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甘肃文坛活跃着一批风格迥异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女性书写充满了灵性和动感,突破了西部文学"苦难"的主题和苍凉的风格,使甘肃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刚柔相济的良性发展态势。但她们还需要走出女性主义的窠臼,获得更广阔的艺术视域、更高远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外作家"文心相通".贾平凹和杰克·伦敦以狼为主题的小说,都以狼为生命力的艺术符号,表达了对强健的人性理想和文明的向往;对人性中的"狼性",尤其是动物本能在特定状态下"迷狂"的艺术解剖,展现出作家对人类文明的疑虑和对人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同在于, 杰克·伦敦以狼的艺术视角反观人类行为,张扬社会达尔文思想和"超人哲学",也有对人性异化和社会文明的批判,流露出对爱和人道主义的呼唤;<怀念狼>对人性中"狼性"的艺术开掘,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给人以哲理启迪.两位作家关于"狼"的小说艺术,极富哲学意蕴,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它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生活上对全球妇女的生存形成了挑战,也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和视野。全球女性主义的产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全球化语境下女性主义思潮的新发展和新运用。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美国文学史上两部非常优秀、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女性主义。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作为案例,对照分析它们体现女性主义手法的异同,使读者不仅能深刻理解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同时能更多地关注女性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涵之 《城市交通》2021,19(3):31-41,73
20年来,随着规范法学对交通现实问题回应愈发疲软,交通法学经历了从法教义学的闭环到法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的范式变迁.管理学的理论供给引领交通治理模式升级转型,社会协同治理、"大交通"执法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医学、微电子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从立法需求面向的碎片化摘取,走向交通法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全面进驻.心理学、比较法学、女性主义法学为交通法学的蓬勃发展供给了丰沛的理论支持,交通法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全面彰显.交通法学从规范导向的"部门法"走向问题导向的"综合法",突破法学学科体系的壁垒,走向多学科融贯研究进路.随着交通技术极速发展,"人之尊严"的保障需求呼唤法哲学研究方法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张洁和林白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二者的创作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她们的小说文本反映了女性苦难的生存境遇,抨击了男性霸权文化,是为“战斗的女性主义”。但解构男权文化并不是她们写作的终极目标,之所以坚持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文化姿态,是因为女性作为弱势性别,始终未能从社会的进步中真正获救。  相似文献   

7.
试图借助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建构二十一世纪生态女性主义的写作理念,通过对作家的写作个案进行分析,探寻女性写作由性别的极端反抗到身体隐秘体验的展示,渐入死胡同,到最后柳暗花明的双性和谐的写作历程,说明生态女性主义写作是今后女性写作的主流趋势。生态女性主义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生态文化反思精神;二是要具有生态文化忧患意识。只有建立、健全生态女性的双性和谐的写作路线,才是二十一世纪女性主义写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以独特性别视角,对课程领域中的课程制度、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进行全面审视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主张改革现有的课程,在课程研究与开发中融入女性视角,消除隐藏在课程中的性别歧视,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9.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美丽叛逆的女性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对男权文化系统中的女性性别宿命做了深刻独到的描述.在关于两性关系的深度拷问中,李碧华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反抗姿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解读《羞耻》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开始通过有声话语和无声话语来表达自己。本文一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如何为自己发声,挑战男性权威的;另一方面分析指出虽然拉什迪对于第三世界的女性充满关切,但因其双重"他者"的身份,他笔下的女性和他一样都属于精神上的"流散者",在现实国度都难以找寻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