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后驾车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通过科学的血液乙醇浓度(BAC)测试和驾驶能力分析评价,研究探讨BAC对驾驶员驾驶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国内道路交通领域立法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驾驶员饮酒驾车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安装在汽车方向盘旁的智能酒精探测器美国爱荷华州一家科技公司就推出了一款智能酒精探测器。这款智能装置可以被安装在汽车的方向盘旁,一旦驾驶员在饮酒后向其吹气,该装置便会阻止汽车发动机启动,从而使酒驾无法发生。目前,这家公司已经与当地的司法系统合作,给该州每一个有酒驾前科出狱人员的车辆上安装这种装置,当地的酒驾致死率因此大大降低。该公司还计划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推广此项产品,从源头上减少酒后驾车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50%左右的致死性车祸与酒后驾车有关,饮酒或醉酒驾车堪称交通肇事中最危险的“杀手”。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并广泛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至少20%的道路死亡事故与饮酒有关。在过去的10年里,瑞典一直是打击酒后驾驶的先驱。这源于其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了使其居民保持清醒健康的生活方式,瑞典采用了不同方法和限制手段。1999年瑞典是第一批将酒精锁纳入酒驾司机康复计划的欧盟成员国之一。2013年,瑞典在此方面又迈进一步,在哥德堡港开展了一个试点项目,引入了快速自动化的"酒精检测口"。本文论述了该项目的背景及成果,希望可对瑞典和欧洲未来酒后驾车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有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弊端,介绍了基于嵌入式系统与专家系统的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车载嵌入式系统和专家系统.其中嵌入式系统完成对机车设备状态的检测、信息显示和简单的实时故障诊断功能,专家系统通过接收车载嵌入式系统对机车设备状态信息的初步分析处理,完成机车运行状态判断和状态预测.主要介绍了车载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及车载嵌入式系统向专家系统传输数据的方式以及专家系统软件设计的模糊数学理论.经仿真软件仿真,和装车试运行证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彩色图形显示能力和强大的故障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50%左右的致死性车祸与酒后驾车有关,饮酒或醉酒驾车堪称交通肇事中最危险的“杀手”。国外对“酒后驾车”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和处罚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军 《交通与运输》2008,24(4):75-75
酒后驾车是对自己和公众生命安全极不负责的表现,是全社会的一大安全隐患。在此,让我们看看国外如何严惩酒后驾车者的。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单位为道路运输企业和运营车辆研究开发了"汽车运输调度、管理和安全监控系统(简称'监管系统')"和相应的"车载终端"设备.随后,国内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型客货运输企业,相继使用了"监管系统"和"车载终端",对车辆运输全程实施了安全监控和运营调度、管理.  相似文献   

9.
对驾驶行为开展研究,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智能驾驶、辅助驾驶和汽车安全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辨别驾驶员类型、分析驾驶员驾驶特征已成为驾驶员对道路交通流影响量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选取20位拥有三年以上驾驶经验的驾驶员进行道路驾驶实测实验,以高精度车载GPS为数据采集工具(Video VBOX Pro),记录车辆驾驶过程中速度、加/减车速、换道次数等特征参数,并结合驾驶员自我驾驶评述及随车实验人员主观评价,确定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征。将实验数据确定的驾驶员驾驶类型与心理学气质量测表确定的驾驶员驾驶类型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心理学气质量测表不适合用于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为获取驾驶员行驶状态信息与监控行车状况,通过车载CCD图像传感器获得序列图像,应用数字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摄像机的透视投影模型和汽车行驶轨迹状态模型,根据平面图像上的点推导出车辆在空间道路上的实际位置,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相对道路标线的行驶轨迹进行研究。该方法获得的行驶轨迹曲线能够正确判断驾驶员压线行驶、越线行驶与逆向行驶等违章行为,是判别驾驶员行驶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司机的错误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如果能及时向司机提供建议,这种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何检测驾驶风险是关键因素。首先,选择反应时间、加速度、初始速度、最终速度和速度差作为运动参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驶状态下速度差异不显著,另外4个参数可以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它们有15种不同的组合。检测模型结果表明,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6. 4%。输入变量的数量与预测准确率呈正相关。通过应用该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车辆的危险状态以及驾驶员开始的危险行为,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超速驾驶和分心驾驶。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对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微型汽车工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引进日本大发、铃木车型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但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自行设计研制过微型汽车,以替代人力三轮车。国外首次在中国展出微型车是1956年底,日本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展出6辆日本大发微型汽车,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注意。1958年夏,为改变北京主要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的师生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开始研究设计一种操作方便、美观大方的微型汽车,并由北京汽车修配厂负责加工试制。汽车沙龙  相似文献   

13.
司机的不良嗜好会降低行车的安全系数。一是喝洒。酒后驾驶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有的驾驶员认为只要出车前不喝酒就可以安然无事。实际上,车祸往往可以追溯到司机8小时内的酗酒行为。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内氧化的速度很慢。酒精可急剧降低大脑的用氧能力,明显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动作。二是吸烟。吸烟有碍行车安全迄今鲜为人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项调查提示:吸烟者更容易违反交通规则和发生汽车肇事。这是因为司机低头点火时注意力分散,同时烟雾刺激眼睛或呼吸道,引起事物模糊或突发性咳嗽。  相似文献   

14.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目前正逐步成熟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学、建筑、电力、冶金、石化、材料和医疗诊断等领域。介绍了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现状,给出了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从法治、危害机理、检测方法与判断标准、智能防范技术等方面分析酒后驾驶的研究现状,提出酒后驾驶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预防为核心的酒后驾驶法律制度研究;二是呼气测试的有效性研究;三是基于生理的检测技术研究;四是基于驾驶特性的智能预防技术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酒后驾驶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6.
电力机车设备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机车设备状态检测诊断系统是根据铁道部科技发展方向和机车设备按状态修的修制改革而研制的.它是在分析我国电力机车设备运行条件、工作状态、机车设备故障检测和应急修理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车载微机实时检测并记录机车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影响机车正常运行的主要设备故障进行实时诊断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及其状态自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客车车灯控制与状态检测方法给客车驾驶带来安全隐患.文中采用车载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系统,确定了系统节点以及与CAN相关的系统参数.在新的车灯控制方式下,设计了基于CAN的客车车灯控制与状态自动检测硬件电路,并在程序设计中采用双字节判断法对车灯状态进行判断和指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基于图像处理的数据采集设备、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图像处理的高速公路路面损坏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可为道路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灯政策问题已成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开发了基于视频处理技术的交叉口检测系统,自动采集黄灯期间的交通数据,包括黄灯启亮时车辆到停止线距离、速度、加速度和黄灯结束后车辆的通过情况,建立黄灯期间的驾驶员“停车/行进” 决策行为模型和“抢黄灯”行为结果模型.利用北京市“闹市口大街-宣武门西大街”和“中关村东路-成府路”的视频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误差分别为8.6%和2.5%.实验结果表明,视频检测技术和驾驶员行为模型能够应用于交叉口的控制管理,本文提出的模型与方法可为相应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驾驶员行为特性对交通仿真模型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现行交通仿真模型中跟车模型和超车模型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驾驶员交通行为的基本特性。指出了驾驶员特性对车辆跟驰行为、换车道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判断车辆跟驰状态的合理指标及指标值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了驾驶员类型对换车道模型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