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中,清淤是消除内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合理确定疏浚深度,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首要问题。通过视觉分层法、含量分析法及释放试验法,对沙河底泥污染物含量及释放量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将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超标或TN含量1 500 mg/kg或TP含量500 mg/kg作为底泥清淤控制指标的限值。按此标准确定清淤厚度为0.3~4.4 m,清除底泥约37.17万m~3,可清除TN 1 848.75 t、TP 825.62 t,有效清除了内源污染,为沙河后期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较好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2.
传统河道底泥疏浚技术及处理方法对脱水后含泥率和重金属含量的要求较低,为此,提出对河道底泥疏浚技术及其处理方法的研究分析。调整道底泥环保疏浚方式,对环保绞刀的优化设计,在反铲绞刀架和绞刀轴安装垂直角度传感器和水平角度传感器,进行信息收集,实现疏浚精度的控制,使用优化后的环保绞刀执行河道底泥的环保疏浚,通过多角度计算。最后增大吸泥管与绞刀工作效率,对河道底泥实现标准临界值无污染扩散处理。设计流程实验,将脱水后含泥率和重金属含量作为验证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处理流程与常规的疏浚处理流程相比较,其脱水后含泥率和重金属含量均更高,能够实现对河道底泥疏浚精度的控制以及防止其扩散。  相似文献   

3.
现有环保疏浚与吹填工程中,在挖掘污染底泥时对周边水体的污染物含量有严格控制,新型环保疏浚与吹填机具采用全封闭螺旋绞刀配合高压水泵来进行底泥挖掘输送。该机具装置结构简单,施工便利,输送浓度高,成本低,无污染,是对现有环保疏浚领域中防污染扩散技术的一次创新,适用于沿海、沿江、内河、湖泊环保疏浚与吹填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污染底泥精确疏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我国浅水湖泊环保疏浚质量,实现环保挖泥精确疏浚的设计思想而研发环保疏浚仪表.该设计采用高精度定位及挖深控制技术,通过示范工程的验证,使疏浚后精度控制在<10 cm范围内.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环保疏浚精度,从而保证在最大程度清除污染底泥的同时,减小对未污染土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环保疏浚底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环保疏浚项目的增多,疏浚底泥的资源化问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问题。文中引用大量的文献从能源回收、材料制备和土壤恢复利用三大领域介绍了污染底泥资源化的一些前沿及应用技术,其中包括制氢技术、制备建筑材料的技术、堆肥农用技术以及湖滨带基底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污染底泥进行相应的资源化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道港口》2015,(6):583-586
疏浚后的底泥处置是港口、航道及湖泊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疏浚底泥具有陆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可应用于园林绿化。为分析其可行性,选择太湖月亮湾疏浚底泥,分析了底泥p H、有机质含量、总氮、有效磷、速效钾、含水率、重金属Cu、Zn、Pb、Cd含量。结果表明:底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等营养物质,且其他指标含量适中,因此月亮湾疏浚底泥作为景观园林用土是可行的;同时,太湖月亮湾的疏浚底泥未被重金属污染,可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分汊型河道进行环保疏浚的边界条件较复杂,具有水质较差、流态复杂、淤积严重、过河建筑物较多的特点。提出环保疏浚深度应从污染层深度、河床演变、构筑物的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的设计理念:1)在单一河段复式断面以平滩高程控制疏浚深度。2)为了稳定河床,疏浚深度应控制过水面积的比例,并保持主河道与自然坡度一致。3)在堤防及构筑物处,疏浚深度应考虑与其安全距离及疏浚后冲刷深度的影响,从而在河床稳定和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挖除污染底泥。此理念已成功应用于某河段环保疏浚工程。  相似文献   

