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了解旅客的实际出行需求状况,科学地制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考虑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旅客出行的选择过程。利用非集计方法,构造了旅客出发时刻和运输方式选择行为的双层巢式逻辑决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在大量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了石太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叙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工作。利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上下选择层的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回归得到的参数,分析了当城际之间的客运通道引入客运专线时,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运输方式等属性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客运走廊客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非集计多元Logit模型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采用Matlab编程标定了客运走廊多模式交通条件下旅客出行效用函数.构建基于旅客出行行为的随机用户均衡配流模型,以旅客票价为切入点,利用变分不等式的灵敏度分析,确定了客运走廊各交通方式旅客票价与交通需求间的关系.以沪杭客运走廊为案例进行实...  相似文献   

3.
沪杭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沪杭客运专线的建成,沪杭运输通道内原有运输格局被打破,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将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沪杭运输通道旅客进行SP和RP调查,分析沪杭运输通道客流的构成和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特征,运用非集计的多项Logit模型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别标定不同月收入旅客群体的出行效用函数。利用该模型,计算沪杭客运专线开通后,基于多种客运专线服务水平方案下的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分担情况和客运专线的客流结构。从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及有序竞争的角度,得出客运专线在沪杭通道内的合理定位,并提出票价和开行间隔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及其效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铁路客流构成和旅客列车分类,将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旅客主体特性、列车特性和随机因素,构造可以直观描述列车特性的时间、费用和舒适度3个因素之间关系的曲线图。采用随机效用理论建立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非集计模型,给出个体旅客对列车选择概率的多项Logit模型,并通过影响因素选择及参数标定等设计求解方法。以某区段不同收入旅客群的乘车选择行为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旅客收入水平越高,考虑时间、舒适度因素就越多,受费用因素影响越小,更趋向于选择乘车时间较短、舒适度较高的高档次列车。计算所得2个旅客群对不同列车的选择概率结果具有合理性,表明模型与算法贴切地反映了铁路旅客乘车选择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距离长、频率低的特点,基于非集计理论和纯选择行为抽样调查法建立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的Logit模型.对京沪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随出发时间和出行距离变化情况的模拟表明,中长距离的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产品的选择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大,客运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短距离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小,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客运产品均存在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与京沪运输通道客运产品结构现状对比的结果表明,由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通道客运需求结构的现状,并且能够解释由客运供需矛盾引发的购票困难等现象,从而为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旅客列车停站设置方案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客列车停站设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客流换乘需求、列车停站等级、列车指定停靠车站、车站接发列车能力、停站数量对旅行速度的影响和列车最大停站数量.分析停站设置和客流换乘选择之间的博弈关系,将基于停站方案的多类用户均衡客流分配模型作为下层规划模型,将旅客广义出行费用最小和列车停靠站数量限制作为上层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构建旅客列车停站设置方案优化双层规划模型.通过分析停站方案变动引起的目标函数变化,构造解的邻域,设计基于模拟退火的求解算法.对由某客运专线和既有铁路组成的混合网络测算结果表明;列车平均停靠3.68站,列车直通客流比例平均为65.24%;客流直达比例为65.23%,人均换乘次数为0.44次;旅客出行费用较初始停站方案下降了35.47%.运算结果合理,具有较好的优化质量,旅客的出行费用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及定量化揭示高速巴士与普通铁路列车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机理,从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全过程视角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获取旅客出行活动的RP数据,解析旅客购票与出行特征、交通枢纽集散特征及运输方式服务质量感知水平;以普通铁路与高速巴士作为旅客乘车方式选择肢,设置影响旅客乘车选择的特性变量,将高速巴士作为参考方式建立旅客乘车选择模型,研究普通铁路列车与高速巴士竞争下多维影响因素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作用机理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小汽车、网络购票、到站时间、出行距离、舒适性和准时性对普通铁路列车和高速巴士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富有弹性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准时性、舒适性和出行距离,弹性值相应为1.86,1.66和1.58。研究成果对于充实完善区域交通选择行为理论、揭示区域交通方式竞争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铁路旅客在出行方案选择中,往往由于始发终到站间没有直达列车而难以选择经济合理的换乘方案.基于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考虑换乘中转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旅客个性化需求设置相应的优先级,定义各类因素的加权和为"旅行广义时间函数",通过改造铁路客运实际换乘网络将旅客出行换乘方案抽象成最短路径问题,构造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动态规划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A*求解算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优换乘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到上海和南京到杭州的短途高速铁路客流为背景,应用行为调查法与意向调查法开展客流调查,获取客流数据。基于选择行为理论,以旅客对列车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旅客个体特征、出行特征、列车服务水平作为自变量,基于多项式Logit模型构建混合Logit模型,拟合客流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混合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多项式Logit模型;出发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77%的旅客偏好选择6:00—7:00出发列车,仅有10%的旅客偏好选择20:00—21:00出发列车;列车旅行时间、票价水平与旅客对列车的选择行为负相关;女性、50岁以上、学生、低收入、自费购票等类的旅客对票价敏感度较高;公务人员及企业职员偏好选择8:00—11:00开行的列车,休闲出行旅客偏好选择8:00—11:00及14:00—17:00开行的列车;行前接驳选择自驾换乘的旅客,偏好选择5:00—8:00开行的列车;旅客对6:00-10:00开行列车的支付意愿最高,对17:00—22:00开行列车的支付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通道沿线的高速公路客运产生重要的冲击,部分公路客运站面临着关停的风险。为揭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改善机理与运营对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2个层面,从旅客个体特征、出行需求、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多维视角全面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建立旅客乘车方式选择BL模型,研究高铁竞争下多维因素对旅客高速公路客运选择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的运营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购票、拥有私家车、到站时间、出行距离、票价、运行时间、安全性、舒适性和准时性是高铁竞争下影响高速巴士选择的显著性因素;通过优化客运班线、制定差异化票价、改善购票和进站服务通道、推动城市侧地铁与客运站的快速接驳等策略可提升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