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桥梁使用年限逐渐增多,桥梁负荷日益增大,我国很多桥梁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破损。因此,如何修复这些桥梁已成为当今桥梁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目前我国大部分桥梁修复的实践经验,桥梁加固则是解决这个重要课题的关键。不仅能维修病害桥梁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桥梁的承载能力。还是目前一些桥梁设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提出了桥梁加固的目的,并介绍了桥梁加固的常见方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首先阐述了桥梁加固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结合桥梁加固的特点,简要的说明了桥梁加固的思路,提出了桥梁上下部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以及加固后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治理桥梁的病害,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以桥梁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学等理论为基础,围绕混凝土桥梁具体结构特点,从分析桥梁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对桥梁加固的发展现状研究,采取对比法对桥梁加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合于混凝土桥梁加固的技术方法和加固计算,并用等效矩形应力图形代替曲线应力图形使计算简化,为中小型混凝土桥梁的加固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桥梁典型裂缝的发展尤其是宽度的发展能够直观地反应桥梁的技术状况。通过对某高速公路两座桥梁典型裂缝宽度的长期监测,介绍了目前桥梁裂缝宽度的主要监测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同时,对部分新兴的监测方法做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目前适用于桥梁裂缝宽度监测的优选方法,工程实例应用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且实用。  相似文献   

5.
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抗震设计是设计桥梁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规范化,其设计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化、完善,桥梁抗震方法的改变虽然完善了桥梁建设,但是也对之前建造的桥梁的抗震性提出了考验。因此,桥梁抗震的检测与评估,并有所针对的进行加固以消除安全隐患,是施工必须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主要讨论了多目标决策方法在桥梁施工方法比选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求为未来桥梁工程施工方案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先讨论了桥梁施工方案比较决策中的相关问题,包括桥梁施工方案特点、原则、存在的问题等;其次建立桥梁施工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桥梁施工方案比选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应用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评估法对桥梁损伤等级的评定进行了研究。首先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桥梁评估的数学模型,并用损伤度来衡量桥梁结构或构件的损伤程度;然后采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逐级评定的方法对整座桥梁损伤等级进行评定;最后通过对一座受损桥梁进行损伤等级综合评定说明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利用模型评价结果,可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战时桥梁抢修效率。  相似文献   

8.
桥梁结构荷载试验是对桥梁结构承载能力评定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从桥梁工程的载荷试验方法上看,一般桥梁荷载试验内容均包括外观检查、静载试验与动载试验。通过试验及分析,可检验桥梁设计与施工质量。分析了荷载试验内容、静载试验方法、动载试验方法,并结合某桥梁工程荷载试验实例,得出了相应的试验结论。旨在说明桥梁工程的荷载试验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今后同类桥梁设计、施工积累科学资料以及为桥梁的使用、维修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前,景观桥梁设计是现代城市桥梁设计的关键一环。文中从城市建筑美学和景观学出发,从环境因素与桥梁造型的关系、桥梁的表面处理、桥梁夜景照明以及桥梁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方面探讨了城市录观桥梁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桥梁伸缩装置病害产生原因,阐述了桥梁伸缩装置破损对桥梁的不利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桥梁伸缩装置维修改造方案和具体施工方法,为桥梁伸缩装置改造、维修、更换等问题积累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大秦线钢轨的塑化、侧磨,轮载变化,轨道的横向力与横向位移,轨 道的刚度,轨道的振动,道床及基床的累积下沉,基床的动应力及其沿纵向随轮载的 变动和向深层衰减,车速对动应力的影响和路基的振动特性等。   相似文献   

12.
TBM在我国隧道施工的应用已经十几年,其中不乏因TBM主轴承故障导致工程延误和重大损失案例.以秦岭隧道、大伙房引水隧道和中天山隧道工程中主轴承故障判断实例,分析了故障可能产生原因,如密封圈失效、润滑油运动粘度降低等,提出了判断故障的思路、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以期引起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同时从进行运行温度控制、油品理化指...  相似文献   

