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铁车站结构形式以全地下站为主,但是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控制下,会出现个别特殊形式,如地上站,高架站,半地下站等。文章以大连地铁4号线前牧车站为背景,从车站规模、功能、站后区间形式、施工工法、拆迁等方面,对半地下站方案及全地下站方案进行多方位对比分析。经过综合研究,最终推荐前牧地铁车站采用半地下车站形式。  相似文献   

2.
以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线林家大堰高架车站为实例,将鱼腹岛式车站与侧式车站的主体形式、桥墩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运营管理、客流组织、行车条件、配线条件、车站体量、城市景观、独柱墩体系下结构体系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最终确定高架三层单柱墩侧式车站方案作为实施方案,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换乘枢纽的系统配置是换乘枢纽规划设计的核心。本文对综合换乘枢纽系统配置的对象进行分类,以铁路为主导的综合换乘枢纽为例,总结分析目前铁路客站与其他交通方式场站间的常用布局模式,建立布局优化模型,并以成都东(沙河堡)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房布设已成为制约建筑规模减量、城市景观协调、建设成本控制的关键,如何因地制宜地判选车站建筑与设备用房的组合型式至关重要。通过高架车站站位与设备用房布设型式比选分析,提出4种主要设备用房布设方案;选取车站建筑规模、沿线建设条件、城市景观、工程实施、投资控制5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架车站选型综合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设备用房集约化布设是提升路中高架车站优越性与适用性的关键。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为实例进行选型分析,得出方案2的综合适宜性最佳,综合适宜性比其他3种方案有所提高。研究成果为轨道交通高架车站选型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尚无铁路进入地下空间通风空调设计的标准及规范,也缺少工程经验参考,极大地增加了地下高铁站房通风空调设计的难度。为确定此类站房合理的通风空调方案,本文以于家堡站为研究对象,结合RWI舒适性指标,采用CFD模拟计算结合现场测试验证的方法,探讨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方案。研究结论:(1)利用RWI指标确定的室内设计参数可营造舒适的车站环境;(2)在高大候车厅中采用全空气分层空调系统及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方案可保证乘客候车舒适并节省能耗;(3)地下无屏蔽门站台设置机械通风并利用风机盘管局部降温可排走大部分的热量;(4)本研究确定的高铁站房合理的通风空调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莉  张伟 《中国铁路》2014,(5):63-66
高架车站是目前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运用的建筑形式,动车组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振动影响旅客候车的舒适性。分析长沙南站结构,对其高架候车厅楼板进行振动测试;对国内外高架车站减振优化设计进行论述和分析,提出减振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是地铁工程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投资所占比例较大,为合理控制其造价,对几个城市的十几个地铁车站(高架车站和地下车站)土建工程造价的组成和各分部工程造价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影响车站投资的关键因素,针对关键因素提出控制高架车站和地下车站土建工程造价的主要思路和可采取的措施,以便施工单位合理优选施工方案、工艺和工法,从而达到合理控制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从理论上研究大型枢纽机场综合化、立体化和多元化陆侧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科学遴选适宜各枢纽机场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的陆侧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方案。以机场地面交通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轨道交通车站与其他交通场站之间的交通组织结构关系,以及枢纽机场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组合类型。从交通特性、功能区块构成、引入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其线路与场站分布等诸多方面研究了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空间布局的技术特征及其优劣性,并结合国内外枢纽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典型应用实例,提出了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主体的机场地面交通中心的3种空间布局模式,即竖向错层式、同层集中式和同层分离式,并分析了每种布局模式的基本构成及其交通特性。最后,提出枢纽机场航站区的规划应实现航站楼与地面交通中心的统筹考虑,地面交通中心的布局模式应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优先考虑满足旅客航空交通出行服务,并与其他交通场站高效耦合,以满足机场地区多元化交通出行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某客运专线高架车站采用建桥一体化结构形式,自下而上依次为出站层、站台层和候车厅,其中正线位于高架站台层。本文通过建立该车站站房主体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列车—无砟轨道—站房结构耦合振动分析,结合现场振动试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正线无砟轨道结构提出了提高扣件弹性、轨道板下铺设橡胶弹性垫层以及使用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代替双块式无砟轨道三种减振优化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地铁高架车站形式类比及其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高架车站作为地面建筑,周边情况复杂,限制因素多,其对城市的影响也比地下车站大。为解决地铁高架车站在设计过程中,车站不同形式对用地、道路、客流、景观等多种因素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对地铁高架车站周边地块及道路对车站形式的影响入手,再深入到不同功能需求下车站本身的站型及内部公共区布置形式,利用分析法得出各类型高架车站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类型车站对不同外部条件及功能的适应性,得出适应常见条件因素的优选方案。旨在为地铁高架车站设计工作中快速准确地形成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地铁车辆段出入段线设计方案对地铁运营效率和成本有重大影响,广州地铁三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了3/6辆灵活编组替换运营的全新运营模式,对车辆段的出入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车辆段出入段线方案进行优化和能力分析研究不仅对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供其他地铁车辆段设计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对广州地铁三号线车辆段出入段线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推荐方案出入段能力的计算分析,研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研究结论:在广州地铁三号线的用地和站段位置等限制条件下,经过优化的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优越性,能够满足三号线新运营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地铁川杨河车辆基地设计方案为例,对川杨河车辆段三线共址方案及车站接轨进行平面规划设计和优化方案。并根据城市规划、地形条件、线路走向、车辆段位置、车站形式及位置,车辆段功能定位,确定场段内平面布置。通过分析,提出三线共址车辆段如何资源共享,达到综合利用最大化。研究结论:通过对11号线北段停车场、11号线南段定修段和13号线停车场组成的川杨河三线共址车辆基地进行的平面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发挥了轨道交通网络和车辆基地的资源共享优势,节省了工程投资、占地面积、降低了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3.
