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燕 《中国船检》2013,(11):40-42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接二连三成交的带动下,延续了近几年的繁荣景象,共计成交各类平台96座,金额达369亿美元,海工船成交183艘,金额为75亿美元。那么,当前海工市场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哪些变化?在海工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海工企业该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呢?  相似文献   

2.
杨莉 《珠江水运》2013,(20):75-76
当前,全球海工装备市场仍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亚洲在全球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韩国在全球海工建造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而日本也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发展。未来,韩国、中国和日本在海工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
赵泽华 《中国船检》2012,(9):56-57,140
2012年上半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回升.建造市场在热点转换中持续繁荣,韩国等世界海工建造强国抓住时机,接获了大量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在海工建造领域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2014年一季度,全球海工市场共承接海洋工程装备199.84亿美元,其中大型海工装备成交金额为173.94亿美元,包括钻井装备64.02亿美元/21+17座、生产装备48.79亿美元/12座、水下设备57.81亿美元;海洋工程船共成交25.90亿美元/74艘。成交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约下降了8%。  相似文献   

5.
2020年,新冠疫情、负油价、经济衰退、投资热点开始转向清洁化等一系列因素令上游运营市场温和复苏之路愈加艰难,新租约匮乏和老租约生变已成为市场不得不面对的双重打击,即使装备拆解活动有所提速,也依然难以有效缓解装备供给严重过剩的问题。疫情持续反复叠加低油价冲击,令本已触底的海工市场再遭重挫。2020年成交金额为57.7亿美元,仅高出2016年5.4亿美元,为过去四年中的最低值。从成交结构来看,钻井平台和海工支持船订单稀少已成常态。从过去三年来看,全球钻井平台成交金额占比由2011-2013年高峰时期的50%-60%降至5%-11%;海工船成交额虽然能占到总量的25-45%,但八九成左右为海上风电、海上工程建设等非油气领域的海工作业船,海工支持船的比例仅为2-8%;而浮式生产平台已成为近几年海工新造市场最为主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崔燕 《中国船检》2012,(10):52-54
随着国内外向深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据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油气开采投资额将达到3600亿美元。截止2012年8月份.全球新船订单总额达到496亿美元。其中.钻井船、海洋支援船、FPSO等海工领域的订单总量为291亿美元.占全部市场份额的58.7%.主导着当前新造船市场。我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中,都将海工装备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无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还是市场发展需求,都将使海工装备产业迎来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徐晓丽 《中国船检》2014,(11):43-44
2014年前10月,韩国海工装备订单总额约60.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16.5美元相比,下降了72%;与2012年巅峰时期相比,同比下降了74%。占全球海工市场的份额也由去年的42%下降到目前的19%。从目前的成交情况来看,世界第一的宝座已经拱手让给了在产业激励及技术进步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以及市场对船舶压载水净化处理、能效指数提高与节能减排、商船超大型化、智能化等提出了众多新的要求,这对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各的技术、质量和产品种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韩国政府和有关企业、研究机构目前正大力建设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发试验设施,以满足本国新技术、新设备研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据最新消息,韩国三星集团下属企业三星重工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出现巨额亏损,规模达1万亿韩元(合9.8亿美元)以上。据韩国业界分析,在海工装备上“吃亏”的不仅三星重工一家,其他韩国船企均存在类似问题。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技术经验相对先进的韩国企业尚且如此,中国海工装备企业又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正>5年前,韩国船企在国际LNG船市场上唱"独角戏",80%以上的国际市场订单为其所包揽。但近年来,中国和日本的船企也积极参与国际LNG船市场上的"蛋糕"抢拼。这使韩国船企感受到了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商船和海工装备两大市场同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韩国的三大船企现已展开深度的产品结构调整。韩国船企管理层认为,在商船建造领域里,LNG  相似文献   

11.
对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新一代信息化关键技术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对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之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近年来,市场表现十分火爆,不断涌现的新船订单,连续刷新纪录的租船合同价将市场不断推向新高。尤其是2008年原油价格超常规上涨,极大推动了海工装备领域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当造船市场异常火爆的时刻,中远船务集团就将目光瞄准了当时还不太引人注目的海工装备制造,三年后当造船市场面临'十面埋伏'的境况时,中远船务集团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务却是'这边春色独好'!"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3日下午,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在2015年上海海事展的中船集团新品发布会上作了关于国际船舶市场与海工装备市场的专题报告。两位研究员的报告指出,由于国际航运市场的严峻形势,导致了全球新船市场的大幅萎缩,主要船型的新船成交价格持续走低,虽然全球造船完工量有小幅的增长,但手持  相似文献   

15.
"深海渔场"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皛磊  张海文 《船舶》2018,29(2):1-6
深海鱼因其营养全面且受污染少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通过近十年的全球渔业经济数据,可以发现深海鱼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该文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个深海养殖装备为例,分析和对比了"深海渔场"这种现代化养殖装备及其养殖方式的优越性,指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海工设计院所和船厂也可将其作为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虽然不断下跌,海工市场下滑严重,但从长远看,油气等一次性资源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而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稀缺,海洋油气开采日益频繁,其中3000米以上深水区域更是未来勘探开采的重点,由此可知海工装备产业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全球造船业普遍低迷时期,海工装备制造业却蓬勃发展,我国海工更是异军突起,但崛起背后暴露的问题也不少,或许从其分布就能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7.
《广东造船》2015,(1):15
2014年,我国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147.6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29.5%提高到35.2%,跃居全球首位。克拉克松总裁斯托普福德表示,一个较大的潜在投资领域正在闪现,那就是海工装备业,预计未来10年海工领域将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在造船业回暖迟迟未知的时候,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我们的海工行业和企业是否作好了准备?事实上,国家工信部已明确将海工产业定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海工正在发力,但量变的成绩难掩深层问题暴露,而这些问题倘若理还乱剪不断,就势必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小平 《船舶》2023,(5):1-11
海洋工程装备是高度集成化的新兴战略产业,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与基础。文章主要回顾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全球海工装备产业创新格局,提出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应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突破海洋装备原创性、引领性核心技术;以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为重点方向,着力突破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关键系统与设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构建自主完备的海工装备技术和产品体系,促进我国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令人热捧的海工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油价的持续下跌,海工市场需求量大幅萎缩,自2014年以来,无论是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还是海工船市场,均出现量价齐跌的态势:累计成交各类海工装备407座(艘),成交金额419.8亿美元,低于2011至2013年年均650亿美元的成交规模,世界"海工"市场持续近4年的增长速度几乎被瞬间"按停"。不过,《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和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初稿的完成,给冰点中海工市场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历经了多年的低谷期之后重获新生:不仅在装备利用率、日费率等方面实现了同比上涨并持续维持高位,海工装备订单也实现了同比增加。虽然近期国际油价回落为海工装备的市场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因素。但是,随着清洁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渗透与融合,油价已不是决定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唯一因素,尤其是对于其技术发展影响的重要度更为下降。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海工装备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