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位于佛山市南部,是国内第一条建于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等施工工艺与传统海上或者江河沉管隧道有较大差异。为此,在介绍管段浮运沉放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坞内准备、安装临时支承垫块、安装锚缆和锚块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E1管段为例,研究管段浮运沉放等关键施工技术和压砂法在管段基础处理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尹海卿 《隧道建设》2014,34(1):60-66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主要介绍了:1)人工岛的设计方案、钢圆筒制作运输及振沉技术;2)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如沉管隧道基础、深埋大回淤节段式沉管、沉管管节预制、沉管浮运及安装、曲线段管节等;3)各施工阶段的主要专用设备,如8锤联动大型圆筒同步振沉系统、定深平挖抓斗船(精挖)、耙头定压专用清淤船和全断面预制液压模板系统等。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3.
姚怡文  吴刚  李志军  刘敏 《隧道建设》2016,36(9):1060-1070
对某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足尺模型试验进行详细阐述,应用冲击映像法、全波场无损检测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试验模型中不同工况下灌砂前、灌砂过程中以及灌砂后的效果进行测试,对模型试验中不同工况下各项测试数据及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沉管隧道基础灌砂工艺与灌砂效果进行评价。此外,介绍该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现场监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基于先期施工各管段基础灌砂现场监测、潜水探摸及管段后续沉降监测结果,对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现场检测及处理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冲击映像法可以监测砂积盘的生成及发展过程,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灌砂填充状况和快速检测混凝土底板下部灌砂填充状态,是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评价的有力手段,是动态把握灌砂过程、实时追踪施工过程的砂液变化的有力手段。2)已施工管段现场沉降量观测结果显示,沉管隧道E1-E6各管段已灌砂基础的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冲击映像法可以作为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检测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隧道建设》2014,(7):660-660
<正>近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现场内已安装的10节海底隧道沉管内部打通了近1.5 km。为确保处于深海的沉管滴水不渗,日前沉管接头内部OMEGA橡胶止水带启动安装,它将成为沉管止水的最后一道保障。沉管内部施工主要包括钢封门拆除和压舱混凝土浇筑等。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连接而成,钢封门拆除后让各个管节打通成为一个整体,压舱混凝土施工则是为了增加沉管质量,提高沉管的抗浮安全性,确保在汹涌变幻的洋流下保持沉管稳定。  相似文献   

5.
张青海 《隧道建设》2015,35(11):1150-1156
沉管隧道基础铺设、浮运系泊、沉放对接、锁固回填等施工技术及工艺复杂,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目前,有关外海沉管隧道浮运安装施工的风险管理文献资料很少,沉管隧道项目组织施工可借鉴的风险管理经验紧缺。为解决上述难题,首先调研了国内国外沉管隧道安装施工风险案例,结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结了项目施工内容和施工特点;其次,根据项目特点比选风险评估方法,首次提出应用风险矩阵法对外海沉管隧道浮运安装施工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管理分析,并将该法应用于正在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在该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辨识出施工风险点主要集中的工序,有效地预防了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以期为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提供可借鉴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邢永辉  张毅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6,36(9):1101-1105
南昌市红谷隧道沉管段全长1 329 m,分为12节管节,是目前国内内河最长的沉管隧道工程,其管节安装的轴线精度控制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及难点。为保证管节安装精度,同时兼顾经济性、便捷性和可行性,以本工程管节安装为例,对管节安装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计算,提出利用现有横调系统对管节安装轴线进行纠偏的方案。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提出的方案可对管节安装轴线进行有效的纠偏,对其他沉管隧道工程也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沉管技术的发展,干坞形式的多样化,突显出了干坞与隧道的距离不再是沉管隧道干坞方案比选的决定性因素。但新的问题是如何长距离运输管段并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通过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的管段浮运,探讨移动干坞法预制管段前提下,管段长距离浮运方案比选和具体实施细则,为今后大型沉管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河相比于海洋环境,河道窄、水深浅,流速大、航运密集、水位落差大,同时城市中心地带建筑物密集,河道上的桥梁限制了大型水上作业设备的使用,给沉管隧道建设带来许多难题。该文结合建设环境、沉管隧道规模、管段结构类型等,分析了轴线、旁建、分离、移动和工厂化干坞的适应性,并给出相应工程案例,建立了基于内河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沉管隧道干坞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钢壳沉管隧道施工中,钢壳管节浇筑前后的验收主要是对端钢壳进行三维姿态测量,主要包括端钢壳面板(端面板)平整度、端钢壳横向垂直度(水平偏角)和竖向倾斜度(竖向偏角),目的是保证沉管精确地沉放安装.根据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端钢壳施工验评标准,要求端钢壳总体测量精度达到mm级,难度较大.为满足测量精度,采用了一种钢壳沉管三维姿...  相似文献   