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交通形式,伴随着地铁线网的延伸,地铁同国铁、高铁、公路、航空等交通模式的联系也愈发密切,有必要对地铁与高铁车站及各种交通模式的接驳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区域交通枢纽的立体化发展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研究结论: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实际工程———地铁太原南站为例,阐述了地铁车站与高铁车站交通组织流线采用地下中央换乘大厅集中进行换乘,使高铁、地铁、停车、商业、广场各流线之间畅通无阻,同时对地铁穿越太原南站地下工程区间特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建议该段采用盾构法施工。最终展望了太原南站区域交通枢纽将带动城市副中心商圈发展,成为典型的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发展的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车辆段出入线接轨方案研究是轨道交通前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无锡地铁1号线西漳车辆段出入线的一站接轨方案和两站接轨方案进行比较后,从接轨站车站规模、线路条件、行车干扰程度、折返以及出段作业效率、建设投资等因素出发,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最合理方案。研究结论:(1)出入线应本着方便运营、优化平纵断面条件,减少与正线的行车干扰,提高列车折返、出入段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要素来选择合适的接轨方式。(2)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应结合车辆段的段址,正线线路条件、车站规模,行车,运营,投资等多种因素,选择相对合理的接轨方式。有条件时可结合段型布置,实现列车调头转向功能。(3)在选择车辆段出入线的接轨方式时,应从区域规划,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最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穿越跨河流桥梁的工程处理措施分析,提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处理原则、处理方案。 研究方法: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区段穿越跨河流桥梁的处理方案,进行具体分析。 研究结果:通过方案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穿越跨河流桥梁的工程处理原则、处理方案。 研究结论:工程处理措施需结合周边环境条件、桥梁结构形式、基础类型、线路线形、纵坡、线位、站位及施工工艺等综合考虑后确定,处理原则为:能绕避不加固,能加固不托换,能托换不拆桥,最后考虑拆除桥梁复建。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研究在航测虚拟现实中三维模型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三维房屋模型、道路模型的设计方法,从而达到三维模型在视觉上的逼真重建、显示的效果。研究方法:将需要建模的诸如房屋、道路等复杂的对象分解成多个单独的"面对象",按照实际坐标进行建模,并对每一个面进行贴面,以达到真三维的效果。研究结果:对每一个真实的对象进行三维建模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会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非常高,实际建模时可以综合考虑。研究结论:航测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数据集成管理和分析应用等功能,能逼真呈现线路所经区域的地形环境。借助这一技术,可以给决策者、设计师以直观的三维立体印象,为道路设计方案评审及优化设计提供决策的依据。可应用在铁(公)路选线、道路空间几何线形评价、行车安全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和桥、隧、站位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是国内第1条以BO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线。阐述该项目的四大设计管理特点:业主和设计联合体互动,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设计,采用车站建筑一体化综合设计,在国内首次引入"轨旁设备"专业和两阶段"CSD(综合管线)/SEM(预留孔洞)"设计。总结出该项目九方面的工程设计特点:国内首次采用"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国内首次引入"车站周边规划"专项设计;国内首次采用π型高架三层岛式车站方案;国内首座预留"通过线路换边实现同台换乘条件"的高架车站;国内首次实现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站房屋顶有机融合、一体化设计,打造了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国内目前最集约利用土地的龙华车辆段;高架景观及环境效果领先;国内首次采用"车站群"的运营模式;国内首次采用RAMS系统保证管理。  相似文献   

18.
董杰 《铁道工程学报》2012,(6):100-103,125
研究目的:一批日渐投入运营的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日均小时发送量和高峰小时发送量均较高,使得铁路客站的流线设计得以重视。专为来自于地铁的换乘客流设计的"地下进站"流线无疑是缩短换乘流线的最佳模式。因此,研究和设计"地下进站"流线是必要的。研究结论:(1)铁路客站的流线模式向着"通过式"转变;(2)铁路客站地下进站设计应尽可能缩短旅客的换乘距离;(3)"地下进站"流线应考虑设计预留,并合理利用铁路客站有限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地铁是一个人群密集且与外界联系面较小的地下空间,必须设置空调通风排烟系统,对其内部空气环境及火灾情况下的烟气流动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为此,重点研究和掌握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的温度、速度、流动方向等分布情况,为乘客及地铁工作人员提供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研究结论: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环境模拟分析程序软件TSDI-SCFD1.0,以CFD程序软件为平台和基础,能够实现对地铁车站内部空气状况进行三维模拟分析。通过该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使CFD技术成功的应用于地铁设计中,弥补了以往地铁环控模拟计算分析软件的缺陷和不足,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结果和详尽、具体的分析数据,可以为地铁环控专业设计人员的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铁车辆段平面设计多方案比选是设计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合理确定车辆段平面布置最优方案至关重要。为了克服以往常用的以方案优缺点定性分析为主的技术经济比较法的不足,结合天津地铁7号线大寺车辆段平面设计案例,探讨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其进行综合性量化评价和比选的方法。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确定设计方案的功能值和成本值,计算得到方案的价值。应用价值工程方法能够量化反映地铁车辆段平面设计方案的综合价值,价值数值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