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肺动脉瓣狭窄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以往多在低温或体外循环下行直视切开术。我院自1973年10月以来采用常温下阻断循环行直视瓣膜切开术16例,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令在11~47岁之间,均有程度不等的活动后心慌气短,不发绀,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均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59——1977年,先后在全麻低温、全麻低温并用体外循环、针麻常温体外循环及针麻低温(血液降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了心内直视手术。其间由于林彪及“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自1966年8月至1973年3月近六年多,心内直视手术全部停止。1973年4月在学习兄弟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又继续开展了针麻常温体外循环及针麻低温(血液降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本文仅就1973年以后71例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自1982年Ken氏首先报告以来,已成为治疗肺动脉瓣膜狭窄的首选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免于开胸。本文报告经导管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功、随访效果良好1例。患者王某,男,10岁,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喷射性;Ⅲ~Ⅳ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_2消失,经心电图,心片、心动超声和右心导管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膜狭窄。经皮穿刺右股静脉,行常规心导管和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HT2A受体参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腹腔注射野百合碱建立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5-HT2A受体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灌胃3周为干预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HE染色观察肺动脉结构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蛋白激酶C(PKC)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室肥厚指数明显升高(P均<0.05);内皮细胞脱落消失,肺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动脉中TGF-β1、PKC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mPAP、右室肥厚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也明显改善;肺动脉中TGF-β1、PKC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5-HT2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肺动脉重塑,其作用可能是通过PKC/TGFβ1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 从 1 999年 4月至 1 0月 ,经胸部右侧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 7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4例 ,室间隔缺损 (VSD) 3例。结果 手术无死亡和并发症 ,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其手术径路具有创伤小、胸液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袖状切除和肺动脉成形术在支气管肺癌及支气管狭窄的应用贺定超,秦志端,鲁舒林,梁景仁(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西安710061)肺癌患者当肿瘤侵及叶支气管管口或主支气管时,或肿瘤侵及左右肺动脉主干时,或外伤后支气管狭窄闭锁时,以往被迫行全肺切除术或放弃手术。...  相似文献   

7.
<正> 胃穿孔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一种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我院831例手术,并发胃穿孔两例,发病率0.24%,均手术治愈,报告如下。例1,男,13岁,先天性心脏病,巨大型房间隔缺损并紫绀。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缺损修补术。术后62小时出现上腹剧痛,并有明显腹膜刺激症状,经腹穿抽出淡黄色混浊液体,X线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急行剖腹探查,见胃幽门前壁有8mm穿孔,周围组织水肿,苍白。行逢合修补术。1月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正> 冠状动脉空气栓塞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我院最近抢救1例成功,现报告如下:患者女,11岁.于1988年9月14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当血温降至32℃,阴断上下腔静脉,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穿刺加压灌注4℃含钾停跳液时,液平面排空,致使大量空气急剧的灌入冠状动脉,引起空气栓塞。心脏已停跳于舒张状态,其表面各枝冠状动脉内充满小气泡。迅速切开右心房,心脏表面冰屑降温。探查三尖瓣隔瓣与前瓣间有一直径为0.5cm 缺损,加垫褥式缝合。  相似文献   

9.
肺癌肺动脉供血的DS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已无可争议,但肺动脉是否参与血供则很少报道。有人认为肺动脉不参与肺癌的供血,肺癌的介入治疗只经支气管动脉进行。为了进一步确定肺动脉是否参与肺癌的供血,自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我们对35例肺癌患者在经支气管动脉介人治疗前均行肺动脉造影,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3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8岁。原发性肺癌31例,转移性肺癌4例;原发性肺癌中鳞癌1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7例,腺癌5例。中心型肺癌24例,周围型肺癌7例。所有病例均经股静脉和股动脉穿刺并留置血…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由鼻腔,咽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和支气管支构成。气管以上呼吸道以喉部最为狭窄,甚易在该处发生阻塞引超吸入性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术实际是缩短呼吸道路的手术,即在颈部切开气  相似文献   

