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细胞自动机模型和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背景,以JAVA语言为仿真工具,用二维细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十字交叉路口的交通控制流,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进一步展现了细胞自动机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用细胞自动机方法研究了在单向道路上行驶的2辆不同性能(加速度能力、最大速度等)车辆的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以及性能参数对行驶状态的影响.讨论了在设置路口和信号灯的情况下,不同信号灯控制策略(信号灯的时间周期及绿信比)对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细胞自动机方法通过JAVA编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车辆行驶时间-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预期相同.该模型退化为匀速运动状态情形时,所得结果与近期文献的结果相一致,也证明了文中所用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动机方法是一种基于细胞自动机原理和有限元离散技术结合的力学分析方法,它将结构的平衡认为是在力和位移边界条件下物体元胞间的自组织过程,文中针对其计算时间长的缺陷,提出一种加速技术,并以小挠度薄板弯曲为例,对其有效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黑白数字图像的有穷状态自动机表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机理论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很多领域自动机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将黑白图像进行像素地址编码的基础上使用语言来描述数字图像,从而得到用自动机来描述数字图像的方法,任意有穷分辨率黑白图像均可以用有穷状态自动机来表示,多分辨率图像能够用有穷状态自动机来描述当且仅当该图像中不同形状的子图像的个数为有限个.  相似文献   

5.
基于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的智能交通仿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在交通仿真研究中应用的相对独立现状,分析了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理论方法在交通仿真研究和应用中的特性及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和优势。指出两者都具有“由底向上”的设计特点,智能体能准确地描述各种复杂交通元素的特性和自主行为,但实现复杂,效率较低,而元胞自动机方法实现简单,仿真效率高,但难以体现交通元素的个体差异。探讨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智能交通仿真的可行性,以及它们的结合点和结合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基本智能交通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既保持了元胞自动机的实现简单、效率高等基本特征和优点,又能反映交通系统中交通元素的自主特性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现有研究的应用范围,基于最大乘积型Fuzzy文法与自动机引入了最大乘积型Fuzzy下推自动机的概念,并讨论了最大乘积型Fuzzy上下文无关文法与最大乘积型Fuzzy下推自动机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且仅当最大乘积型Fuzzy上下文无关文法产生的语言集能被最大乘积型Fuzzy下推自动机接受时,能达到自动识别最大乘积Fuzzy上下文无关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快速路匝道交织区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典型瓶颈,快速路匝道流量的控制对改善交通瓶颈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匝道控制方法具有滞后性、参数标定困难等局限。本文改进了匝道合流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应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匝道绿信比的控制效果进行快速仿真计算,并基于仿真结果优选信号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快速路匝道汇入流量控制方法能提高快速路匝道瓶颈的运行效率,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稳健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行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山江  史其信 《ITS通讯》2005,7(1):39-41
本在研究行人交通流基本理论和元胞自动机建模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阐明了元胞自动机行人模型在行人交通流研究和ITS紧急事件管理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CA-Ped模型的主要建模思路和模型的特点,并对其在中国ITS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软键盘被广泛应用于敏感信息输入,但攻击者有可能通过消息截获、控件分析、偷窥、截屏或鼠标记录等方法得到软键盘的输入信息.本文总结和拓展了攻击方法并对相应防御措施进行了探讨;针对键盘布局随机化这一重要防御措施,对现有各方案进行分析;最后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细胞自动机的,与输入信息内容和输入过程相关联的软键盘布局随机化方案CAR,实验表明,这一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元胞自动机模型是近年刚发展起来的交通流模型,由于其建模简单、易于在电脑上实现及可模拟复杂的非线性交通现象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基于NaSch模型的一维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对模型中随机规则在模拟复杂交通现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NaSch模型和VDR模型的基本图和时空分布图进行分析,得出模型中的随机规则是模拟实际交通流中的很多非线性现象的主要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