10.
最近韩国正在釜山修建一座长约4km的沉管隧道,沉管长度为3384m,高8m,宽29m。据有关资料,这也是当今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12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项目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首节钢壳沉管完成浇筑,并顺利攻克沉管纵移难题,将沉管移至浅坞区进行下一步作业,为海底沉管隧道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节沉管浇筑后总质量约6万t。首节沉管混凝土浇筑及纵移成功,攻克了该项目钢壳沉管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深中通道隧道工程钢壳混凝土沉管正式进入流水线生产。同时,E1作为连接人工岛和海底隧道的首节沉管,也为跨海通道海底安装开启了重要一步。按  相似文献   

12.
港珠澳大桥是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项目,其中基于沉管法施工的海底隧道开创国内同类工程之先河。本文简要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沉管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结构构造、钢结构构配件、沉管施工时的辅助钢结构构配件的设计施工情况,为以后同类型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文武 《隧道建设》2009,29(4):397-404
沉管隧道工法为水下隧道建设的主要工法之一,其关键工序包括管节预制、浮运、沉放对接和基础处理等。近几十年来建成的大型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进一步发展并突破高水压、复杂水流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技术,能够跨越更深和更宽阔的河口、海峡水道。结合具代表性沉管隧道工程,包括Maas隧道、香港地铁过海隧道、Tuas电缆隧道、Oresund海峡隧道、Busan隧道和Bosphorus海峡隧道,着重讨论管节预制、管节防水、干坞系统和基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历时5个多月,历经3次浮运和2次返航,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5沉管终于成功安装。2015年3月26日凌晨6:00,在40多m深的海底,E15沉管水力压接顺利完成,测控系统监测显示,沉管首尾端轴线偏差满足设计要求。至此,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已建总长达2 565 m。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沉管前2次安装先后遭遇基槽突淤和边坡滑塌情况,为确保大桥120年安全,不留下任何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15.
<正>港珠澳大桥工程中6 km的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在海底次第对接而成,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其沉管隧道为世界首次在槽深30m左右位置安装长度超过3 km的沉管。在第10节沉管隧道安装时,水下40 m处的流速远远大于水下10 m处。这个深槽中的海流不符合一般规律,其现象叫紊流。  相似文献   

16.
肖晓春 《隧道建设》2011,31(6):701-705
基于大型沉管隧道的节段式管节设计施工理念,以厄勒海峡沉管隧道管节的工厂化制作为工程背景,对沉管隧道管节预制的一种新技术--工厂化预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场地布置、工艺流程以及工厂化预制所涉及的模板工艺、混凝土浇筑及管节顶推等关键技术点进行介绍。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占地少、经济环保、施工周期短、质量可靠性高、全天候施工等优点, 能大大提高管节的制作速度与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7.
大型外海沉管隧道受其所在区域复杂的气候条件和作业环境的限制,与传统水运工程有很大的区别,沉管安装施工需要在水深、浪高、流急、流向旋转且无掩护的工况下完成作业,水力压接工艺作为沉放对接的关键环节,压接效果直接影响管节安装质量,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对水力压接工艺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陈越 《隧道建设》2017,37(4):387-39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大城市集中在江河两岸或江河入海口附近,沉管隧道具有埋深浅、通行能力大、线路短、横断面形状选择灵活、管节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和防水效果好等优点,使得沉管隧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1)归纳沉管隧道的主要技术,有隧道位置的选择原则与建设条件调查、几何设计、结构与防水设计、接头处理、基础处理、管节浮运沉放等;2)从隧道的精细化地质勘察、基础处理、基础垫层处理和消防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世界上建造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其建设标志着我国沉管隧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结合国内外沉管隧道修建情况,总结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规模不断增大、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强、施工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接头技术不断进步;4)随着沉管隧道理论设计、施工工艺和配套工程的不断发展,关键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工程的不断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推进沉管法隧道技术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中外公路》2013,(1):5
日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二分区项目部顺利完成隧道沉管E1管节首件GINA止水带的安装工作,安装过程仅用10h,安装时间大大少于预定计划。为确保港珠澳大桥6.7km海底隧道实现120年高品质使用,工程建设者们采用工厂法预制隧道沉管,整个隧道将由33段沉管管节拼装而成,GINA橡胶止水带安装是管节间止水的重要工序。为保证所有的管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沉管碎石桩处治软土地基的作用机理;以叶信(叶集—信阳)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说明了沉管碎石桩的设计、施工及主要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通过沉管碎石桩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的检测,验证了沉管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