11.
胸导管损伤致乳糜胸多发生于胸部手术后,尤以食管癌手术最为常见,另外,肺癌切除、胸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后乳糜胸也有报道[1,2],较为少见的还有胸部损伤所致的创伤性乳糜胸。现就我院自1980年以来胸部手术(2201例)后发生的乳糜胸8例(0.35%)及外伤引起的乳糜胸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7~64岁,其中食管癌术后5例(均为中段癌),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1例,心包剥离手术1例,食管良性狭窄术后1例,闭合性胸部损伤所致1例;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3例,其中1例行二次开胸(右、左侧开胸)结扎胸导管,治愈8例,死亡1…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连续9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心脏停跳期间右心房壁心肌酶(CPK、CPK-MBLDH)的变化,同时观察了血清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用晶体心脏停跳液、全身中度低温及局部深低温保护心肌可使心房得到满意的保护。心脏停跳前和复跳前心房酶的变化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用心房酶作为反映心肌保护程度的指标的意义。认为心肌酶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心肌在心脏停跳期间的代谢活动,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观察吸入10mg/LNO后肺动脉压力及心输出量等的改变,结果表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入低浓度NO气后,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均较基础状态明显降低(P<0.05),心输出量则较前增高。提示吸入10mg/LNO可明显降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对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对术后出现的远期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EST治疗的15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3例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出现远期(≥术后3月)并发症者13例,发生率为12.6%.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者8例,有6例伴随胆管炎反复发作;单纯胆管炎1例;出现结石性胆囊炎2例;胆管结石残留1例;慢性胰腺炎1例.结论 EST是治疗胆道梗阻的安全、可靠的方法.术前患者黄疸可能是引起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左室后壁破裂是二尖瓣手术中一种少见的致命并发症,各地均有报告。发生率约0.5%~2%,死亡率曾高达65%。本组报告2例,其中1例修复成功。病例摘要:例1:女,4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房颤,心功Ⅲ级,于1982年5月25日行二尖瓣替换术,植入25号生物瓣。置瓣时,小瓣处一褥式缝线撕脱,复跳后发现在室后壁瓣环处少量出血,裂口随心跳扩大,经各种修补无效,死亡。例2女,12岁,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于1989年1月7日在苏丹喀士穆人民医院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使用扩张器经左房扩张二尖瓣,扩张不满意,又经心尖减压口扩张二尖瓣,扩张后瓣口直径3.2cm,关闭良好。心脏自动复跳后,心包腔内充满大量血液,左室后壁有一约2.5cm×1.5cm“T”形裂口,立即阻断升主动脉,用2条4.5cm×1.0cm补片修补裂口成功,心脏自动复跳,术后平稳。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两维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炎性心脏损害38例,发现这些患者存在心脏扩大、向心性左室肥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返流、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损害、心肌梗塞并左室室壁瘤、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等心脏病变。并伴有体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扩张、动脉瘤改变。两维彩色多普勤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炎性心脏损害简便、安全、准确、迅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氮嗪阻断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肺动脉高压组(PH)、二氮嗪阻断组(DB)和正常对照组(N)。肺动脉高压组和二氮嗪阻断组在常压低氧舱饲养20 d,第10天起二氮嗪阻断组每天缺氧前半小时使用二氮嗪,按50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10次,肺动脉高压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3 mL/kg;正常对照组:10只,常规饲养大鼠。采用组织学方法和天狼星红染色结合偏振光显微镜对照观察肺动脉高压组、二氮嗪阻断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壁厚度、管腔大小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大鼠肺血管壁厚度增加,管腔狭窄,肺间质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二氮嗪阻断组。结论二氮嗪可以对抗由缺氧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术期治疗,分析术前准备与诊断、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外科操作以及术后监护等对手术治疗的影响.130例中男98例,女32例.平均月龄为(15.82±6.93)(2~36)月,平均体重为(8.82±0.91)(3~12)kg.本组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9例,法乐氏四联症26例,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7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10例,法乐氏三联症、房室管畸形各6例,单心房、单心室及右室双出口各5例,室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脱垂、肺静脉异位连接及三心房各3例,三尖瓣闭锁及左房黏液瘤各1例.124例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根治性手术,6例行姑息性手术.结果 治愈126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3.1%.结论 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围术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在围术期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观察不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应用自体输血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 68例患者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 ,包括术前贮血 ,术中回收血以及应用抑肽酶。同时选择 68例接受输异体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间中心静脉压 (CVP)、血红蛋白 (Hb)、血小板 (PLT)及术后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自体输血组患者术后Hb、PLT均较术前降低 (P <0 .0 5 ) ,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P <0 .0 5 ) ,但Hb、PLT、PT仍在正常范围内 ,PaO2 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 ,术后Hb、PLT、PT及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术中失血量、用库血量却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自体输血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 ,围术期虽有轻度贫血但不影响血液的携氧功能 ,术后出、凝血状况亦不受影响 ,并能减少输异体库血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8例克山病病人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心导管法血液动力学研究的经验。全部病人的操作过程均顺利,安全,无合并症发生。所有病例都获得了心内膜—心肌组织。经光镜及电镜观察心内膜均正常。心肌均发现异常形态学改变,如:心肌变性、心肌纤维肥大、陈旧性瘢痕等。有4例病人发现心肌间质脂肪组织浸润。心导管检查:8例中的2例潜在型克山病结果正常,6例慢型中的5例有肺动脉压力增高,其中2例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作者对以上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并认为心内膜—心肌活检是一个能提供心肌病理情况的良好方法,对于诊断、预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