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分形描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准确模拟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采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研究了粗细集料不同级配分形维数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并根据级配分形维数公式计算了沥青混合料的分形值,进行了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和微观结构的电子扫描。分析结果表明:4.75 mm通过率是集料尺度的分界点,集料分形维数与抗车辙性能有一致相关性,分形值越大,抗车辙能力越高;根据路用性能设计集料级配可以定量地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差异和路面性能,及路面微观结构与宏观路用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测试粗集料指标和混合料动稳定度,研究了沥青稳定碎石骨架结构评价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测试了不同级配的沥青稳定碎石动稳定度,发现规范范围内不同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有明显差距,且粗型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未必优于细型混合料;粗集料指标测试结果证实SSC及VCADRC与混合料动稳定度间有着良好联系,因而可利用VCADRC进行沥青稳定碎石粗集料设计或评价;利用均匀设计法进行的粗集料体积指标测试发现:单独一档粒径集料含量均与粗集料体积指标缺乏联系,整体的搭配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级配设计一般凭经验和参考试验参数来保证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主要技术指标孔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饱和度和粗集料的间隙率等。对于LASM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设计;国内目前无系统的理论并及技术规范可循,该混合料的独具特点对解决曰益严重的抗车辙问题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同种级配不同种类沥青生产的沥青混合料,不同试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不同配合比设计方法生产的沥青混合料对路面高温抗车辙能力的评价分析,科学的提出改善和提高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注意事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设计嵌挤、密实、稳定的矿料级配,利用粗集料堆积密度试验分析了容器容积和撒铺方式对集料密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基于MTS的粗集料贯入试验方法,对不同混合料进行了汉堡车辙试验,并提出利用贯入试验确定粗集料级配,利用贝雷法合成粗细集料的混合料级配。试验结果表明:受到容器容积、集料洒落方式等的影响,国内外粗集料松装密度测试数据间存在6%的差距;按贝雷法设计的混合料无法保证其高温稳定性能;贯入试验可有效区分粗集料稳定性,同时与混合料车辙深度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71。可见,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可有效确保混合料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6.
结合南方湿热地区普通公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性、经济性需求,基于普通公路沥青路面常用原材料,研究了3组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浸水汉堡车辙试验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本文优化设计的粗型级配普通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大于1 500次/mm,橡胶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达到5 463次/mm;浸水汉堡车辙试验与标准车辙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适用于湿热地区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实际工程中采用粗型级配施工时,应采用高温及时碾压和钢轮+胶轮组合的压实工艺。可为南方湿热地区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成因,对广西平钟高速公路车辙病害进行了调查统计,在车辙位置凹陷及隆起处进行了钻芯取样,并进行了不同位置处芯样上、中、下面层的厚度、油石比和级配的变化规律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车辙位置上面层变形最大,中下面层以压密变形为主;油石比上面层变化最大,中面层次之,下面层最小;车辆荷载作用初期,荷载作用处级配变粗,形成的粗骨架对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有利,但随着荷载的持续作用,细集料进一步流失,粗集料发生移动,将出现较明显车辙,并威胁到行车安全;设计良好的级配,并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是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高等级公路发展现状和车辙破坏现象,在分析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理论基础上,通过不同沥青、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对比基质沥青和改性沥青的粗细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探讨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沥青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影响很大,级配对基质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影响较大,对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SMA是英文(StoneMatriXAsphalt)的缩写,既指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是德国从60年代在研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基础上;为解决抗车辙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沥青混合料,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该混合料是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及其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而后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它的基本组成是碎石骨架和玛蹄脂结合料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载压入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等,确认从粗集料、细集料、填充系数三要素出发,研究推荐的抗辙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相对AC-16I型沥青混合料,所推荐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抗车辙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对表面层沥青混合料体积性质矿料级配影响的规律进行了试验分析.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关键筛孔4.75,1.18 mm筛孔通过率对空隙率与粗骨架间隙率的影响规律、细料的划分标准、中间段矿料含量对体积参数的影响及矿粉用量对体积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11组不同走向矿料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试验数据,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随级配曲线走向改变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对级配变化的敏感程度.随着细集料由偏细的上限级配变化到偏粗的下限级配,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逐渐变大;粗集料采用中间级配时空隙率最小,采用上限级配时空隙率最大.秩和检验表明:粗、细集料及4.75mm通过率的变化均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产生影响.其中,细集料级配的变化是导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变化的最显著因素.关键词:级配曲线走向;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秩和检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小梁低温弯曲试验测试沥青混合料的临界弯拉应变指标,运用灰熵法分析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因素——集料级配、石料种类、沥青针入度、沥青用量、空隙率、4.75 mm筛孔通过率及拌和温度等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用量、沥青针入度、集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具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灰关联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交通渠化和轴载加重,车辙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高温变形形式,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车辙试验,分析了掺入德兰尼特纤维的AC-13I及AK-13I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法对纤维掺量、沥青针入度、沥青用量、4.75 mm筛孔通过率、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纤维掺量、空隙率对德兰尼特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不同混合料可能有不同的性能中心级配,对沥青路面混合料离析程度的控制,采用统一的通过率变化值的限制方法并不一定合适。同时沥青混合料级配通过率的相同变化,会给不同设计级配的混合料性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为合理确定空隙率Va、矿料间隙率VMA等体积参数,需要提供准确的细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等基本物理参数,但传统方法在此方面的试验精度尚有不足。近几年,国际上就细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试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思路,本文介绍了这些新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初步试验结果。研究表明:这些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而言,更加直接、客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SMA骨架标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观点认为,粗集料的干插捣间隙率VDRC大于压实混合料中粗集料间隙率VMix是SMA骨架结构形成的标准,但是VDRC与VMix在压实方法、测量精度、换算密度指标等方面存在系统误差,导致VDRC在多数情况下都大于VMix,失去了优选级配的作用。试验及结果分析表明,用体积法测量的毛体积密度换算的VMix较合理,用VMix随细集料增加的突变点判定骨架形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多孔沥青路面结构的吸声降噪机理,分析了空隙率、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以及路面厚度对多孔沥青混凝土路面降噪效果方面的影响。认为空隙率是影响多孔沥青混凝土降噪性能的关键因素,矿料级配的4.75mm与2.36mm通过率同样对降噪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以疲劳性能为目标进行了沥青混合料性能优化设计,获得了4.75mm筛孔通过率、0.075mm筛孔通过率、粉胶比、空隙率与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以性能为中心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