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系统匹配的转向传动系统,通常转向梯形机构中的梯形横拉杆采用断开式,及所谓的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断开式转向传动机构的重难点就是确定断开点及转向传动系统的各个硬点,以保证转向和独立悬架系统运动的协调性。文章从设计指标项入手,借助转向与悬架系统DMU运动仿真分析,得出转向传动系统的最优布置方案。同时,也从分析要点引出了独立断开式转向传动机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为类似车辆转向传动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车型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前轮距加宽的要求,提出了改型设计的几种方案,并根据轮距和定位参数随轮跳变化的曲线趋势确定了最优方案.建立了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对比静态平衡位置时定位参数的理论值与仿真值,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5种运动特性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前束角变化最为灵敏,从而可确定上下摆臂各加长40mm、转向器长度不变、转向拉杆每侧加长40mm的方案为最优.  相似文献   

3.
全地形越野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与转向系统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全地形越野车使用中前轮磨损严重、转向横拉杆易断裂、悬架与转向系统球头磨损严重等问题,建立了该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断开式转向系统的运动学分析模型,以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轮胎的横向滑移和两个前轮的转角关系与由阿克曼定理确定的转角关系之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对其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进行了优化计算,根据优化结果试制的新车,解决了原车悬架与转向系统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独立悬架-电动轮模块的双横臂悬架机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辛波  万钢  余卓平  周平 《汽车工程》2004,26(5):513-515,520
四轮驱动电动汽车采用由轮毂电机、转速传感器、制动盘和双横臂悬架机构组成的结构相同的独立悬架-电动轮模块,可大幅度减少零部件种类,降低制造成本。文中按空间机构理论导出了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运动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公式,并研制成简明实用的视窗式分析与设计系统。提出了可完全消除附加转向干涉的非转向轮双横臂悬架导向机构。将这些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国内第一台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概念平台“春晖一号”和样车“春晖二号”的研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悬架采用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结构,主要设计要点是四连杆硬点布置,只有最优的双横臂布置,才能得到最优的悬架系统,使整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最小的轮胎磨损,提高整车的横向稳定性。文章在ADAMS View建立了独立悬架参数化模型,通过设定设计变量,设定目标函数,对目标值求最优解,最终仿真优化出最优的悬架硬点布置。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果较初定的四连杆机构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李槟  史广奎 《世界汽车》1995,(2):11-13,46
针对汽车双横臂前独立悬架系统,提出了一种确定转向系统向拉杆理想长度和理想角度的近似计算公式,指出车轮纵摆瞬心的存在对转向拉杆理想长度和前束角变化的影响。并以ZQ6400、ZQ6450N,ZQ64403种类型为例,探讨了应如何确定转向拉杆的参数,控制前束的变化规律,以保证与悬架导向机构的匹配,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四轮独立转向、独立驱动的电动轿车独立悬架,该悬架采用双横臂、扭杆弹簧结构.将导向机构简化为几何模型,根据该几何模型在ADAMS软件中建立参数化模型,以车轮定位参数及汽车侧倾中心为评价目标,对悬架导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制造出的样机符合设计要求.提出了悬架扭杆弹簧的设计方法,并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多连杆悬架与双横臂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进了某轻型客货两用车双横臂式前悬架系统为多连杆悬架系统,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了该双横臂与多连杆前悬架及转向系统的虚拟样机模型。采用轮跳方法、加载地面制动力和侧向力方法,对两种悬架系统进行了运动学与弹性运动学特性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连杆悬架对车身的侧倾和纵倾、车轮定位及顺从转向效应等都比双横臂悬架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汽车双横臂独立悬架与转向梯形机构的非线性空间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可以获得梯形机构和整个悬架系统及车轮上的任意一点在空间的运动轨迹,进而探讨了悬架系统与转向梯形机构的协调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双横臂独立悬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悬架系统之一,只要适当地选择上、下横臂的长度并合理布置,就可以获得良好的行驶稳定性和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