8.
港湾疏浚淤泥受化工污染严重,无害化难度大。通过不同絮凝调理分析,无机絮凝剂PAC对浙江某港湾疏浚底泥有更好的电中和效果,提升底泥沉降性能,有机絮凝剂1 200万分子量APAM能显著提升底泥絮体粒径、降低上清液浊度,两者联合环保助滤剂HG按5%?0.3%?2%的投加量和配比组成三元复合絮凝剂对底泥进行调理,经隔膜压滤处理泥饼含水率为29.6%。经三元复合絮凝剂调理脱水后的泥饼粒径增大,重金属浸出风险降低,调理效果优于PAC-APAM二元体系,随着三元复合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底泥脱水尾水中的COD、NH3-N和TP含量逐渐降低。三元复合絮凝剂中的环保助滤剂能降低污泥比阻,降低泥饼和尾水pH值,对底泥的絮凝脱水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树伟 《水运工程》2012,(12):115-118
利用先进的PLC技术以及组态软件实现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工艺的集成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可以对整个工艺过程中各个子单元中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远程控制,并能提供报警信息记录工艺过程的相关数据,提供实时曲线及历史数据浏览,并能按照要求形成报表,进行工程量的统计.该系统在某环保疏浚项目中投入使用,运行稳定、管理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从设备选型、施工控制、污染底泥处置、抛泥区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在湖区维护性疏浚中如何采取工程措施以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其它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集长江中游荆江太平口航道河段疏浚土或底泥,检测铬(Cr)、砷(As)、镉(Cd)、铜(Cu)、铅(Pb)、锌(Zn)元素的含量,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法进行潜在健康风险评价,分析长江航道疏浚土污染状况及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各采集点Cu含量在151.11~253.21μg/g,工程河段下游毗邻排污口处底泥As、Cd含量分别为28.01、0.84μg/g,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皮肤接触为污染暴露途径,施工区下游毗邻排污口底泥Cd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HQ)1,存在一定风险,其余元素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致癌物Cr、Cd的致癌风险集中在10~(-7)~10~(-6),在可接受范围,太平口航道疏浚点、整治工程点,以及施工区域毗邻排污口疏浚土(底泥)As致癌风险水平较高,分别为1.52×10~(-5)/a、1.44×10~(-5)/a、4.04×10~(-5)/a,存在一定风险,但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鉴于荆江航道太平口河段底泥已受As、Cd污染,应加强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12.
太湖梅梁湖生态疏浚工程实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9—2011年太湖梅梁湖生态疏浚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和底质的监测分析,考察评价生态疏浚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生态疏浚工程直接去除了梅梁湖污染底泥层,疏浚后梅梁湖水质、底质条件得以改善,水生态呈现逐年恢复趋势,生态疏浚对于降低湖泊内源污染负荷,控制底泥污染,改善和提高疏浚区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白洋淀疏浚工程产生的大量底泥,研究疏浚底泥改良制备绿化种植土的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膜覆盖好氧发酵方法,设计3种辅料方案,对照CJ/T 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标准分析试验过程中底泥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辅料的有机质、营养元素等含量直接影响底泥的发酵效果,农田废弃物作为主要辅料与底泥混合发酵效果最好,底泥的土壤入渗率、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4.3%、18.0%、22.8%、10.0%,有利于改善河湖底泥的改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疏浚底泥大规模资源化处置提供支撑,实现环保疏浚产业链的闭合。  相似文献   

14.
黄佳音  马凯 《水运工程》2018,(S1):135-140
针对疏浚污染土的科学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指出当前疏浚污染土利用手段的不足之处,介绍疏浚土制备回填土、免烧建材型材、绿化土等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而从3个维度即岩性特征、营养盐及重金属等污染情况、有机质及盐分含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疏浚污染土资源化利用途径选择的依据,并据此对太湖与白洋淀疏浚土分别成功制备免烧砖和绿化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上述3个维度判别环保疏浚土资源化利用途径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针对疏浚底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颇多,工程应用却依然存在较多技术难题。针对疏浚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难的问题,对目前疏浚清淤工程常用的疏浚方法、底泥脱水工艺、絮凝药剂的选配以及后期的余水深度处理技术工程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的难点,并对今后疏浚工程管理与研究提出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内河湖库底泥污染基础调查及治理规划,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强设备智能化与自动化研发,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葛高岭 《水运工程》2016,(5):170-174
为解决水位变动较大河道的环保疏浚与底泥处置问题,基于山美水库进库河道段疏浚工程,总结如何合理地选择疏浚时机,采用适合特定水位下的疏浚设备统筹施工,利用太阳能自然干化降低底泥含水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湖泊污染内源治理中的环保疏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柳惠青 《水运工程》2000,(11):21-27
简述湖泊污染内源治理中环保疏浚的必要性,环保疏浚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我国环保疏浚的实践经验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湖疏浚底泥的固化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旭更  胡保安 《水道港口》2011,32(5):367-372
通过固化处理将河湖疏浚底泥转化为固化土是目前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利用途径。文章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疏浚底泥固化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物化反应、水分转化和骨架构建3种固化过程机理,并对影响固化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固化材料掺加量、含水量、养护龄期与粘粒含量,同时介绍了目前固化工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得出了工程经验。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了河湖疏浚底泥固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草海及入湖河口清淤工程第六(疏浚)标段为例,对工程中的污泥运用了原位钝化技术进行环保疏浚,选取污泥样本,制定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复合钝化剂中pH调节剂能够降低覆水TP浓度,促进底泥不稳态磷向着稳定态磷状态转变,减少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对原位钝化技术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数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内河航道生态疏浚的概念、内容以及核心问题,结合某区段疏浚整治项目,讨论了完成内河航道生态疏浚的途径,包含有项目环节的治理、污染物质的测控、疏浚土处置以及其资源的优化使用,维护了项目区段的自然生态,为内航生态疏浚污染底泥的处置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