苏省综合交通需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数学、排队理论与选址理论,建立了应急救援物流中物资分发点的多目标模糊排队选址优化模型,其中:受灾点的需求率和物资分发点的服务率为模糊数,物资分发点建立成本最小和救援反应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确定了物资分发点的选址以及各个分发点所覆盖的受灾点区域范围.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并分析了物资分发点应急服务能力对救援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