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主要论述运用UG软件及CAE分析对轿车门内饰板总成侧碰区域结构进行分析。零件在满足自身刚度设计要求的同时,具有吸收能量的作用,以满足C-NCAP侧碰轿车门内饰板总成对乘员的保护要求。经过实验室实车碰撞结果,轿车门内饰板总成的设计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主要论述运用CAE分析对轿车门内饰板上的上装进行结构设计分析,以满足零件结构自身强度要求,同时满足整车造型设计及控制整车设计成本,最后通过实验验收零件设计可行性。对于乘用车门内饰板的上装,国家并无标准规定其强度要求。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对于乘用车门内饰板上装设计没有要求,在整车道路试验过程中,存在门内饰板脱出门钣金风险。在乘员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乘员的不当使用,门内饰板上装存在上装压溃及被拉出风险。乘用车门内饰板的上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  相似文献   

3.
运用CAE分析,采用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两种结构优化手段,提供了一种全新汽车内饰设计方法。在某车型项目中应用此法有效控制了副仪表板等内饰零件的重量,并减重10%~20%左右。还建立了一项内饰零件通用的减重优化流程,并可将其推广应用到其它内饰零件上,满足了整车经济性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汽车车门内饰板零部件多、结构复杂,既要满足功能的要求,又要安全、美观。因此车门内饰板的设计需综合考虑造型效果和具体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外,车门内饰板还在侧碰时提供适当的吸能保护,对车外噪声提供屏蔽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典型断面详细介绍了某轿车车门内饰板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某重型越野车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并参照ECE R29法规的要求,对其进行非线性仿真,分析汽车翻车时驾驶室的变形.针对驾驶室顶部强度存在一定裕度的情况,进行了驾驶室质量和顶盖内饰板变形对板件厚度的灵敏度分析,并据此修改顶盖内饰板、翼子板和后围及其加强板的厚度.验证结果表明,修改后的驾驶室顶部强度满足法规要求,且减轻了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消费者对于汽车内饰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仪表板作为汽车内饰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不仅体现了美学造型的诉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苛刻的性能要求以满足不同的工况正常工作。仪表板系统的开发成为了各车企内外饰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旨在对于仪表板系统中主要子零件的结构、材料、工艺类型进行了对比分  相似文献   

7.
车门内饰板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正伟 《汽车工程师》2012,(3):44-46,63
车门内饰板对汽车内饰整体的美观性、乘坐舒适性、使用方便性及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门内饰板设计在车身设计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归纳分析车门内饰板的典型结构形式、其与周边各系统部件的关系以及试验验证方法,提出了车门内饰板的设计开发思路,总结归纳了设计开发方法及要点,用以确保车门内饰板设计开发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整车内饰品质,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门内饰板是汽车内饰中重要组成部分,对舒适性有很高的要求。门内饰板间隙和面差对门内饰板外部美观和感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了门内饰板的设计和工艺水平。文章主要论述门内饰板的间隙面差研究方法,分析门内饰板内部以及门内饰板和周围环境件的间隙面差,总结了门内饰板间隙面差设置方法和要点,用于设置合理的间隙面差,提高了门内饰板的感知质量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9.
后门内饰板的设计是整车内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车门内饰板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应用CATIA软件,系统地阐述了在后车门内饰板油泥模型设计阶段应做的一系列工程分析项目和方法,设计出分析流程图。经过分析可以在油泥模型开发阶段检查出不符合工程要求的外形设计。降低了数模设计时的工作量并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实现了表面造型与工程制造的完关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达到聚丙烯内饰零件散发性能的管控目标,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添加剂和加工工艺、聚丙烯内饰零件注塑工艺等方面逐一分析了聚丙烯内饰零件散发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优化聚丙烯复合材料添加剂、降低螺杆剪切区域加工温度、提高真空脱除挥发物的真空压力、增加后处理烘烤时间和降低内饰零件注塑温度等是提高聚丙烯内饰零件散发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某轻型客车的顶内饰和侧壁内饰的开发为例,结合整车开发流程,对轻型客车内饰零件的设计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设计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了造型设计和数据建立的过程,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最大程度体现了以人文本的设计原则,最大限度满足乘客的使用功能及视觉功能要求,做到内饰设计的舒适、安全、和谐、简洁、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强钢零件在汽车B柱上应用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汽车B柱的静力工况和碰撞性能。为弥补高强钢零件直接替换方案导致的刚度等性能损失、提高高强钢零件的应用性能,通过总成拓扑优化、加强板的形貌优化和尺寸优化等提出了可行的结构优化流程和性能研究方法。经试验验证,优化方案满足了B柱减重和结构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运用Dynaform软件对汽车提升门内板检具的两种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重力单独作用及重力与回弹力综合作用下零件的尺寸变化。结果表明,提升门内板检具放置方向应设计为车身坐标方向,以满足零件测量要求;在对产品进行仿真分析时,除了对零件进行生产状态下的回弹分析以外,还需要考虑零件在检具上只有主基准支撑及夹紧状态下的重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了运用CAE分析对低压注塑零件注塑可行性及刚度进行分析与改善,在开发阶段确保零件设计满足工艺要求,结构强度满足目标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工艺调整和系统优化,改善零件的外观缺陷。  相似文献   

15.
汽车内饰件普遍有着面积大、易变形的特点,其零件一般刚度较小,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形,以对乘客形成一定的安全保护。由于内饰件受力易变形的特点,零件的受力状态会对匹配区域产生影响,因此成为整车内饰匹配质量提升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文章研究了某车型座椅挤压对内饰零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结构优化措施,研究了可以消除挤压对内饰零件匹配不利影响的方法,对内饰匹配质量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之一,系统地分析及验证了汽车部件使用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可行性。改性聚乳酸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汽车用传统工程塑料(如ABS、PP等)相当,具有应用于汽车内饰部件的可行性。根据汽车一般内饰件对塑料材料的要求,对改性聚乳酸材料展开了一系列性能验证,结合内饰板试模验证结果,认为改性聚乳酸材料能够满足一般汽车内饰件的使用要求,具有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某乘用车型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的碰撞吸能性,搭建了适用于LS-DYNA求解器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基于达朗贝尔动力学原理推导了碰撞加速度计算公式,分别从金属支架结构形式、内饰造型以及内饰零件刚度角度进行碰撞加速度优化。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仪表板和中控箱系统碰撞加速度明显降低,吸能性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并论证生物基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替代石油基工程塑料在汽车内饰部件应用的可行性。通过1年的自然环境湿热老化试验,验证了聚乳酸材料的耐水解和耐候性,证实聚乳酸可以满足汽车内饰部件的长周期使用要求。通过对量产车型的顶灯壳体进行试模和性能测试,证实聚乳酸材料可以满足汽车内饰部件的设计开发要求。  相似文献   

19.
航空行李架在黄海DD6123K01客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客车设计、工艺水平的提高,乘客对客车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李架在内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式行李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航空行李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航空行李架本身的结构、造型特点造就了舒适、豪华的客车内饰环境。  相似文献   

20.
汽车内饰塑料零件采用表面喷油漆工艺是当今轿车内饰设计中的亮点,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对汽车内饰零件表面油漆工艺进行分析,从素材及油漆的选取、前处理的要求、空气洁净度要求、工艺流程规划、工艺参数控制及常见缺陷分析等各方面,找出了该工艺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只有加强对这些特殊特性的监控,才能保证稳定的生产过程,杜绝油漆色差、开裂及磨损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制造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