13.
县道九大线路基土质基本由粉质粘土和高液限粘性土组成,由于土质及排水不畅影响,路基出现翻浆冒泥的病害。通过采用石灰桩法挤密加固路基和石灰三合土改良路基治理病害,效果良好。阐述了这两种整治方案的原理、设计及施工方法,具体包括石灰桩法加固的桩径、桩长、布置方式和桩距,石灰三合土封层的范围、配比等,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隧道岩溶突水危险性模糊多模型组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隧道突水危险性对于保障岩溶地区铁路工程施工、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评价过程中主控因素的多源性以及不确定模糊性,将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应用于岩溶地区隧道突水危险性评价中。首先,通过收集大量隧道突水灾害资料,提取突水主控因素并建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可溶岩成分、岩石结构、岩性特征、断层性质、断层宽度、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的适度规模,促进网约车与出租车健康发展,基于协同演化理 论,建立网约车和出租车在竞争、合作、竞合环境下的Lotka-Volterra演化模型,进行数据模拟仿真 分析,确定不同环境下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网约车与出 租车的演化结果与竞争影响系数和合作效应系数有关;在竞争环境下,激烈的竞争导致劣势方被 市场淘汰,优势方最终达到规模阈值;当竞争趋于缓和时,两者能在市场中达到平衡稳定后共存; 在合作环境下,两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促进新旧业态的融合发展;在竞合环境下,两 者的发展趋势与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相似,但合作可以延缓劣势方的消亡速度。最后提出推 动网约车与出租车公平竞争,兼顾新旧业态、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二次能源。本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既 有的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氢能源的优势和未来全球碳减排的任务,分析了氢能 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角度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的 氢能技术推广策略,指出我国氢能研发技术的国际差距。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铁路、 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在氢能既有特性参数基础上,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 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发现:氢能替代公路货运10%,可减碳7000万t;1000万t 氢用于替代道路货运可获得近1亿t的碳减排量。本文研究提出了氢能研发与应用策略,建立可 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互补调节机制,如近期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发电的弃电降低电解水制氢成 本,利用灰氢替代燃油,中远期推广扩大氢燃料电池市场等。本文还研究了交通运输业适合氢能 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 输业减碳约4亿t。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 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 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精神,及时了解新时期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探索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的发展对策,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调查方法以及指标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数量、分布规律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物流运输组织模式类别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各模式下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下一步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发展的思路,认为构建我国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应注重因地制宜,坚持“建管运”并举,促进物流服务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  相似文献   

18.
哈罗铁路S2标段横穿罗布泊盐湖区,地质极为复杂,受硫酸盐和氯盐等化学侵蚀、风蚀等综合不利影响,桥涵基础及主体混凝土防腐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通过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基础采用隔断措施(基底铺装沥青混凝土隔离层、四周砌筑沥青砖墙、空隙填充C35耐久性混凝土)、外露混凝土进行防护等,提高了岩盐地质条件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防止桥涵基础混凝土受到侵蚀,达到了混凝土防腐的目的,为同类地区、同类工程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历次技术革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深远。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 增材制造技术等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艺流程和产业链组合,也改变了运输需求发展趋 势。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交通运输系统能源自洽提供保障。采用先进数据采集、数 据挖掘及超级计算等技术的出行预约系统,可为绿色低碳出行和构建不堵车城市提供支撑。本 次论坛以“新技术对‘十四五’及2035年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深入分析了第四次技 术革命的特征及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交通系统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典 型场景,介绍了预约出行的实践成果,分析了公交专用道预约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处于公元前四五世纪中西轴心时代,相差一百六十多年,地域、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隔他们心灵、精神的暗相与会,用美国新人文主义杰出代表白璧德的话来说他们都见证了人类正常经验的核心。在中庸这一思想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惊人一致地阐明了中庸是天人合一或与神合一的最高的善,是万事万物达到最佳状态的度,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类行为若以善为内涵,体会完美的中庸之道,就能实现完满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