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船舶引航的安全工作在确保港口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来保证船舶引航的安全。本文首先简述了船舶引航安全管理的特点,然后分析了船舶引航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最后探究了风险评估在船舶引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FSA和船舶引航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重点分析研究船舶引航风险评估当中FSA的实际应用,在结合船舶引航作业的实际特点以及相关数据,提出通过对衡准船舶引航风险因素,在船舶引航事故中存在的引航风险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矩阵并衡准风险,从而有效验证FSA对于精准评估船舶引航风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0引言船舶引航安全是港口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航运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各个港口引航站的船舶引航量日趋繁重,引航工作环境与条件也越加复杂,引航难度和强度不断增大,引航安全风险渐增。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珠江口大型船舶安全引航,针对大型船舶进港过程中的高风险航段进行管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港口水域引航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引入未确知测度数学模型,采用Copula函数测量风险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建立基于未确知测度的港口水域引航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大型船舶的实际进港多个场景,对珠江口引航过程进行量化评估,揭示相对显著的重要航段引航作业风险态势特征。实例验证表明:大型船舶在珠江口进港引航中,船舶在引航中后段的风险程度为中等;潮流是影响船舶引航风险态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AIS的港口船舶引航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沿海港口的特点及其船舶引航的需求,设计基于AIS的港口船舶引航系统。分析该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经应用表明,系统将引航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在电子海图平台上直观综合显示,实现引航员显示终端轻便、无线携带,为引航员提供安全引航的技术保障。该系统特别适合引航工作和引航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了引航调度管理和安全监督的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引航工作的效率,保障船舶引航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船舶引航有助于国家主权的维护,对船舶航行安全的保障和港口水域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引航员是船舶引航活动的实施者,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职称制度评价引航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本文在分析船舶引航员职业特性的基础上,剖析在现有职称制度下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现有的引航专业职称制度对于引航事业发展的制约。据此,探讨如何进行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的改进,从而提高引航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引航机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内河运输的快速发展,船舶交通流的增加,引航安全已成为航运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为了改善和提高内河船舶引航作业安全,本文在分析内河船舶引航作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导致引航事故的原因,结合长江水域引航作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借助事故树分析法(FTA)对常见的事故进行定性分析。最后,针对可能导致引航事故的原因,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内河船舶安全引航提出应对措施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沿海港口的特点及其船舶引航的需求,提出基于AIS的港口船舶引航系统的设计,介绍了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了系统的关键技术。经应用表明,系统将引航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在电子海图平台上直观综合显示,实现引航员显示终端轻便、无线携带,为引航员提供安全引航的技术保障。该系统特别适舍引航工作和引航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引航调度管理和安全监督的信息化,有效地提高了引航工作的效率,确保船舶引航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引航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复杂的航道、多变的气象和对被引领船舶性能状况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引航的安全引领带来巨大的挑战,稍有不慎或遇意外情况,都将造成船舶搁浅或碰撞沉没。在港口迅速发展的今天,到港船舶的大型化和越来越密集的航线航班,对引航业的引领技术和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11月23日做出的我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时,就对引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船舶引航作为一项高风险的水上作业,引航安全备受重视。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分析,自2000年以来,我国辖区水域内船舶引航事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给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减少航道内船舶引航事故,保障船舶引航安全,本文以长江江苏段航道为例,利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航道内船舶引航风险,以期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进出南京港的船舶数量越来越多、尺度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长江南京段船舶引航压力增加、风险增高。船舶引航的安全直接影响着港口和航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长江南京段引航风险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本文利用熵权法和模糊理论两种数学方法,构建长江南京段船舶引航风险评价模型,实现对引航风险地定量评价,以期提高航道内船舶引航的安全性,减少船舶引航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引航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复杂的航道、多变的气象和对被引领船舶性能状况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引航的安全引领带来巨大的挑战,稍有不慎或遇意外情况,都将造成船舶搁浅或碰撞沉没.在港口迅速发展的今天,到港船舶的大型化和越来越密集的航线航班,对引航业的引领技术和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11月23日做出的我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定时,就对引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营口港春季以大风天气著称对船舶安全引航造成威胁。本文深入分析春季大风天气对辽河港区船舶引航的主要影响,从自身经验出发,阐述管理部门安全保障措施和引航员船舶操纵的注意事项,以期对业内同仁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船舶引航作业本身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行业,加上密集的海上船舶交通流、船舶大型化的不断发展,这些因素无疑给厦门港船舶引航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港口船舶航行安全,保持港内水域的安全通畅已经势在必行。因此,有必要对厦门港的引航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本论文在风险识别阶段,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一线引航员、海事专家、大学教授进行问卷调查,在综合分析厦门港引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引航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影响引航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并将其细分为:人员、港口环境、设施和设备以及管理系统四大类,进一步细分为17个子因素,并提出厦门港引航风险防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LNG船舶尤其是大型LNG船舶进出港数量不断增加,引航风险越来越大。由于LNG船舶具有特殊危险性,且大型LNG船舶相对操纵性差,其进出港引航难度和强度不断增大,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引航风险评估,从而控制风险,保障LNG船舶港内作业的安全性。针对目前关于LNG船舶引航风险定量化评估的研究较少,且鲜少考虑引航过程中风险变化的现状,以深圳大鹏湾LNG港口为例,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引航员登离船舶、船舶进出港、船舶靠泊操纵、带缆作业及离泊操纵这五个阶段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风险因素,评估不同因素所产生的危险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各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以管理因素与人的因素影响最为关键,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险性分值较高因素所导致的风险。研究结果为制定引航方案和应急预案提供参照,有助于控制或者降低大型LNG船舶引航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船舶业也在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如中国和美国,都占有较为广阔的海域面积,航海贸易非常繁荣。优良的引航服务可以保障船舶安全,引航服务还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完成引航服务的主要人物是船长和引航员,两者协作关系的优良直接影响到了船舶的引航活动的好坏,所以在船舶引航过程中,引航员与船长的信息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文中在分析了现有传统的船舶引航业务流程后,通过引入AIS、GPS、VDR、GIS、3G/GPRS等其他领域已经应用较为成熟的先进技术,结合现有船舶引航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船舶引航模式.该系统不仅有助于引航员上船使用,而且方便中控室监控整个港区的船舶引航情况,对于船舶航行安全和港口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航运业的迅速发展,船舶引航需求激增,导致引航事故频发。目前我国的引航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有必要对引航事故进行研究,找出内在的科学规律。本文根据长江江苏段内历年引航事故资料,结合事故的特点,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构建引航事故预测模型,进而对引航事故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引航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减少引航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龙潭水道作为进出南京港的重要航道,航道两侧码头多、船舶密集,通航环境复杂,这给航道内的船舶引航带来很大压力。为减少航道内引航事故,保障船舶引航安全,本文将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龙潭水道内船舶引航风险。同时,结合龙潭水道内船舶引航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减少引航事故,保障龙潭水道内船舶引航安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港口引航工作安全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目前引航工作现状,通过分析船舶状况、管理体制、引航员数量等方面对引航安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和对策,以提高船舶港口引航工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