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国内外主城与新城衔接的新城区(郊区)轨道线特征及交通功能等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武汉市及国内外典型城市新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经验,对新城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关键问题做深入研究。提出对新城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中与其他不同层次轨道线网功能及技术标准的衔接关系;与新城区发展应注重以轨道交通引领新城区协同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高度契合关系;新城区轨道线路走向应沿预测主要客流走廊,串联新城区商业、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以缓解开通初期普遍面临客流量增长缓慢,客运强度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 9月 16日 ,由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编制的“江苏省沿江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南京进行了专家评审。设计方对江苏沿江城市的轨道线网具体走向提出了 3套方案。规划认为 ,沿江地区正面临着以轨道交通为主还是以小汽车为主的选择 ,借鉴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这里最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的合理线网规模,首先,运用交通需求推算法、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控制法,采用出行总量、轨道交通分担率、轨道交通负荷强度及轨道交通投资基金等指标,对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研究。然后,参照国内外区域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经验,从轨道线网密度和万人拥有轨道线网长度两方面,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服务水平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在5000~700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根据天津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客流特点,着重论述轨道线网5、6号线环线设计方案,对环线方案的换乘方式、运营模式、方案的优缺点等进行论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在总结国外成熟大都市区轨道线网体系基本构成、功能层次和技术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都市区居民通勤出行时耗特征,明确各空间圈轨道交通服务时间目标,即城市中心区30 min以内,城市外围区45 min以内,郊区1 h以内。以此为主要控制要素确定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分级:区域铁路主要服务于都市区对外客流联系需求;市郊轨道服务于大都市区近、郊区居民通勤出行;城市中心区轨道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内部各类出行。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城市规划体系中,轨道交通规划没有形成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应的规划层面.这种对位缺失会降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准确性,削弱其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力度.解决方法是:除了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层面的增加,也可通过量化轨道交通的外溢效益来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影响,同时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紧奏型大都市区合理的轨道线网规模,提升线网换乘效率,在把握紧凑型大都市区基本内涵及形态特征的基础上,从轨道交通基本线形特征分析入手,由线及网,面向换乘效率最优,开展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组合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布局、中心体系、开发密度与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关系,提出紧凑型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基本形态配置和差别化密度控制,并以合肥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站点影响范围、轨道线网密度情况,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地铁+物业"空间分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物业+换乘设施"三体合一的站点设计及规划控制要求,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银潭站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快轨交通高架结构与城市景观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现状,提出快轨交通高架景观规划理念及建设原则:要体现城市精神风貌,延续城市发展文脉,遵循区域功能规划,贯彻景观规划思想,突出高架轨道线的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注重造型总体的协调、结构的协调、环境的协调.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从道路规划、高架车站的城市功能定位、高架轨道线的结构设计和色彩设计、高架轨道线沿线的土地利用、敏感地区的处理等方面,提出城市快轨交通高架结构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面发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重点由单一的工程推进转变为综合协调集约发展。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对接规划管理体系为主要抓手,通过重新梳理规划体系、深化完善规划内容、全面统筹城市建设,提出建立两次选址机制、新增道路景观提升规划、协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多种手段,优化既有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确保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重庆市主城区2020年规划的478 km、262座轨道车站进行评估清理,分析轨道车站周边500 m范围内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开发量、服务居住人口、岗位人口等,统计出2020年前轨道车站500 m范围内覆盖的居住人口数量及占主城区居住人口的比例。总结主城区轨道车站TOD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重庆轨道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车站分类、站点影响范围、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一体化交通衔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重庆市主城区的轨道车站TOD规划编制机制和导则。  相似文献   

12.
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骨干作用,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从苏州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出发, 梳理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主要思路,全面评估轨道交通1、2号线的规划实施情况,结合典型站点总结归纳轨道交通站点设施一体化规划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有待完善的方面,结合实践经验从规划体系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应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预导向作用的观点: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适应客流需求与引导城市发展相结合,并形成健全的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使建成后的城市交通体系整体结构趋向合理,之后城市轨道交通将引导客运交通体系的发展.结合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火车站综合枢纽交通设施分类的分析,将主要的交通设施分为3类,即铁路设施、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城市内部交通设施。以城市内部交通设施为论述重点,详细阐述火车站枢纽铁路旅客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换乘及布局;总结并研究火车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和换乘特征,重点研究公交车场和出租车场的各类规划布局形式,简要阐述火车站综合枢纽的个体交通的规划。旨在为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内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布置形式以及换乘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市域铁路是为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的有轨交通系统,是城区轨道交通网络的有益补充。市域铁路贯穿市区及郊区,途经地段必然引起人口集聚、带动站点周边建设,进而促进城市发展。铁路站点结合物业开发,是铁路建设资金筹措的手段,也是城市沿线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市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例举温州市域铁路S1线沿线物业开发的策划及实施情况,总结出市域铁路结合物业开发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在市域铁路站点设计前期与城市设计结合考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分布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巴黎、东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和站点分布特征,总结不同区域站点分布密度及不同线路站间距指标特性,从区域协调性、交通功能需求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合理分布的理论化,确定具体的规划指标和标准。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应系统考虑区域协调性,通过网络层面的覆盖率指标考量对出行需求的满足,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铁路上海西站枢纽的最新规划方案,在充分虑上海西站改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成及上海西站南广场地块开发的背景下,从地下和地上空利用、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等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上海西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案.其设计理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衔接、复合同发展的铁路车站站前广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北京市中心城区重点功能区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站点覆盖率不足等问题,以北京CBD重点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及空间分割方法,建立CBD地区道路网空间句法模型,量化分析该区域内可达性与交通流量的关系,结合既有轨道交通网络,对CBD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设计、路由选择提出指导性建议.结果表明,将可达性评价指标与交通流量相结合,能够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及结构绩效,并选择可达性较高轨道交通线路路由.该方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及不同规划方案的比选和评价,可以作为方案评价方法之一,同时应该结合其他线网规划要素,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对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高交通出行的准时性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一体化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进行专项调查研究,选取110个轨道站点,获取线下调查样本2 400份、线上调查样本约1 000份,系统分析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和便利性的现状。针对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加强初始统一规划设计,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和运营衔接,深化既有站点服务水平,推动站点接驳功能修补等。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客运量严重不足,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是1号线各站点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了二道桥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展“集约型”城市和交通一体化的理论,对地铁与道路公交、私家车、出租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打造立体交通接驳方案,以期通过优化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模式提高地铁的客运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