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艳丽 《北方交通》2011,(10):68-72
详述了国道G106平舆段交通量的预测与分析方法,对公路交通量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合、系统、全面的分析,为公路交通量的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某国道新集南段工程项目为实例,在现有路网交通OD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四阶段预测法"对交通生成、交通分布、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及交通量分配进行合理预测,得到交通量在路网中的分配结果并进行分析.该方法合理可行,对公路交通规划及公路交通量预测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交通量预测分析是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环节,将预测的远景交通量划分为趋势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鱼田堡至石林公路为例,基于弹性系数法,对远景交通量进行预测分析和计算,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选用指标高度相关验证了计算的合理性,经综合分析预测,确定了各时期客货运弹性系数值,该交通量预测方法可为类似交通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过去交通量统计资料的缺乏、观测数据的离散性等原因,惯常的交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相关系数比较低。本文提出的不等维递推灰色模型在交通量预测中可以有效的处理贫信息、离散信息,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并且在交通量的中、长期预测中要优于常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四阶段法"为基础,通过加入经济-交通组合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预测了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015年—2029年年平均日交通量(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AADT),并对交通量构成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提高了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的准确性,减少了预测结果的误差,具有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GRNN模型进行交通量预测及实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交通量形成的原因,分析了交通量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通量预测的特点,建立了交通量预测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以某一公路交通吸引区1985~1995年的交通量和相关经济指标的历史统计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通过拟合训练和外推预测分析,验证了GRNN用于交通量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灰色理论与模型在交通量预测过程中的缺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量预测是公路规划阶段的关键步骤,方法繁多,针对灰色理论与模型在交通量预测过程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的几条干线公路的交通量预测为实例,从模型构造上分析了该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该模型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预测城市主干路交通量,首先通过建立灰色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平均增长率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影响城市道路交通量的人口、经济、机动车保有量等指标,进一步以回归预测模型为某城市主干路交通量的基本预测模型,通过将多种预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合理地预测了某城市主干路的交通量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交通量资料少、规律性不强的情况下,设计年限内平均日交通量和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两个参数不容易直接确定,而相关参数如人口、经济、汽车保有量等与之相关性有不同的权重。针对于此,主要利用模糊数学和线性规划的有关理论,通过模糊预测模型对某地区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权重对其进行交通量分配。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更加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交通量资料少且规律性不强的情况下,设计年限内平均日交通量和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两项参数不易直接确定,而与之相关的参数如人口、经济、汽车保有量等有着不同的权重。鉴于此,利用模糊数学和线性规划的有关理论,通过模糊预测模型对某地区的交通量进行预测,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权重对其进行交通量分配。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更加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日益明显,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承载能力成为地区健康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界定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从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构建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结合可拓学的模糊物元理论和信息论的熵理论,建立基于模糊物元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七省二市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预警研究.实例结果表明,构建的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本合理,模糊物元预警模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战时或应急条件下,交通网络具有动态特征,研究确定动态交通网络的最大能力路径,不但可以拓展最大流问题基本理论,而且对于完成大规模军用物资的运输保障任务,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动态交通网络最大能力路径的概念,并基于最大流理论,结合实例介绍了寻找最大能力路径的具体算法,有助于紧急情况下确定交通网络中的最大能力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区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信号交叉口的次要道路往往有不同的车道功能划分组合,现有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不能真正解决混合交通流在其上的最大通过能力计算问题。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方法,对直左、直右等合用车道功能组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小型车、大型车构成的混合车流在不同合用车道上的转向队型分析,建立了该类交叉口主路车流服从负指数分布下的支路通行能力模型,从而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为现代化的城市、公路交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静宇 《北方交通》2012,(6):218-220
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多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理论及项目远景年交通量预测成果,计算高峰流率、设计工程项目所需车道数;通过最大通行能力计算及服务水平分析,最终确定工程项目的所需车道数。  相似文献   

15.
主路优先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插间隙理论和概率论方法,推导出理想条件下只有2股车流情况下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然后对理想模型的不足进行分析,并运用随机过程的马尔可夫理论对无信号交叉口主要道路为双向4车道,次要道路为直行车、左转车、右转车混合交通流,同时考虑不同车型,建立次要道路通行能力的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16.
高建国 《交通标准化》2013,(23):129-131
基于交通流理论,结合ETC车道行进车辆最小安全间距的计算结果,提出由限制车速及车辆最小安全距离求解ETC车道最大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Paramics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了ETC车道通行能力模拟,通过计算及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战时道路通行方案优选是机动工程保障方案决策的关键一环。针对战时道路通行方案包含多种技术因素和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从道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伪装防护能力、抗打击能力、快速恢复能力4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影响道路通行方案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选取道路线型、遮蔽物、路基抗打击能力、路面的修复等15个指标,建立了战时道路通行方案的模糊物元分析模型。在分析过程中,引用层次分析法求得指标权重,用方案中各项指标的评价值及相应的模糊数构造复合模糊物元矩阵,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式贴近度来实现方案的优劣排序。以某战场环境下的道路通行方案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战时更好的选择路线实现快速机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就是道路网络或基础设施现有或未来的承载状态,即交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交通环境稳定时,道路交通设施单元或系统的承载能力或阈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这3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评价量化方法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指标选取缺少标准化,复杂系统承载力缺乏综合的内外部耦合协调分析,以及应用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未来可以建立较完善的交通承载力理论体系;其次,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交通系统内外部的耦合协调机制,提出协同优化策略;最后,改进应用技术方法,拓展自身及交叉领域应用。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保障,为促进我国交通可持续文明发展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以道路通行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对该模型提出优化和调整,并通过实例分析进行验证,得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交专用道停靠站通行能力改进模型.  相似文献   

20.
路段通行能力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回顾了现行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剖析了其在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行车间距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路段通行能力分析的理论体系和新定义,从而实现了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分析折协调统一。这些内容对于完善交通工程学基础,改进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指导通行能力手册的编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