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CA7221轿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液力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并与橡胶悬置的隔振和降噪地对比研究,同时,还测试了副车架与隔振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液力悬置较传统橡胶悬置隔效果明显,应用橡胶悬置和副车架两级减振也有很奏效,应用液力悬置使整车舒适性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车身悬置系统作为非承载式车身与整体车架连接的弹性件,主要起到支撑车身及隔离振动的作用。车身悬置系统的性能对整车的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安全性能及可靠性均有重要影响,需要重点研究及设计。本文论述了优化某SUV车型剪切式车身悬置的限位结构以及隔振性能的设计过程,研究了剪切式车身悬置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种新颖的限位结构,实现了优化设计目标,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3.
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国春  田彦涛  欧云  史文库 《汽车工程》2004,26(1):38-41,114
对压电作动器与液阻悬置组成的主动控制悬置进行了研究,采用前馈自适应控制对汽车发动机主动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目前轿车上普遍采用的液阻悬置,主动控制悬置可以大大降低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向车身的振动传递,减小车内噪声,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发动机主动悬置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海涛  史文库  林逸 《汽车工程》2007,29(11):987-990
应用模糊控制算法对发动机悬置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为主动悬置系统设计了一种混合型模糊PID控制器。系统隔振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控制的主动悬置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及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橡胶悬置、液阻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静态、动态特性,探讨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及隔振设计的5个方面(建模;振动频率和解耦率的优化;动力总成的位移控制;低频大振幅激励下,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隔离发动机的激励传递给车身或副车架),从而降低转向盘的振动和减少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6.
朱锋 《时代汽车》2024,(5):156-158
随着汽车隔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各个汽车生产商也在逐渐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科学地设计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能有效降低车身和发动机的振动,在提升整车NVH性能的同时也给车内人员带来更舒适的体验。在悬置系统设计过程中悬置的固有特性和模态解耦是悬置系统设计的主要参数之一。本文对系统固有特性和模态解耦进行分析,为悬置系统隔振设计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客车车身振动过大的问题,利用ADAMS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解耦分析,得出车身振动过大的原因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软垫刚度值不匹配,导致系统在六个振动模态方向上的能量分布相互耦合,使振动加剧。通过优化计算悬置软垫在不同方向上的刚度值,使系统在不同方向上的振动能量解耦,从而提高悬置系统隔振率,达到减振的目的,并经过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平置式和V型布置式车身多点橡胶悬置系统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并以某6×6型军用车辆为模型样车,基于ADAMS对其进行了振动特性的仿真研究与优化对比。结果表明:橡胶悬置元件在V型布置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V型布置式车身多点橡胶悬置系统拥有更好的隔振效果,尤其在垂向和侧倾方向。  相似文献   

9.
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及副车架系统隔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新  林逸 《汽车工程》1999,21(3):151-157
本文建立了一种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及副车架系统的非线性力学模型,进行了系统固有振动特性的模拟计算,并得到实验模态分析结果的证实,对液压悬置和橡胶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液压悬置具有优良的隔振特性,此外还对副车架在动力总成隔振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轿车车内噪声源识别的道路试验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某国产国力样车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为例,阐述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的方法,对实验方法确定、测试信号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程度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结果,该车车内噪声主要由于发动机的二阶振动引起,而且在传递途径上存在很强的共振,车身顶棚和前围板是主要的噪声辐射源,对该车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和车身顶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最大降噪8dB(A)的良好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发动机振动传递系统建模及刚度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曙光  靳晓雄 《汽车工程》2003,25(2):119-123
推导了某类轿车发动机悬置振动系统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对车身振动噪声的传递特性,说明该类轿车前梁和副车架是引起噪声放大的主要环节。根据移频减振降噪原理,借助实验优化设计,分析了振动传递系统的六个刚度对抑制振动噪声传递的主次关系。分析说明:降低发动机对轿车的振动噪声最有效的刚度修改措施是调整车前梁与车身联接点的刚度,比直接修改发动机三个悬置点刚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建立乘用车悬置系统隔振模型,对隔振理论进行论述,并结合台架试验验证,论证悬置系统传递率不单由悬置系统决定,以此作为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评价指标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汽车悬架、动力总成安装点的动态性能对车身传递特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某款乘用车在研发路试阶段主观评价发现的加速车内噪声问题进行优化,通过实车及台架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确认问题原因主要来自于后悬置隔振率不足,采用仿真手段优化支架结构,并对改进后方案进行实车效果验证。测试效果表明,优化后的动力总成后悬置支架使得车内噪声降低2 dB (A)。研究结论丰富了车辆悬置安装结构系统的设计方法及低灵敏度车身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4.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的平顺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现代虚拟样机技术进行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整车系统的参数化振动模型,结合实际参数对典型货车进行了随机振动分析,以驾驶室座椅处加速度均方根值为评价对象对原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和底盘主悬架系统进行了参数匹配和改进设计,解决了原车隔振效果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通某前置客车所装配的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研究,建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振动模型,于设计初期对悬置系统进行分析,经解耦计算,得到悬置系统Roll主频率为11 Hz;并对样车悬置系统进行全转速扫描和隔振性能测试,悬置系统Roll主频率为10 Hz,隔振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悬置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机存在着振动和噪声较大的缺点,所以对其进行动态特征分析和隔振系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柴油机悬置系统的动态特性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整柴油机悬置系统的结构支承参数可改变柴油机悬置系统的动态特性,降低汽车行驶的振动响应,因为既要使用软的悬置元件以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又要避免柴油机及其动力总成与周围零件发生干涉,所以在设计时悬置系统应尽量采用解耦形式布置。文章时当前柴油机悬置系统布置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在整车上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测试,发现在怠速工况下,左悬置主方向的隔振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对悬置刚度测试分析后,确认在0 N至预载段悬置平均刚度过低。通过对悬置主簧结构的优化,提高悬置刚度等措施,使左悬置隔振性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建文  侯建付 《汽车技术》1996,(11):10-19,36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参数是研究悬置系统动力特性和隔振设计的重要依据。提出了一种悬置系统参数识别的方法,即功率谱法,并针对一具体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参数识别。通过实验证明此方法是一种可行的,识别精度较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某轻型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动力总成和车身两个刚体的12自由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ADAMS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确定发动机怠速激励的方法。采用该模型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怠速隔振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与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二者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12自由度ADAMS模型和确定的发动机激励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汽车动力总成液阻型橡胶隔振器的研究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利荣  吕振华 《汽车工程》2001,23(5):323-328
本文对被动式液阻型橡胶悬置及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系统的设计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述评和总结。首先介绍了汽车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的应用概况,总结,阐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所要求的理想隔振特性,然后综述了节流孔型,惯性通道型,惯性通道-固定解耦膜型,惯性通道-活动解耦膜型等典型被动式液阻悬置元件的结构原理,集中参数模型,动态特性及其参数设计分析结果,同时综述了动力总成-液阻悬置系统隔振生能研究概况及设计分析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德国Freudenberg公司,美国Ohio州立大学,日本Nissan公司等主要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