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植被、草场、动植物、水资源、地质地貌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并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信息园地     
1“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月3 0日,由交通部科教司委托西部项目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由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承担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成果鉴定验收会。五年来,课题组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现状入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草甸及湿润区,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如何做好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文中根据区域气候特点,选择了适宜的草籽品种,尝试了几种不同的草皮种植技术,及其在不同建设破坏区域的恢复情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固沙技术和自我开发的沙袋沙障、土工方格沙障及沙埂沙障对对路域工程扰动区所产生的沙害进行了治理,同时结合植物措施恢复植被;结果表明:砾石沙障中植被恢复明显有所好转,沙障内的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了25%,物种丰富度增加了4倍。在两年的植被恢复过程中,低立式沙柳沙障的植被恢复效果最为明显,其生长的植被以较高级的生物种组成,生态稳定性较强,低立式菱形沙柳沙障、土工方格沙障次之,沙埂沙障以及化学固化剂的效果较差,化学固化剂沙地的植被盖度仅为8%,植被组成单一、多样性不高、盖度低。在沙障内随机栽种的樟子松的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达到了85%,樟子松长势良好,在固化剂沙障中樟子松的生长较差。1.0m×1.0m沙袋沙障中人工植被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也达到了80%和70%,优于1.5m×1.5m和2.0m×2.0m沙袋沙障。通过两年的生长扰动区内沙害已基本消除,植被恢复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保证了道路的正常通行。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和大呼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合作完成的《寒、旱、沙化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植被恢复新技术研究》交通环保科研课题顺利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审查,鉴定专家认为该课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中,采用绿色防护工程,有效保护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的实施,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使整个公路工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平西高速公路绿化为例,从实践中分析植被恢复中遇到的问题,在本地区进行绿化,其覆盖率比较低,依据生态学理论和原理,结合生产实践,考虑到本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土壤盐碱比较重,通过筛选抗逆性强的植物,特别是耐盐碱能力强的植物材料,采用土表覆盖和改进植被恢复工艺,提高植被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8.
公路建设工程是线性建设项目,对原地形地貌存在巨大扰动,破坏了原路域的生态环境,于是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就日显重要。本文是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对国内外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的综述,系统阐述各国对该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和技术特点,最后对3种当今常用公路工程坡面及场地植被的恢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近年来公路植被恢复的实践,分析目前在工艺的实施、质量检验和恢复的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探讨公路路域的植被恢复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分析需要采用的技术措施和采用何种评价手段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半干旱区路域边坡生态恢复初期土壤一植被系统演替特征,文章以山西太原绕城高速边坡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对象,结合对该示范工程边坡土壤一植被所开展的连续6年的野外定点生态监测实践,运用室外监测和室内数据分析,研究了土壤肥力、植被群落等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半干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攀西干热河谷地区特殊自然气候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技术,不仅对西攀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为相似地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贵阳市南环线边坡绿化护坡为例,从植物选择、施工材料要求、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介绍乔、灌、草植被砼护坡绿化关键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可解决贵阳南环线高等级公路岩石边坡防护与植被恢复的技术难题,快速绿化岩石边坡,形成"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多树种、多层次结构"的近自然生态景观,从而达到对高速公路岩石边坡进行植被恢复和坡面防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吉延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恢复与再造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边坡类型,采取不同的人工导入方式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加速自然恢复,形成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宁杭高速公路边坡客土喷播绿化防护技术施工的应用,总结出公路建设中岩石边坡开挖创面的植被恢复技术能起到稳定边坡、恢复坡面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景观的作用.为今后生物防护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建设填挖方工程导致大量的山体表土裸露、原生植被破坏、自然景观切割、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作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主体具体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恢复关系着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公路正常运行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丹拉国道主干线宣化至老爷庙(冀蒙界)段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边坡应用紫穗槐进行绿化,介绍了特殊地理特征的一些边坡防护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三江源高寒地区建设曲麻莱至不冻泉公路,从项目决策、规模标准、建设管理、实施效果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谈在三江源高寒地区进行公路建设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提供着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植被同时也参与土壤的形成,改善土壤的性状。黄土丘陵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它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七、八月份、降水强度较大,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的。由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退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严重制约着该区域农林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植被恢复建设成为国家、地方政府及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以植被恢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全桂路、桂阳路基本概况和景观特点,对现有主要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采用融合设计的思想,建立了旅游区的公路景观与环境融合的规划设计框架体系,提出绿化景观与边坡植被恢复融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青藏公路茶卡至诺木洪段路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青藏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借助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青藏公路茶卡至诺木洪段公路两侧300m范围内的土壤类型、植被情况、野生动物分布、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沿线区域河流数量很少,水热条件差,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植被覆盖度中等,荒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为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利用路基基底及取(弃)土场、便道等清表草皮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恢复高原植被、及时防护加固路基边坡和代替圬工结构施作草皮边坡植被移植施工技术,有效减轻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了路基边坡的长期稳定,同时减少了路基圬工结构的数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